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应勇公开发表文章讲话汇编-20篇(第2/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4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2分钟

基于我省疫情处于高位运行的持续增长期、攻坚克难最吃劲的关键期、重中之重和决战之地的窗口期的重要判断,省委制定了抓住救治和阻隔两大关键环节,推进筛查甄别、小区封闭管理、公共区域管控三个全覆盖,形成数据信息和收治工作两个闭环,强化五方面保障的工作思路。经过前一阶段努力,我省疫情防控出现积极变化,全省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更加旺盛,初步形成了打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气场和声势。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全省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增量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消化存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新冠病毒具有相当的隐蔽性,防控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保持头脑清醒,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继续将疫情防控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最重要工作,坚持节奏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总体要求,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要持续紧抓控制传染源,把阻隔工作做实做细,建强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配强流调力量,持续滚动排查,确保底数摸清、人员搞准、数据真实,做实"筛查甄别-转送救治-康复出院-隔离观察"工作闭环,实现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要持续提高患者救治水平,千方百计建院增床,刻不容缓提高收治能力,努力做到"床等人";要推进疑似病例核酸检测当日清零,加强对轻症病人医疗干预,强化隔离点和方舱医院救治功能,真正把救治关口前移;要优化诊疗方案,强化危重症患者"一对一"救治,切实降低病亡率。

外防输出,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湖北在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中必须履行好的责任。要增强大局意识,持续强化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同时保障疫情防控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畅通。要持续加大社区和社会面封控力度,实现小区封闭管理、公共区域管控全覆盖,强化对超市、药店、医院等重点场所监管,加强监狱、民营医疗机构、养老院等特殊群体、重点部位防控。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打后勤保障战。要多措并举保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坚持全国统筹和生产自救相结合,千方百计支持省内医用物资企业扩产增能。要充分发挥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在城市供应中的托底保障作用,加强市场供给,优化配送方式,确保价格实惠,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要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发挥社会救助"兜底"功能。要结合实际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统筹安排好肥料、种子、生产工具等物资。

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落细到防控工作中。强化组织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蹲守一线,各级党组织要动员党员干部下沉基层社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先锋、打头阵,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要锻造优良作风,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保持昂扬斗志,增强忧患意识,凝聚起全省上下共同抗疫的强大力量。

确保如期完成湖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应勇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我省头等大事和最重要工作,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坚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压实责任、分类推进、补齐短板、注重兜底、严实作风,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贫困地区恢复生产,有序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在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同时,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贫困地区恢复生产,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疫情防控仍是我省头等大事和最重要工作,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疫情防控一丝也不能放松,脱贫攻坚一天也不能耽搁。要头脑清醒、保持定力、慎终如始,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继续把各项防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

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贫困地区恢复生产,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既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理由对脱贫攻坚工作松劲懈怠,也不能因为脱贫攻坚出现疫情防控漏洞

"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来说既是拦路虎,也是试金石。"应勇强调,要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压实责任,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把"五级书记抓扶贫"落到实处。分类推进,严格按照各地疫情风险等级划分,认真落实"分区分级、分类分时、统筹兼顾"的要求,提前谋划制定企业复工复产、省内人员安全有序流动等各项工作预案,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持续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加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薄弱环节,精准研判"因疫返贫、因疫致贫"情况,制定出台"一揽子"帮扶措施。注重兜底,做好新冠肺炎确诊贫困人口的救治工作,帮助解决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现实困难,确保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执行到位、服务保障到位。要严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理由对脱贫攻坚工作松劲懈怠,也不能因为脱贫攻坚出现疫情防控漏洞。

安全有序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组织好农资生产流通供应

要安全有序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情况下,分区分级、分类分时组织农民恢复生产,开展春耕春播,不误农时。要有序组织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生产、流通、供应,支持帮助农资企业特别是磷肥生产企业复工复产、提高产能,畅通农资保供运输绿色通道。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统筹抓好城市保供稳价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要持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及时做好疫情处置评估等工作。

 

2020年元旦献词

应勇

2020年1月1日

市民们,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新年好!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诚挚的祝福!

