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素材汇编(主题教育)(第6/20页)
(四)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切失败的人基本上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不重视基础工作,都想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结果反而因此埋下祸根,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一幢大楼盖了十层甚至几十层,如果基础不好,也必须推倒重来,否则,一直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要做利长远的事。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的事,就是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要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升温,一些地方土地被贱卖,虽然一时间赚了个钵满盆满,GDP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但经济发展的基础却依然脆弱,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特别是当海内外各种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纷至沓来时,那些贱卖土地的地方却在为找不到地而犯难, 显然拖累了地方的长远发展。此外,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特别要注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朝令夕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有学者研究"换届冲动症"的现象:一是政策"翻烧饼",太随意,换届就换蓝图, 换人就换思路。在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没有延续性,主政干部经常拍脑袋决策, 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二是新官不理旧账。签订的各种协议,对投资商的承诺,拖欠的工程款 对这些前任留下来的"旧账",少数"换届干部"一概不认,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甚至公然"赖账",不仅有违诚实守信的法治原则,也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三是好大喜功,热衷上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少数"换届干部",总想快出成绩,不重"里子" 重"面子",大肆举债搞建设,把看得见的地方包装得像"欧洲",看不见的地方即使像"非洲"也放任不管、无动于衷。
(六)不能简单地以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只是某个方面的发展,否则,就难以持续;只注重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生产发展的质量,就有悖发展的宗旨。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是辩证关系,简单地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然会顾此失彼,失去的东西会更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历史将说明一切。政绩最终要用实践、群众、历史三把尺子来检验。我们创造的政绩要经得起这三把尺子的检验,这样我们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浅谈正确政绩观的树立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王婧漪
政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可以有效地反映领导干部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情况。政绩观代表了领导干部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情况。古语有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民为本是新时代每一名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政绩观,也是服务人民的终极目标。
从1997年至今,习近平多次来到宁夏,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进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要点及宁夏的改变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指导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核心
"人民"二字,在领导干部的心中应该占据最崇高的位置,要始终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政绩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民的努力和奋斗缔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坚持不变的工作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人民,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民为本,要时刻牢记决策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习近平从1997年开始一共4次来到宁夏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多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将人民利益作为考察的重点。2020 年6月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第4次来到宁夏,他再次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 这充分说明人民的重要程度,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思想与理念,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宁夏不断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领导干部要用心聆听人民的基本诉求,办实事、办好事,
解决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响应人民的各项合理诉求,做好人民的公仆。
二、为人民谋利是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表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办事情、想问题必须从人民的出发点来考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与发展的要点。
(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过程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这些年来,宁夏各级领导干部响应中央号召,开展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一是实施异地扶贫,通过移民让贫困群体从边远贫困山区迁移到交通发达的地区,在六次移民的过程中累计帮助130万贫困群众 走向新生活。二是通过积极探索,精准聚焦,通过精准扶贫的模式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在多个领域开展扶贫工作,提升贫困人民的幸福指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在扶贫工作全面落实以后,2021年的首要任务是对扶贫的效果进行巩固, 大力推进宁夏的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加大黄河流域的环保工作力度,在落实"四大提升行动"的基础上,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让脱贫成果扩大。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脱贫是底线,富民是关键。宁夏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富民,首先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并加以推广,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知名度, 打造乡村龙头企业。其次是根据市场变化,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化、智能化的新兴产业。再次,政府应该积极推出各项帮扶政策带动当地的就业,在扶贫的过程中,当地国企和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人收入,让百姓手中的余钱越来越多。最后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
2022年6月宁夏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区情做出了精准研判和分析,提
出了"三区建设""四新任务""五大战略"等新思路、新举措,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透纸背的仍然是"人民"二字,提出了实施共同富裕战略和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宜居宜业城镇、人民生活福地等温暖民心的措施。
三、为人民造福是正确政绩观的最大目标
