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584篇(第74/12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98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67分钟

以"防汛抗旱两统筹,南北战场皆告捷"的两大胜利让党旗迎风飘扬。南方雨水不断,北方高温持续。江南、华南及西南南部6月13日开始新一轮强降雨过程;华北、黄淮、江淮等地一些地区则出现已播作物受旱,多省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为夺取水旱灾害防御双胜利,各地党组织和政府及早加强抗洪分析、精准实施抢险调度,认真谋划工作部署、努力夯实工作基础,科学制定标准、建立健全机制,深入排查整治、全面消除隐患,强化应急值守、及时发布预警,密切区域协同、加强军地联动,党员下沉一线、扛起职责使命,实行多措并举、统筹防汛抗旱,坚决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奋力夺取防汛抗旱"双胜利"。危难时刻见本色,大事难事显担当。广大党员干部既抓好当前防汛抗旱、抢险救灾,也抓好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努力做到"防汛抗旱两统筹,南北战场皆告捷",让党旗在防汛抗旱两线迎风飘扬。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民生为大,扎实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各项准备,坚决打赢防汛抗旱阻击战、攻坚战,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当先锋、做贡献。

立"杆"见"效"促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带头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到学、思、用深度结合、有机统一,让党纪学习够深入、够透彻、够严格,让党纪学习教育立"杆"见"效",不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立"原原本本学思想"的"理论杆",在"常学常新、学深悟透"中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维持理论武装"长效"。"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条例》是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三次修订《条例》,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不断完善纪律规矩,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原原本本学、全面准确学,坚持日日精进、久久为功,坚持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要注意时时处处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重任鞭策自己,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要求自己,在强化学纪明纪中不断奠定党纪学习教育之基石,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立"老老实实守纪律"的"自律杆",在"常想常悟、学思结合"中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思想自觉,提高廉政教育"疗效"。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旗帜鲜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能孤立割裂地学,而要在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的基础之上,坚持多思多想,多学多悟,自觉在熟悉了解纪律条文中将遵规守纪铭刻在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条例》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改进作风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主(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结合学,深入剖析《条例》内涵,时刻紧绷纪律之"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遵规守纪的自觉。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对标对表以求进步,同时又要强化对反面案例的警示剖析,在自身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查问题、找差距、明方向,不断强化"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政治定力,才能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立"清清白白知底线"的"拒腐杆",在"常思常做、学以致用"中把纪律规矩转化为行动自觉,强化拒腐防变"成效"。《条例》是我党在开展纪律建设伟大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重要成果,这一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是非界限、清楚自律标准,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划出了更严底线、更高要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将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只有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再加之"怎么做"的积极主动,最后辅以"为谁做"的服务理念,方能做到知行合一。党员干部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将党规党纪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时刻将规矩、纪律挺在最前面。要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忠诚履职尽责,准确规范作为和言行,不断强化自我革命精神,切实维护好纪律的刚性、严肃性。

勾勒"点线面"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织密全覆盖、广链接、高效用基层治理"一张网",交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答卷。

找准党建引领"切入点",在与"网"同频中强化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要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把组织体系建设作为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从制度建设、机制建立等方面下功夫,以"大党建"推动"大治理"。要坚持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因地制宜设置网格,将单位、社区、小区、楼宇等纳入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切实推动组织覆盖到位、作用发挥到位。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打造集便民服务、居民议事为一体的阵地,在与"网"同频中凝聚合力。

拉紧招才引智"联动线",在沉"网"赋能中聚合资源力量。"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基层治理的效能取决于各方面人才的聚集。要做好人才的"贴心人"和"勤务员",推进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力量下沉,促进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和智慧化。要积极探索建立"人才驿站""专家工作室"等,加强专业社工人才培养,通过挂职、跟班、交流、轮岗等手段,让人才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为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成长成才平台,推动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队伍。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网格治理,吸纳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治理"新"力量,发挥党群议事、多元调解等联动机制作用,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

