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584篇(第99/12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98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67分钟

品悟"一碗拉面"中的"民"字滋味

"一碗拉面多少钱?""多大的碗?"6月18日下午,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他走进食堂察看学生就餐条件,关于孩子们吃得怎么样,他问得尤其细。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深刻领悟总书记"青海之行"背后的为民初心,品悟"一碗拉面"中的"民"字滋味,要擦亮为民之心、常习亲民之道、恪守利民之责,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奋斗。

擦亮"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心,在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品悟"随民愿"的"甘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源头,我们取得的每一个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皆源自一个闪耀着光辉的起点--"一切为了人民"。为政之德关键是要站稳站好人民立场,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为民初心",挺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忠诚之姿,永葆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多到基层一线"零距离"感受群众生活、"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体会群众疾苦,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首创、集中人民智慧,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常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亲"民"之道,在践行"进万家门、知万家情"中品悟"察民情"的"辛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回望中国共产党的漫漫发展历程,奋斗为民是我们的承诺,一诺千金是我们的担当。桩桩件件为民服务的大事小事,映照着不变的初心使命、执着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一笔一画描绘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斑斓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奋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情怀",挺膺"敢作敢为,吃苦耐劳"的担当之姿,始终保持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坚持把自己看成普通群众,牢记"人民公仆为人民",始终以焦裕禄、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对标对表,做到脚下多沾泥土,手上多办实事,并从中汲取人民智慧,用群众经验去破解难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紧迫感解民忧、暖人心,切实做到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

恪守"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利"民"之责,在践行"雪中送炭、扶贫济困"中品悟"惠民生"的"甜味"。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生动诠释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挺膺"为民解忧,助民纾困"的实干之姿,多谋民生之利,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忧所困,竭尽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自觉扎根基层,通过基层这本"无字之书"开阔自身眼界,提高办事能力,持续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扛起担当,争取成为"行家里手",让更多施政方略与民生关切契合,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福祉、更多的红利,进而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员干部重温"青海行"厚植"似海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蓝图已经绘就,嘱托催人奋进。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在重温"青海之行"中厚植"似海之情",持之以恒将高质量发展推向纵深。

重温"青海之行",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鲜明要求,不断激荡似海澎湃的"奋进豪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此,必须在产业发展上"寻优解",既要坚持"有所为",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区域实际,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做到"有所不为",在洞察"时"与"势"中追求"实"与"适",切实避免一哄而上、一种模式。必须在改革创新上"敲重锤",更加突出改革前瞻性、全局性、操作性,强化目标引领、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使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有效结合,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开放共享上"出实招",扎实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开拓聚势谋远新思路,开辟合作共赢新境界。

重温"青海之行",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殷切嘱托,不懈涵养似海壮美的"山水诗情"。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在青海考察期间再次强调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这一"重中之重"。"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工程,更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努力在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长足奋斗中使我们的"绿色家底"更厚更实。要有效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既要确保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又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为支撑,持续擦亮生态底色、成色,更好积蓄发展韧劲、后劲。要更好处理攻坚和治理的关系,既要善于打通裉节,敢于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要勤于纵观全局,将扬长与补短、治标与治本、理疾与防患更好结合起来,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

重温"青海之行",必须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谆谆教诲,不辍赓续似海深远的"手足温情"。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宁考察,第一站就走进民族中学看望师生,随后又到千年古刹参观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陈,指出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凝聚"团结之力",始终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和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必须点亮"文明之光",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在考古文博、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学科建设等领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走好"繁荣之路",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在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中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无愧各族百姓热望希冀、不负干部群众深情厚谊。

党纪学习教育:"点"上蓄力推动"正"字置顶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锚定理论学习"基础点",聚焦严于律己"关键点",找准为民造福"落脚点",做到"点"上蓄"力",用党纪"正心正身正行"。

锚定理论学习"基础点",在"常学常新、潜心笃志"中增强"政治定力",做到坚持目标导向"正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三次修订《条例》,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不断完善纪律规矩,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作为前提和基础,把着力点放在知纪正心上。要常学常新,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随时随地学,积极参加党员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等集中学,在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反复对比学中学精学透,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潜心笃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党规党纪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准确掌握政治纪律的刚性约束,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时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做对党忠诚的"规矩干部"。

