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4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75篇(第16/1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60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4分钟

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合雅镇一处工地,工人们抢抓工期,干劲十足。新疆大地上,车辆动起来、物流跑起来、企业转起来,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新征程上,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携手共进,激荡"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就一定能绘写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8日05版)

强实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评论员观察)

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展现出适应变化、抗击风险、调整产能的强大韧性

保持战略自信,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必能推动实体经济壮筋骨、上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不久前,一辆搭载"原力智能增程"技术的白色轿车,从云南香格里拉驶到重庆,完成了不加油、不充电、不间断行驶1283公里的长距离实测挑战。该技术实现发电机95%的高运行效率,还可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下让电池极速加热。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充足动力,也从一个侧面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在工业大类中,23个行业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面超过五成,与上年四季度比,20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回升,折射出各行各业稳健复苏的良好态势。装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2.5%,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3.2%、22.5%,体现出转型升级蹄疾步稳、新动能持续壮大的可喜势头。既有量的合理增长,又有质的稳步提升,实体经济在今年一季度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市场需求回暖,能够迅速恢复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能力,展现出适应变化、抗击风险、调整产能的强大韧性。一季度实体经济加快恢复,进一步激发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推动减税降费、稳岗返还、贷款支持等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将有更坚实的政策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壮大实体经济,必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创新集聚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从实施技术改造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到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引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再到聚焦前沿领域、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效益面临困难、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谋创新,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稳根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强信心,优化营商环境,制定优惠政策,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经营主体......保持战略自信,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必能推动实体经济壮筋骨、上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12年,中国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约1.25万辆。1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超7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正是中国制造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缩影。事实证明:抓好制造产业、振兴实体经济,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拿出奋楫争先的志气,磨砺坚持不懈的韧劲,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航船定能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8日05版)

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人民时评)

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能力,而且降低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成本,从而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路径

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60万亩蔬菜大棚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一台台机器人在各大棚内自如"行走",完成授粉、运输、喷药、巡检、分拣等操作。"云端"种植使蔬菜产量提升了10%,商品果率提升了15%至20%,为农民增产增收拓宽了渠道。现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成为农民的新工具,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数字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不久前,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各地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支撑,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要先行。数字化浪潮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开了新的空间。从全天候监测气象、土壤、温湿度来提升种植水平,到专家远程识别诊断病虫害、推荐优选用药方案;从智慧系统对人员、农资、设备等进行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到电子商务有效拓宽农副产品销路......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管、销各环节,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形成,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些年来,聚焦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农村特殊人群信息服务、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等领域,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比如在"医养一体化"服务方面,不少地方推进"5G云医疗",利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为村民提供高质量远程医疗服务。可以说,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能力,而且降低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成本,从而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路径。

数字技术具有精准快速的优势,能够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比如,重庆渝北区整合基层党建、产业、乡村旅游、村民信息等数据,建立"村村享"智慧治理平台,解决了群众办事门难找、跑路远、环节多、手续繁等突出问题,让村民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跑也不出村"。再比如,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一张图"归集了当地58个部门的282类基础数据,全县137个行政村的数据都接入"德清城市大脑",可以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报表和趋势分析,供有关部门研判决策,指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实践表明,数字技术赋能,能大幅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发挥更大作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必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8日05版)

心向光明有爱无碍(暖闻热评)

〔人物〕"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志愿者

〔故事〕"光明影院"是我国首个以高校师生为志愿者主体的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从2017年底创立以来,500多名师生加入该项目,制作完成了500多部无障碍电影和46集无障碍电视剧《老酒馆》。截至目前,"光明影院"在31个省区市进行公益放映和推广,将无障碍影视产品送到200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让许多视障人士领略到光影世界的魅力。

〔点评〕

为视障朋友搭建一条通往心灵的"文化盲道",这是"光明影院"诞生之初确立的目标。为此,志愿者们一直致力于制作出让视障人士"看"得明白并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的无障碍电影。在艰苦的探索之后,"光明影院"最终确定了无障碍电影的基本形式:在电影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插入对于电影画面的讲述,描绘画面内容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分析剧情、精心撰稿、娓娓道来,一部部无障碍电影就这样通过声音走进了视障人群的世界。

