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584篇(第51/12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98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67分钟

勤于"笃行致远",见行见效、善作善成,砥砺"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务实作风。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根本落脚点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立起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汇聚起奋楫争先的磅礴动力。作风优良促实干,要激浊扬清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正确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慕虚名、真抓实干,充分体现"将职业当成事业"的人生站位和情怀格局。一心为民勤作为,当"以百姓心为心",认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清醒认识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把权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处,把赢得民心民意作为重要着力点,以"人民满意"为"度量衡"检验党纪学习成效。始终坚持党纪学习和本职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等紧密结合,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和生动实践,在党纪的严格约束下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答卷。

以新质生产力之笔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年6月16日,第12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融合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而发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强劲动能,汇集人才涌动一池春水,厚植绿色发展鲜明底色,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添上"农"墨重彩的一笔。

奔涌向新,激发乡村振兴创新"动力源",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要以新科技、新技术为"强劲动力源",以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为"高效传动轴",借助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形成技术驱动、制度保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产业新业态。要充分激活科技创新这一"源头活水",建立"市场出题、政策扶持、科企协同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推进面向智慧农业、生物科技、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新装备和新生产模式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稳步迈进。同时,要以农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坚实支撑,加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将选择权交给经营主体,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聚智而强,筑高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汇集人才涌动的"一池春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砥中石"、"造血者"。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建立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制度,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涉农职业院校为基础、农业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为补充,构建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引导科技人才向农村集聚,依托重大科技任务、重要创新平台等,发现培养农业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优先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农业科技人才采取兼职兼薪、技术入股、脱产挂职等方式为乡村服务。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福利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以质增颜,擘画乡村振兴生态"新画卷",绘就绿色发展的"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广大农民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就是民生",干净的水资源、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观功能是农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子,而是要坚持把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起来,加快传统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深化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形成乡村绿色生活方式,使乡村成为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的"目的地",成为田园风光、诗意山水的"桃花源",从而实现乡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从微视频《父子情公仆心》中读懂民字重千钧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央视新闻推出了时政微视频《父子情公仆心》,该视频用简短的1分23秒真实记录了习仲勋同志对儿子习近平的深切关怀、言传身教,彰显了父爱的伟大,也同时见证了一个伟大的"人民公仆"的成长过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父子情公仆心》中读懂"民"字千钧,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厚植为民初心、涵养为民责任、矢志为民奉献,奋力成长为为民服务、为民造福、为民谋利的新时代"人民公仆"。

从"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中读懂"民生问题大于天"的初心使命,奋力成长为"为民服务"的新时代"人民公仆"。视频中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我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使我们过得非常简朴",小时候衣服都是哥哥的交给妹妹,妹妹的交给弟弟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缩影,也为我们做好了榜样、树立了典型、建立了标杆。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农民本色,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牢记群众之苦、人民之难、百姓之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坚持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基层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努力成长为国家放心、人民信任、自己满意的新时代好干部。

从"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中读懂"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担当,奋力成长为"为民造福"的新时代"人民公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是仪节俭""陶侃惜谷"的故事开始,再到习仲勋教育子女要珍惜粮食,崇尚节俭,都在传承和发扬着"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广大党员干部身处基层、扎根一线,是离群众最近的人,也是影响群众最深的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尚奢华、简约朴素,主动在基层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清流"之风,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新时尚、新潮流。

从"放低姿态"的生活习惯中读懂"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无私奉献,奋力成长为"为民谋利"的新时代"人民公仆"。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视频中,齐心回顾道,习仲勋参加革命的时候不是以干部自居,而是以普通群众自比。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深入群众、贴近基层、了解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拉下面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走近一线、走向群众去一村一户挨个做好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群众着想,坚持进百家门、听百家事、知百家言、解百家忧,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为民谋利的漫漫征途中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矢志不渝。

打好"乡贤牌"架起"连心桥"拓宽"就业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根基。

乡贤拥有丰富的社会各类资源,具有反哺家乡、报效桑梓、回馈社会的深厚情谊。当前,很多地区都在深入实施"迎乡贤、回故乡、建家乡"行动,乡贤回乡发展的意愿和热情也空前高涨。各地区要打好"乡贤牌",架起"连心桥",拓宽"就业路",更好推动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真正让"就业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开阔、更加顺畅,有"甜头"更有"盼头"。

打好"乡贤牌",政策引领建强机制,主动把优质乡贤企业"引进来"。筑好"归燕巢",才能引得"燕归巢"。要建好联络机制,全面摸排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定期走访调研在外乡贤企业,充分发挥商会、乡贤会、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分层建立乡贤沟通联络机制,加强与乡贤的"情感沟通",及时动态更新乡贤"人才库"。要强化政策引领,出台乡贤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制定完善乡贤企业回归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让返乡乡贤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要优化配套服务,倾听企业呼声、回应乡贤关切,聚焦企业扶持、要素保障、精准服务等方面,推动人才回乡、项目回归、资金回流,全力为乡贤企业返乡提供"最优服务""最好环境""最强保障",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到本地乡贤企业就业。

