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质量网评文章-196篇(第3/10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37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80分钟

落实"二十条措施"更要杜绝层层加码、自行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二十条措施"中,对不同情况、不同人群的防控措施做出了科学细致的安排,要原原本本地落到实处。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区制定了一些疫情防控的"土政策、笨办法",这些"土政策、笨办法"的本质,是懒政怠政。这样的做法,既背离中央政策精神,也无视群众利益,更是对抗疫资源的巨大浪费。

抗疫斗争是复杂、艰巨的。一方面,"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疫情传播靠"一刀切"是切不断的。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既不能以偏概全把"二十条措施"执行成十九条,也不能夹带私货、层层加码,搞出额外的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面对疫情防控大考,要有守土有责的担当,也要有统筹兼顾的本领,惟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全面",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气吞山河,新征程气势恢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XX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确立了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了亿万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日之中国,有欣欣向荣的经济,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有生机盎然的文化,有安全稳定的社会,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再次行进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前列。前进道路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能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只有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只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才能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两个最严"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过去十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96.5万件,其中刑事案件24.4万件、民事案件137.8万件、行政案件34.3万件,审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58万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35件。一连串数字,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彰显了法治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生动鲜活的案例。腾格里沙漠污染系列环境公益诉讼案,促使腾格里沙漠污染得以治理,警示更多企业保护环境;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突破"有损害才有救济"的传统观念,采取预防性司法措施,保护了绿孔雀赖以生存的最后家园;破坏性攀爬三清山巨蟒峰案,对于引导社会公众珍惜和善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示范作用......每一起案件都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普法过程。这些引发广泛关注的标志性案件,记录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声音,标注着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发展的时代脚步。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年之前,人民法院每年审理几十件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而2013年至2021年,这个数字年均超过2000。坚持严的基调、敢于动真碰硬,在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重大典型案件的同时,扭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追查到底,让环保真正长出"牙齿",形成强大震慑。事实证明,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就能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加上一层牢不可摧的"防护罩"。

看到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法律实施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虽然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镇生活中固废、危废、医废安全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离"无废城市"、美丽乡村还有较远的路要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靠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提供的坚实保障,也离不开全社会不断提升的生态环保意识。法治建设与生态理念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将形成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的强大合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