聚焦严于律己"关键点",在"自省自警、防微杜渐"中提升"抵腐能力",做到突出问题导向"正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廉洁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党员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时刻约束自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要自省自警,主动到"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感受贪腐之害,通过"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讲德",辨析"案中事",汲取"案中人"惨痛教训,把"看在眼里的教训"转化为"刻在心底的敬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常念"紧箍咒"、勤打"免疫针"、常敲"整改钟";要防微杜渐,坚持问题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以党纪为"镜",正好衣冠,扣好廉洁从政的"扣子",以党纪为尺划出"行动圈",谨防"出圈",以法规为绳拉直廉洁线,禁止"踩线"。同时,对照问题清单,逐条"检视",逐项"销号",防止小问题变大、大问题恶化,始终做到自我约束从严。

找准为民造福"落脚点",在"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中保持"纪律定力",做到鲜明效果导向"正行"。《条例》衔接问责条例规定,完善对慢作为、假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处分规定,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敢于斗争。"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党纪学习教育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百姓心"为"己心",造福于民,守纪正行。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走好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置顶人民利益,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态度,勇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敢于斗争,发扬自我斗争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守公与私的"警戒线",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严守规矩、令行禁止,涵养"敢于亮剑"的精神,主动站出来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抵制败坏党风、违反党纪的行为,做到心底无私为人民、心无旁骛干事业。

循迹"宁夏之行"写实乡村振兴"心得日志"

6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广大基层干部要循迹"宁夏之行",以知责于心、践责于行的态度解锁"一线调研"正确打开方式,用"文旅融合"的"金钥匙"、"产业升级"的"拾级梯"、"科技人才"的"强引擎",朝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行。

"山林云海"蘸墨"山水乡愁",守住"绿水青山"、留下"金山银山","双峰耸立"写实"文旅融合"心得日志。"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投入自然怀抱,感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田园美景,瞬间就会沉浸其中,在"自然山水"中"宠辱偕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大基层干部要手撷"两山理念"的智慧长卷,将"调查研究"的步履镌刻于"山林云海"之中,在"林中览胜景""水下观奇象""海中寻美态"中唤醒隐藏于自然山海中的"自然禀赋";还要真抓实干,以"一户紧挨一户问"的姿态捋顺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将美丽风景、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元素串"点"成"线",找准自然魅力风情与特色文化内涵的契合点,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与古村民宅、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打造别样"文旅风情",让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宜居宜游,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间天堂。

"深山瑰宝"孕育"崭新业态",守住"奋进底色"、留下"发展亮色","双色调和"写实"产业升级"心得日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只有深度解锁"特色资源"之"特",才能"顺藤摸瓜",走出一条"产业升级"之路。广大基层干部要背起"行囊"入山野,寻觅特色物产之"踪"、摸准产业发展之"脉",寻访自然馈赠之"宝",将"物产特性""研发亮点""市场契合点"等内容记录在册,形成乡村特产"寻宝攻略"。在产业发展中,以"寻宝攻略"为基础,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将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趣味采摘、观光旅游、非遗产品开发以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产业"与"新业态"的双线并行中推动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托举人民群众致富增收的崭新希望。

"千里良驹"驰骋"广袤原野",守住"服务初心"、留下"人才归心","心有灵犀"写实"乡村振兴"心得日志。"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产业升级,科技人才是"引擎"。历史车轮滚滚,科技大潮汹涌澎湃,基层党组织要想勇立潮头,引领乡村振兴走稳高质量发展的"千里之路",就要以"伯乐相马""田忌赛马""千金买马"的智慧做好人才工作。要当好"伯乐",推动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落地,构建乡村引才"强磁场",吸引科技人才向农村集聚;要善学"田忌",亮明本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势项目、建立创新平台,让农业科技人才能够"登台献艺",实现"人尽其才";要汲取"千金买马"的智慧,不惜财力、物力、人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福利待遇,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助力能够推动乡村发展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写实乡村振兴"全篇文章"。

写在七一:不泯红星志笃行赶考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