全市人民用奋斗演绎了难忘的2019年。一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做到迎难而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这一年,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启动建设,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顺利落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果丰硕。这一年,新动能持续壮大,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口岸贸易总额、集装箱吞吐量等继续位居全球前列,"五个中心""四大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一年,营商环境继续优化,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进一步提升,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惠及更多企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更多群众和市场主体可以高效办成一件事。这一年,民生实事有力推进,更多老人有了便利可及的助餐、托养、护理服务,更多孩子有了托育点、爱心暑托班、校内课后看护服务,更多城乡居民通过旧区改造、相对集中居住改善了居住条件,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串起大家休闲健身的"生活秀带",家门口、细微处的每一点改善、每一个提升都是我们迈向更美好生活的坚实脚步。

新年的钟声是再出发的号角。2020年,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全力实施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持续强化"四大功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紧扣养老、幼托、旧区改造、乡村振兴、垃圾分类、交通出行、污染防治等民生关切,努力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初心如一,使命必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元旦献词

应勇

(2018年1月1日)

市民们,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新年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x年令人振奋,让人难忘。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进,保持了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这一年,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账户向全市科创企业开放,C919大客机飞上蓝天,企业税费在前年减少900多亿元的基础上再减500多亿元;这一年,水晶天越来越常见,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郊野公园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这一年,128万参加镇保的郊区群众被纳入职保,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家庭医生服务的受益面更大了,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更多了,养老服务离家更近了,我们这座城市每一天都有新进步。

迈入新的一年,使命在肩,豪情满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的世界级难题,我们要与大家一起下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在整治管理顽症、减少交通堵点、加强垃圾治理、改善河道环境、建设生态廊道等方面持续用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增财力继续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租赁住房、旧区改造、小区停车、社区养老、长护险试点、幼托服务、文化健身等群众关心的事,我们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做实,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同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上海篇章!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兴盛、国泰民安!

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应勇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

201x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两年多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已形成阶段性改革成效。

201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5件,是五年前的2.4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8.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16.940,0.67,4.12%)、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超过20%。

一、着力优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布局,进一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前瞻引领和产业化方向,谋划布局了支撑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着力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打造具有蓬勃活力和强大吸引力的自主创新高地。注重夯实基础,大力推进大科学设施群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活细胞成像平台、超强超短激光、硬X射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在张江地区有望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中心。注重建强主体,加快集聚高水平研究机构,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挂牌成立。注重优化载体,启动实施张江科学城规划,在94平方公里上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2、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服务国家在若干重大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强化国家战略导向,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加大攻关突破力度,为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成功研制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体细胞克隆猴等重大成果,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光刻机、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硅光子、国际人类表型组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在全基因组蛋白标签、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本市基础较好的领域,探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为参与我国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前瞻性研究。

3、搭建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和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着眼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转化,首批规划了18个功能型平台,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服务5个领域。着眼于培育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建设一批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张江、临港、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松江G60科创走廊等地区已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着眼于在全社会形成浓厚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600家,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覆盖38万多科技类创业者;杨浦区、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宝武集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7家单位获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制度供给

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制机制瓶颈,在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制定实施9个政策文件、70多个配套办法和160多项自主改革举措,创新创业普惠税制、股权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潜能不断激发。

1、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为创新主体松绑。着力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在浦东率先对160多项行政许可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破解束缚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办证多"、"办证难"问题,部分改革事项已在全国范围推开实施;率先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有17家申请单位、18家受托生产企业共28个品种申报试点,其中11个品种是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全球新"1类新药。增强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把科研基础类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由20%提高至50%,市属高校经常性经费比例提高到70%,进一步调动科研单位的创新积极性。

2、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加快向高校、科研院所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2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探索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制,通过"机构式资助"、财政经费"退坡"等新型财政支持方式,培育了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一批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性研发机构,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加强立法保障,修订《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成果转化净收入内涵、高校直接对外投资方式等重大问题,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勤勉尽职制度等容错机制。

3、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强化利益导向机制,使科研人员的创新劳动与收益有效对接。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开展股权奖励递延纳税试点,仅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项目递延缴纳个税就超过千万元。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率先建立了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探索实施非公开协议转让等交易新方式,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成交价值和速度明显提升。

