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党课讲稿合集12篇(第8/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06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3分钟

(一)正确看待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是一个永恒又常新的课题。古今中外,人们对此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审视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价值指的是个人的存在、活动、发展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由于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个人价值就包含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双重含义。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责任,也就是通常讲的贡献;个人的自我价值则指个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以及社会根据个人的贡献给予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人通过实践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深刻客观依据和具体实现过程。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法,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优劣。它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联系,三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个人价值是历史的、具体的,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实现形式上、内在关系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个人价值的这一属性决定了价值观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其分析、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就不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价值观,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党的事业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是对党绝对忠诚的价值观。共产党员的价值观,深刻体现着共产党员对于人生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擘画蓝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精准把握,为我们正确认识发展大势、防范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应当承认,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正确的价值观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生活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也大量存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并不断冲击着共产党员的价值观。面对这种冲击,有些人仍然坚定,有些人困惑,有些人则陷入了种种误区。价值观出了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就没法不出问题,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都与此有关。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二)在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从根本上说,党的事业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两者是统一的,并互相促进。一方面,党的事业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其个人价值是与党的事业、党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党的事业,党员个人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党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党的事业注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是党的事业发展须臾不可少的。党员在为党的事业奋斗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越大,对党的贡献就越大,党的事业的促进就越大。因而不仅要承认党员的个人价值,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保障党员的权益,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出成绩和贡献,只有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个人价值才是崇高的,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有人认为,共产党员提倡奉献精神,就必定否认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这是严重的误解。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干出成绩,被社会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这样的价值和功利,正是要大力倡导并积极践行的。今天,有些人离开党的事业,力图另辟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往往是走了弯路,碰了壁,最终一事无成。同时,我们还必须懂得,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辩证的发展的统一。在推进党的事业时,个人的一些利益、愿望并非都能立即实现,而要在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需要具体的物质和文化条件的。恩格斯曾指出:人的"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并非随时都具备的。因此,如果提出过分的超出可能的要求,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然遭受挫折。可以肯定,所有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将在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得到满足,事业的发展也将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出更多有利条件。

应当看到,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与个人价值也可能发生矛盾甚至对立,但那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为了全局利益牺牲部分局部利益,包括一部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价值得以实现,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应当受到肯定和提倡。对于全局来说,也应尽量考虑和照顾局部利益,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认识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鼓励人们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实际上也是正确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认识越自觉,就越能发挥主体能动性,真正把自己的奋斗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自觉同各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做斗争。少数党员极端个人主义严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极端个人主义对党的事业、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进步,都是十分有害的,是与共产党员的价值观相违背的。新时代,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方各种价值观的渗透,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广大共产党员强化忠诚意识应当认真对待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努力践行"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揭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从而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认清社会现实、把握历史大势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包括英雄史观、神创论等在内的唯心史观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无产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明确了责任与使命,从而为无产阶级组建革命政党、制定斗争策略、开展革命行动提供了实践遵循。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由于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先进性,特别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不仅确保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性及其在革命实践中的领导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政党组织的自觉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因此,直到今天,自觉把握历史规律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特质,按历史规律办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品格,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夯实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基础。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才能与时俱进地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时代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基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规律性把握,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等执政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从不同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领导,勇于自我革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识;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复兴使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宗旨的认识;扎牢制度笼子,正风肃纪反腐,深化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识。践没有止境,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在洞察历史规律,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将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做到"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不断增强忧国忧民的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员的优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理念。世情在变,国情在变,党情也在变。因此,广大党员必须始终怀有优患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才能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在忧患中奋斗、在忧患中壮大的政党。我国的各项事业也是在不断克服忧患、战胜困难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提髙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切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共产党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建设髙素质党员队伍的一项内在要求。只有具备好的人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全体共产党员应当而且必须成为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表率。一要做学习的表率。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加强学习,是保证共产党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决定性因素。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拓宽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要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厚积薄发,努力成为理论功底扎实、现代知识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现代型人才。要勤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思维和决策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二要做廉洁的表率。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牢守住思想道德的"底线",牢牢守住党性原则的"防线"和法律法规的"红线",自觉养成"奉公为德、谋私为耻,清廉为荣、利己为羞"的风范,在廉洁方面为群众当好榜样。三要做团结的表率。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用珍惜与感恩的态度,学会包容、尊重和欣赏。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又要讲和谐、讲合作、讲感情,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合作共事中加强理解,在团结奋进中实现和谐。