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4]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谨记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扎根群众,造福群众,解决群众亟待解决的难题,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为群众服务。
(一)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途经宁夏大地,贺兰山隔断了沙漠侵袭,让宁夏平原有充分发展的自然环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宁夏时强调:"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5]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宁夏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生态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在民生的过程中,水患治理尤为重要。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宁夏通过多重手段综合治理的方式解决了各种难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预防了各类水患,同时积极利用黄河的水资源造福宁夏平原。在治理的过程中,宁夏开展了各类保护活动,借助各类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寻找全新的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治理效果,让黄河成为服务人民的母亲河。
贺兰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父亲山,它将沙漠和寒冷的侵袭阻隔在外,保护了宁夏平原,同时对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稳定和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治理的过程中,贺兰山保护区内的所有矿产资源被禁止开发, 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同步进行,生态保护工作是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在治理的过程中充分重视生态一体化,通过全方位的修复工作提升整体环境的生态恢复能力。同时形成了"三山"生态屏障,充分利用贺兰山、罗山、六盘山的资源和地势推动当地的生态发展。
在不断保护环境的同时,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更多的财富。通过黄河治理工作,人们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态环境也逐步恢复,洪涝灾害逐渐减少。在贺兰山治理的过程中,其具有的风沙防范能力更加强大,同时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二)打造人民生活福地
宁夏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任何发展都必须通过实干才能实现。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要将党代会精神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深刻领悟,做到入心入脑。
近年来,宁夏确定战略方向,多方入手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首先,坚持生产力和科技的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在推广和落实的过程中,有373项重点计划被批准,建成创新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同时在宁夏建立了多种创新平台,通过与东部区域的合作带动本地科技水平的提升。其次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的过程中对现有的园区进行整合,经济效益得到了逐步提高,在产业优化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的便利性,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优化和升级现有的产业结构。再次是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 每年政府将超过七成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从2012 年到2019年贫困人口减少了83万人,贫困率从原有的22.9%降低至3%。最后,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投入上,宁夏政府在2016年到
2019年累计投入360亿元,治理项目超过1000个,全面带动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为全国环境治理做出了表率。
2020年,宁夏实现了全面脱贫,9个贫困县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农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现代化能源企业逐步建成,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6]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团结和帮助完成了民族统一的大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坚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妥善处理民族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提升各民族的
统一意识,在共同繁荣的前提下推动民族共同进步。
四、由人民做评价是正确政绩观的最真实反馈
人民群众在不断努力和发展的过程中缔造了历史,同时他们起到对历史评价和检验的作用。人民的真实评价也是反映领导干部政绩的最真实、有效的途径。
人民赋予党员干部权力,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以民为本,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因此,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铭记权力源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最根本的宗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尊重事实,扎根群众, 反映群众需求,聆听群众的中肯评价,让人民群众监督自己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改革开放44年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1982年开始,宁夏脱贫人口超过330万人。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共产党人制定的精准扶贫策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今日的宁夏,已从昔日的苦寒之地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塞上江南,宁夏的医疗资源更加充足,道路更加宽敞,教育更加优质,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足,这种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7]这反映了共产党人不忘初衷的本质,也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树牢正确政绩观 走好为民初心路
山东省日照市委书记 张惠
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为主政一个城市的领导干部,到底是为了城市发展、人民幸福还是为了一己私利和个人升迁,政绩观不同,从政行为就会完全不同。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躬身践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价值追求融入政绩观,一切决策和工作都以"是否有利于人民、人民是否切实需要"来判断考量,一切业绩和成效都让群众来评判,真正做到真心为了群众、真诚依靠群众、真干服务群众。两年前,日照市开始用多渠道"问需于民"的方式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下午放学孩子照看问题,我们下决心克服多重困难,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由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的课后延时服务,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学生参加率从最初的89%提高到现在的98.27%,群众满意率超过99%。这样的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创造什么样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要创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绩,深刻把握"完整、准确、全面" 的实践要求,切实强化系统观念,在谋划发展的"大棋盘"上,坚持五大理念一起落子,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同时,要准确研判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短板弱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谨防形成"木桶效应"。对日照市来说,最大的短板是发展不协调,既有城乡不协调,也有区域不协调。为拉长这个短板,我们确定了举全市之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坚持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发力,久久为功,努力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