4、健全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发挥金融财税政策对科技投入的放大作用,推动形成天使投资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企业投入动力得到激发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天使投资方面,加强财政引导,成立了2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其中已有8亿元参股35家天使基金,带动社会资本32亿元;积极探索税收支持,允许将投资额的7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并取得全国首单成功实践。金融支持方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华瑞银行、上海银行(8.500,0.09,1.07%)、浦发硅谷等3家银行累计为311家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发放贷款105.9亿元;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创设"科技创新板",目前挂牌企业180家,实现股权融资17.4亿元、债权融资近9亿元。激发企业投入动力方面,实施新修订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企业认定政策,201x年落实上年度加计扣除额同比增长43.1%,受惠企业数比上年增长43.9%;截止201x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7642家,享受所得税优惠额比上年增长13.4%。

5、建立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按照"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要求,制定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人才高峰工程等政策举措,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高峰。海外人才方面,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试点,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创新创业。近五年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目前在沪创业的外国人达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国内人才方面,人才引进梯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基本打通,近五年非沪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9.7万人,在沪两院院士达到173人。

6、推动形成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新局面。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营造更加适应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环境。大力吸引境内外研发机构落户,制定实施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16条意见,目前在沪外资研发中心432家,位居全国首位。加快集聚国际知名孵化器和创投机构,成立中以创新中心、中新创新中心,XNode、WeWork、英特尔孵化器、微软孵化器等一大批国际知名机构落户。推动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全球布局,完成一批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境外并购项目,临港集团、张江高新区在海外设立分园。创新跨境研发监管模式,成立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通关时间从2天缩短到6-10个小时。

三、坚持抢占前沿、补齐短板、破除瓶颈,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今年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首轮试点的收官之年,也是到2020年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攻坚突破年。上海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布局、抓推进、抓落实,力争在自主创新、融通创新、开放创新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1、着力在自主创新上攻坚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上海将更加注重集聚顶尖机构和创新人才,争取获批国家实验室,加快推动李政道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较强产业化能力的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加注重科技前瞻布局,在脑与类脑智能、细胞治疗、燃料电池汽车、量子信息技术、智慧天网工程等领域,筹划实施一批新的市级重大专项,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2、着力在融通创新上攻坚突破。统筹提升"钱"变"纸"、"纸"变"钱"能力,关键在融通创新。促进产学研融通协作,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意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支持企业主导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承担科技重大专项任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别是鼓励大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平台,在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上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融通协作。促进创新要素区域融通,通过引导更多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向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集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着力在开放创新上攻坚突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然是高度开放的科创中心。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使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充分流动,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在上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合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和资源开放共享,打造更具活力、更高能级、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高地。

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应勇

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两年多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已形成阶段性改革成效。

201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5件,是五年前的2.4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8.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17.340,0.25,1.46%)、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超过20%。

一、着力优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布局,进一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前瞻引领和产业化方向,谋划布局了支撑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着力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打造具有蓬勃活力和强大吸引力的自主创新高地。注重夯实基础,大力推进大科学设施群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活细胞成像平台、超强超短激光、硬X射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在张江地区有望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中心。注重建强主体,加快集聚高水平研究机构,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挂牌成立。注重优化载体,启动实施张江科学城规划,在94平方公里上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2、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服务国家在若干重大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强化国家战略导向,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加大攻关突破力度,为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成功研制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体细胞克隆猴等重大成果,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光刻机、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硅光子、国际人类表型组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在全基因组蛋白标签、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本市基础较好的领域,探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为参与我国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前瞻性研究。

3、搭建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和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着眼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转化,首批规划了18个功能型平台,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服务5个领域。着眼于培育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建设一批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张江、临港、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松江G60科创走廊等地区已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着眼于在全社会形成浓厚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600家,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覆盖38万多科技类创业者;杨浦区、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宝武集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7家单位获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制度供给

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制机制瓶颈,在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制定实施9个政策文件、70多个配套办法和160多项自主改革举措,创新创业普惠税制、股权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潜能不断激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