扩大为民服务"覆盖面",在精"网"增效中持续惠民利民。网格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网格员在服务群众中的作用,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基层治理工作的根本标准,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民排忧解难。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将网格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前哨"和"后院"。要聚焦网格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根据不同类型网格特点开展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打造有温度的精细化治理样板,让基层治理的"底色"更足、"成色"更亮。

追寻"青海足迹"浇灌最美"民族团结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用好团结奋斗的历史经验,传承团结奋斗的精神血脉,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讲清说透"跟党走、跟党干"的大道理,坚守"干在一起"的使命初心。力量来自团结,幸福源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青海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团结奋斗"体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农家宅院,在身挨身的距离中、在心贴心的氛围里,向人民群众讲透"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故事,把"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出路,跟着共产党干,才会幸福"的大道理讲清说透,实现追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用好"团结奋斗"的历史经验,激扬迸发"比铁硬、比钢强"的大能量,凝聚"站在一起"的奋进合力。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青海多民族集聚、多文化荟萃,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省所有市州、93.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用"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壮志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以一身正气和满腔热情让自己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比铁硬、比钢强"的大能量,迸发最强战斗力。

传承"团结奋斗"的精神血脉,始终站稳"为人民、靠人民"的大立场,筑牢"想在一起"的民族意识。为了人民的团结是最坚强的团结,为了人民的奋斗才是最伟大的奋斗,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项目得以有效落实,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定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与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建设,民生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在新征程上,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如"石榴籽"那般甘甜怡人,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让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汇聚磅礴力量。各族干部群众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把"小日子"过好、把"大梦想"成就的共同愿景,与人民群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书写发展新篇章。

@基层干部学时代楷模谱写基层建设新篇章

近日,中宣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他扎根基层工作30余年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献身党的事业,用一生奉献践行对党忠诚的无悔誓言。当前,基层社会处于巨变之中,整体迈向现代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广大基层干部要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建设的坚定奉献者、行动派、实干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高标准基层建设新篇章。

做基层建设的奉献者,谱写坚持为民服务的初心篇章。"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之人",既要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还要与人民群众接触,提供细致、周到、全面的服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是一句空话。广大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中要常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忧民之思,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永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将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盯紧"让群众满意"这一目标,少一些嘴上的"花架子",多一些手中的"真把式",真正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做基层发展的行动派,谱写贯彻绿色发展的创新篇章。发展才是硬道理,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而繁重,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广大基层干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搞大开发,不遗余力地探寻新式发展之法,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中找准平衡点和着力点,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既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要让人民能在"好风景"中寻找到"好钱景",打造出让人民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做基层治理的实干家,谱写加强基层治理的持久篇章。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作为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事务繁杂,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广大基层干部应当发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闯劲,发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拼劲,涵养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咬住青山不放松,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多在群众家里坐一坐、多往田间地头跑一跑、多到本地企业转一转,及时掌握更新"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微末小事",锲而不舍地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不断解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触摸"时代脉搏"感受高质量发展"强劲律动"

近日,《求是》杂志第12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章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我国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业由"传统"到"智能"的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智慧之力,在创新与实践中感受"丰衣足食"的"幸福之音"。从"传统"的锄头、镰刀,到"智能"的无人机、大数据,每一步的跨越都凝聚着无数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在现代化的农场里,无人机在田间地头盘旋,精准地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水量,既保证了作物的生长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数据平台则实时分析土壤、气候等信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大家开始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土地,用新的方法耕种这片土地。他们学会了与智能设备"对话",学会了从大数据中"读取"信息。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让农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适,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丰衣足食"的"幸福之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的农业将更加高效、绿色、智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让丰收的希望在科技的引领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生态由"脆弱"到"稳定"的保护过程中体现责任担当,在守护与恢复中感受"生态文明"的"和谐之音"。过去,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问题曾让我们陷入困境,天空不再蔚蓝,河流不再清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努力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积极探索开发清洁能源,走出一条循环、节约、减碳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态正在逐渐修复,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也在逐步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变得更加经济、实用。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在守护与恢复的道路上,我们将持续发力,让"生态文明"的和谐之音更加强劲有力,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