让视障人士感受电影之美,并非易事。从选片、写稿,到录音、剪辑、混音......无障碍电影的制作相当于二次创作。可以说,每一次观影的背后,都凝结着志愿者默默的坚持与付出。对于"光明影院"的志愿者来说,制作一部无障碍电影,至少要按3000次暂停键,一部电影看30遍以上、一个镜头看100遍以上都是常事;两个小时的电影,讲述稿长达2万多字,制作前后需花费1个多月时间;每次放映活动前,还要制定周密的工作流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以确保视障朋友的安全......正是这样不辞辛苦的付出,让越来越多视障人士拥有更多享受优秀文化成果、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机会,让他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心关爱。

通过"光明影院"项目,志愿者们为视障朋友投来"一束光",视障朋友也为志愿者们带来温暖。在制作无障碍电影过程中,志愿者们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努力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而在与视障人士近距离接触中,志愿者们也感受到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收获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如今,这项改善视障朋友生活品质的事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从各大电影节设立固定公益放映单元,到网络视听平台为"光明影院"开启线上传播模式,越来越多力量汇聚到一起,更多人在善意的传递中感受到正能量。

对残障群体的关爱,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近些年来,盲道越来越通畅,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电梯、卫生间等日益普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的无障碍功能不断完善,无障碍书店助残障人士体验阅读的美好......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不断优化升级,让残障人士"有爱无碍",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在一个对残障人士更包容、更友好的社会,他们将更好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同在蓝天下,携手向未来。除了"看懂"电影,如今残障人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多样。希望越来越多像"光明影院"志愿者们一样的爱心人士持续发力,不断为无障碍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帮助更多残障人士享受平等权益,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8日05版)

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梦)

我是一名放射科医生。2021年11月,得知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正在选拔队员,我毫不犹豫报了名。之所以有这份决心,离不开成长环境的熏陶。我生长在浙江嘉兴的南湖畔,听着红船故事长大,我的爷爷奶奶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在我心中种下了爱国报国的种子。

2022年6月,作为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我和同事奔赴中非共和国,开展援外医疗工作。中非的生活环境艰苦,疟疾一直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由于不规律治疗等原因,疟疾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初到中非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减少病痛。我们迅速了解当地危害人群的疾病组合情况,做到尽快熟悉并掌握。受援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大家集思广益,制作简易的器械,寻找可替代的手术方法。一些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支付医药费,我们也会在能力范围内,减免他们的诊疗、检查费用。截至目前,医疗队共完成门急诊约2万人次、手术500多台,实施辅助检查3000多人次。

当地有个年轻患者,此前因发热、咳嗽,到外院就诊、治疗,但症状没有明显缓解。于是,他来找医疗队寻求帮助。为了明确诊断,我们建议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我们对患者实施抗感染+蒿甲醚抗疟治疗。由于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变化,经过仔细分析、集体讨论,3天后我们调整了治疗方案,改用青蒿琥酯治疗。过了几天,患者的高烧退了下来,咳嗽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每每听到患者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充满感激的眼神,就会觉得辛苦没有白费。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认真做好每一项检查、每一台手术,把情怀和精力倾注于救死扶伤,把医者仁心践行于援外医疗事业,才能擦亮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

今年初,我们11名队员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等情况,表达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很快给我们回了信,鼓励我们"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收到回信后,大家感到十分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执行好援外医疗任务的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阅片过程中,我会凭借积累的临床经验,及时指出当地医生诊断不当的地方并进行调整。同时,为他们讲解疾病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以及当下国际最前沿的标准化影像诊断共识。临床科室也经常邀请我参加多学科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我会结合临床资料给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帮助当地医生不断提高医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受援国自身医疗能力的提升。

当地诊疗需求量很大,援外期间,我和同事们几乎每一天都处于忙碌状态。虽然工作比较累,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使命,就是同有需要的外国朋友分享中国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8日05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