架起"连心桥",搭建平台抓实服务,真正让高校毕业生"走出去"。相关调查表明,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家门口"就业的意愿不强,向往更加精彩的"诗和远方"。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细心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拓宽就业创业途径,理性做好职业规划,实现专业对口、高质量就业。要精选在外优质乡贤企业,严把岗位"薪资关""晋升关",充实生源地高校毕业生"数据库",用活乡贤企业岗位"需求表",将生源地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在外乡贤企业"心仪的岗位"上去。要多形式全方位推介乡贤企业,多渠道丰富高校毕业生对相关企业的了解认知,助推乡贤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双向奔赴",落实好就业满意度反馈回访制度,让高校毕业生真正能够"走出去"。

拓宽"就业路",构建循环接续培养,助力毕业生求职路"更顺畅"。通过乡贤之间的就业帮扶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努力构建"实习-留任-培养-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要定期组织生源地毕业生到乡贤企业参观考察,鼓励在外乡贤企业吸收优秀"老乡人才",逐步形成乡贤之间"传帮带"的常态长效机制。乡贤企业要提供实习岗位,对高校毕业生考核合格留任后开展"订单式"精准培养。要定期举行乡贤企业论坛,统筹多方资源,动员各行业乡贤领军人物当好"导师",助力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成长迅速、颇有建树的"新乡贤"也将传好"接力棒",未来为生源地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助力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更顺畅"。

记"纪"复记"纪"学"纪"用"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学习、笃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凿壁借光"的匡衡、"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韩愈、"千淘万漉虽辛苦"的刘禹锡......历代先贤用孜孜不倦的实践和字字珠玑的名言告诉后世:为学要"实",不容敷衍。

作为带领炎黄子孙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党员在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时也应继承刻苦扎实的优良传统。例如,当下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我们就要摒弃"走捷径"、"抄近路"的想法,拿出下苦功、用"实"力的行动。

党纪是塑造党员属性的基石,只有反复学、用"实"力,才能牢固不动摇。当你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此生便被赋予了共产主义的属性。这些属性的上限由初心的领悟力决定,下限由党纪的约束力决定。因此党纪是基础,是前提,是党员之所以成为党员的根本条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性不牢,党员自身便存隐患。因此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至关重要,所以党规党纪必须反复学、认真学。党性是党员开展一切服务实践的内在动力,唯形成初期就严格塑造之,方能奠定高起点、高质量的基石。在最根本层面向阳而生、起点加固,根系就深、主干就壮,学习成效才能硕果累累。

党纪是规范党员言行的标识,只有反复学、用"实"力,才能安全不出格。党员作为党与群众直接沟通联系的前沿一线,其言行就代表了党。规范的言行举止,党的形象才能高高树起在人民心中,民心共识才能更广泛凝聚。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纪作为党员具体言行的边界,就是金科玉律。边界之内的言与行,群众才会接受、才能接受、才愿接受。党纪之于党员,就如标识之于车辆,除了约束,更多的是保护。原则问题毫不含糊、严格执行,细节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用相应惩戒为手段,锤炼党员党性。力促党员知错能改、重拾信心,满状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纪是引导党员成长的指南,只有反复学、用"实"力,才能稳定不偏向。事物是运动的,发展变化才是常态。党员健康有序的成长就是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是具有明确方向性的,而这个方向就是对党的事业、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是我党开展一切执政实践的基本单元,必须在这个层面过得硬、扛得住、信得过。而党纪又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聚焦党纪学习教育,以此缩短成长培养周期十分必要。广大党员要时时处处以党纪为指南针,精确修正航向。让成长过程不偏不倚、始终在轨,全面实现过程控制。

党纪是激发党员潜能的关键,只有反复学、用"实"力,才能充分不缺项。对党员来讲,千言万言归根到底都是为民造福的暖心语言,千行万行归根到底都是以民为本的服务践行。而党纪能够确保这一过程有精度、有高度、有温度。如同解放军整理内务一样,被子有棱有角,战时敢打敢胜。能"扫一屋",才能"扫天下"。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思想层面谨小慎微,行动层面方能有规有矩。行止有度的实践既能引起最广泛群众的共鸣,也能全维度激发党员潜能。因此深入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党员能力体系建设就不缺项,就能练就堪当重任的铁肩膀、宽肩膀。

用"心"执"笔"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近日,《求是》杂志第12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章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各地区要坚持用钻心深耕发展源泉、精心激发生产动力、信心砥砺干事劲头,用"心"执"笔",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用"钻心"深耕发展源泉,在加大研究、完善布局深处"起笔",勾勒核心技术、科技成果的"更新画卷"。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核心技术至关重要,也要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而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大研究力度必然少不了相应政策扶持,各地区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组织好、推进好基础性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更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切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用"精心"激发生产动力,在相互适应、良性循环细处"运笔",勾勒与时俱进、主动求变的"创新画卷"。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各地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更要聚焦紧缺人才与发展趋势,优化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健全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更多的市场生产活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