(三)努力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一要知行合一。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有善于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很高的看家本领。看家本领从何而来?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把"两论"学习好运用好,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既要加强学习又要勇于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部著作实际上确立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具体到工作上,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并使两者有机统一亦即知行统一的过程。对领导干部来说,要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就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政策,了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切既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又来源于把知识诉诸于行动的实践。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以更好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断丰富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就是知行统一。如果只学习理论不善运用不会运用就容易出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如果凭感觉想当然不学习不总结就容易出现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现在,干部队伍普遍文化水平较高,也不乏实际工作经历,但还不同程度存在"本领恐慌",原因之一恐怕与没有做到知行统一有关。有的理论学习不扎实不系统不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或者不注意学习新知识,知识老化,吃老本;或者死读书,读死书,不能结合实际工作理解思考。还有的理论生搬硬套,"只唯书、只信洋",只记住了理论的字义,没有理解透理论的本质,不顾客观条件、实际环境机械加以运用。更有的对理论不屑一顾,凭感觉决策,靠经验办事,不相信规律,成为"拍脑袋、拍屁股、拍胸脯"的"三拍"干部。由此可见,不能做到知行统一,要么教条主义要么经验主义,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是很难的,对于实际工作也十分有害。二要着力提高行政执行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重,思想高度统一,工作各负其责,步调协调一致,决不能各行其是。要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领会,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确保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创新是推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不创新、不改革,经济不可能增长、社会不可能进步、事业不可能壮大,更不可能有超越。特别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共产党员必须提高开拓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来应付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共产党员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党的事业要兴旺发达、执政能力要提升,靠的是无数对党绝对忠诚的共产党员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来实现。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一生用对党的事业赤胆忠诚来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诺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专题党课: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铺好绿色发展底色

同志们: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确立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战略定力和长远谋划,也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推动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下面,我想以"绿色发展"为主题,谈谈我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必须深刻领会抓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呢?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所以说,绿色发展就是要绿色强国、绿色惠民,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让老百姓生活在更加和谐宜居的环境当中。在我看来,绿色发展具有四个特性。

一是绿色性。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的价值非常重视,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他指出,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到推行"绿色浙江"的全省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部署和启动,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当代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倡导者和引路人,"绿色"也已成为当下中国深入人心的颜色。人民群众期待早日走出发展的瓶颈,主动作为、积极作为,重返蓝天白云、溪水两岸、鸟语花香的状态,使城市充满绿意,使乡村更具田园风味,使绿色性成为发展的根本属性。

二是共生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曾经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支付了发展过程中沉重的环境代价,如高浓度的雾霾、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人居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同时,囿于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限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宰制自然、透支自然的情况,最终遭到自然的惩戒和报复。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必须走科技内涵式、人文关怀式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以最低的环境支出和耗费,实现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和谐。

三是精细性。精细性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应有之义,主要体现发展的层级和品质。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达到精细化程度,是否达到绿色发展水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第一就是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之上,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和灵魂。第二就是高水平的生态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规则,核心在治理。第三就是人文情怀的养成。绿色发展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到每个社会成员和个体身上。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和个体都形成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尽力多去除一些思想的功利性、短视性,尽量多减少一些行为的破坏性、随意性,有效提升自身思想素养和行为素养,绿色发展的精细性、品质性才会具备生态伦理的根基,才不会成为空话。在这一点上,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四是长远性。对绿色发展的长远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在事关中华民族山川血脉延续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态安全问题上,我们要算大账、算综合账和长远账。必须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必须共谋共建强理念

第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理念。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这样一种绿色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当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些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所以,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兴俱兴,一损俱损。所以,现在老百姓普遍地说:"过去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所以,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未来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

第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什么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要理解好、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理念。因为绿水青山是自然风景,金山银山是财富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把两者生动而又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揭示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不可兼得。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绿色科技,壮大生态经济,着力造林绿化,就能既收获金山银山又拥有绿水青山,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绿色生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不仅能让当地群众享有生态福祉,而且会吸引游客、人才和投资者,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加快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步伐。这种转化也充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要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必须雷厉风行抓落实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高水平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

(一)要形成绿色思维方式。理念引领行动,而形成正确理念离不开科学思维。要用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全局。绿色变革是一个吐故纳新、以新应新的过程,要求我们善于制定和运用推进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方案。在战略构想上,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永续发展和人类的长远诉求。在工作推进上,不仅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还要加快绿色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守住山青、天蓝、水净、地洁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空间,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要用共赢思维开拓发展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共赢思维就是追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水乳交融,使"发展率先"与"保护优先"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为此,必须严格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多赢局面。要用导向思维引领发展实践。绿色发展上的导向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这就是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问题导向。时下,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环境的期盼、对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已成为最基本的民生和民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以绿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高破题能力,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二)要形成绿色领导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要求领导方式绿色化。要让"信号灯"亮起来。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遵循绿色发展指挥棒的信号引领、让"信号灯"亮起来,要自觉对标校表,避免发展航向偏离或迷失。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纠正、行为要坚决制止、做法要彻底摒弃。要让"新标尺"严起来。绿色政绩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绿色发展是考核评价发展绩效的新标尺。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要让绿色指挥棒的"新标尺"立起来、实起来、严起来,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干部行为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使绿色成为干部政绩的主色调、主旋律。要让"威慑力"强起来。"令在必信,法在必行。"绿色发展指挥棒要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就要增强"威慑力"、成为"杀威棒"。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为基线,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惩戒机制和追责制度,从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三)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要明确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是受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减少生态破坏的损失、生态治理的成本,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积累。从供给端看,生态资源稀缺性特征越来越突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应从总体上谋划绿色转型,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绿色、智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服务,发展新经济。要明确改善民生福祉的着力点。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与社会满意度下跌的相关效应,切实把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生态食品、优美环境的期盼纳入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生态福祉。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