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理论文稿-33篇(第18/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1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4分钟

第三个方面是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使我们有能力做高水平的前沿研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光明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您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如何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陈宪:在谈具体举措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因此,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这将是创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模式。

我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既有思想、想法,又能动手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主线,将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输送到企业中,这是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当前面对疫情和大变局冲击,很多中小企业在创新甚至于维系生存上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如何作为就显得比较重要。因为过去对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思维和有机组织,体制机制障碍重重,政府配置的创新资源较为分散。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有限的创新资源的作用,建议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其中,比较好的办法是建立母基金,尤其是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在汇聚政府和社会资本、改善行业结构和治理水平、引领投资方向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使用,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合理配置先进生产要素,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2022-06-27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创新指标纷纷进入世界前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创新型国家建设迈上新台阶。悟空、墨子、慧眼等一批科学卫星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国际竞争力;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科研利器等等,更不用说特高压、高铁、新体制雷达等中国技术世界领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指出,创新已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可以说,中国科技发展正在从"跟跑"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时代,有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高旭东指出,对于一个后发追赶国家而言,在大多数高科技领域,属于"追赶者",是很正常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4位,比上年提升1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综合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此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目前在科技领域实现全面领先也不可能、不正常,那样的话,就不是发展中国家了。我们不能拿一个处于追赶阶段的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自鸣得意",仍需要正视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差距,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总体实力。

全面发力、纵深推进,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在高旭东看来,科技自立自强,其实是包括科学自立自强和技术自立自强两个方面的。对于科学自立自强,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主力军。其中,年轻博士、科研人员的生活压力值得关注、需要尽快解决,这些压力主要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年轻科研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使得年轻科学家能够安下心来学习、科研、创新,并将其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职业选择。还有一点是要把一些有可能损害我们创新能力、影响创新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比如以往科研激励采用指标过于量化的方式,如成果获奖、申请(授权)专利、论文(论著)发表(出版)等,容易导致科研浮躁心态、学风不良,最终也阻碍了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的产生。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对于技术自立自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安全的创新体系。高旭东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布局一些大工程、大项目,以此带动独立自主的创新体系的建立。这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主体不是自封的,没有能力就成不了主体。为此,首先是企业内部要建立创新的条件与环境,包括研发组织,也包括人财物的投入。这是最主要的。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国内企业与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相互之间以及与高校院所间难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共同成长关系。国内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在寻求合作对象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国内企业、高校院所,而是国外组织。大部分高校院所对解决迫在眉睫的技术"卡脖子"问题,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国内多数大学现在的核心工作是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在各种评比和排名中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些高校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打通产学研,跟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科研院所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国内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同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除了发文章,需要建立独立的队伍,积极探索和布局,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