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写材料用典汇编合集2万字(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18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8分钟

【用法】一是适用于营商环境类领导讲话,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诚信、重诚信,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适用于企业家座谈会讲话,教育引导企业家诚信经营、恪守信用。

1220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例文】"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要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支部都过硬"导向,重点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好基层党建综合研判指导系统,将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发展党员等基础工作全部纳入系统管理,重要事项、关键环节实时监控、预警提醒,形成"过程管控、提醒督办、整改落实"管理闭环。(烟台日报《狠抓全域攻坚巩固基层基础》)

【典故】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卷二》,故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释义】意思是,处理大事情时不可以过于复杂,复杂了就会出现错误;处理小事情不可以松懈随意,松懈随意就失去解决的意义。

【赏析】古人讲,"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告诉我们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落细落小、落实到位方是认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那块木板。把这一原理用于指导工作,要求我们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必须盯住短板、补齐短板,把短板补扎实,才能使工作更上一层楼。发现问题,找到短板,只是做了上篇文章,接下来就要认真做好下篇文章,在"作"字上下功夫、用全力。过河试水性,劈柴看纹路,补短板也要先把短板的"纹路"琢磨透。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切实弄清"短"在何处、"短"多少、为何而"短",尔后比照"长板"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补短板措施和实施方法。

【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注重小事小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重从小事做起,把每个细节抓实、把每个环节抓细,打好工作基础,提高工作质效。

1221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例文】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一个小小的病菌,能致千百万人死亡;眼睛看不见的毒素,可以肆虐大半个地球。自然界这样,人类社会亦如此。"惜哉不防微,良材化枯树。"并不是所有人都重视这"无大"而有害的祸患。所以古人谆谆告诫:"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解放军报《害无大》)

【典故】出自周代尹喜《关尹子?九药》,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

【释义】意思是,不要轻视微小的事情,一个小小的缝隙,能使大船沉没;不要轻视微小的东西,一个小小的虫子,能使全身中毒。比喻小的方面不谨慎,就会招致大灾难。

【赏析】尹喜为先秦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楼观派祖师、文始派祖师。道家注重凡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曾讲,"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至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意思是,天下之理,如果小事不加制约的话,至于成大事之时就难以制约了,甚至就不能制约了。所以,能克制一情绪或情感的人,皆可成就人的品德;能超越一情绪者,可以契合于道的精神。这种注重小事、崇尚实际和实干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身体力行。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成的。人如果主观上不注重小事的积累,就没有足够的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产生质变。腐败的缺口,往往是从小事、小节打开。不重视小事,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动上就会放纵自己,像"温水煮蛙"中的青蛙,最终难以自拔,滑入深渊。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住考验,还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守住底线,克己慎行,做到"小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注重小节细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从小事着手、小节抓起,始终严于律己、防微杜渐。

1222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

【例文】发现人才,要深入实践"瞻山识璞、临川知珠"。既要坚持标准条件,防止"矬子里拔将军";也要杜绝苛责挑剔,避免"仆人眼里无英雄""有眼不识荆山玉"。关键是涵养天下情怀,"跳出一亩三分地",力求避免"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坚持既关注近在眼前的"红果",也关注远在深山的"兰花"。(学习时报《从大处着眼重才爱才》)

【典故】出自元代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莫道出家便受戒,那个猫儿不吃腥。

【释义】意思是,靠近寺院的人家对僧人不怎么看重,从远道来的和尚则往往会被重视。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赏析】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以什么样的人才观应对新常态,决定着能不能推动人才工作健康蓬勃发展。当下,有些地方在人才工作中,简单把人才工作看作"人才引进",眼光只顾向外看,忽略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哲人说,我们向来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光。人才工作每前进一步,都是思想变革的结果,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人才发展的力度。人才工作不能止于"引",更要注重"育"。引进与培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引进人才就像"引龙入海",可以快速充实人才总量,有效提升一个地区的人才综合素质,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培养人才好比"深水养鱼",虽然短期内难见成效,却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一个地方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利于实现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

【用法】主要适用于人才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本土人才培养,引导党员干部要坚持引、育并重,一手抓高端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培养,厚植人才厚度。

1223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例文】毫不放松、守住底线,要守住纪律底线。"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守纪律、讲规矩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和"作风名片"。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规矩。(烟台日报《毫不放松守住底线》)

【典故】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诠言训》,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释义】画方形的工具不准确,就不能画出标准的方形;画圆形的工具不精确,便无法画出标准的圆形。比喻作为法则的东西一定要公正准确,人们遵从起来才会顺理成章。

【赏析】"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修身养性,处处都离不开规矩。懂得规矩,守住规矩,才能守住人生。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一个政党来说,纪律和规矩是最根本的保证。纪律和规矩都是规范社会运行的行动指南和准则。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不守规矩,必有倾覆之虞。毛泽东同志曾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还说:"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严守规矩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严守政治规矩为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这一点。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领导干部唯有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才能慎初、慎微、慎行,确保忠诚、干净、担当。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纪律规矩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律观念、规矩意识,自觉做遵规守纪的模范。

1224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例文】"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面对欲望,当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任由欲望滋长,最终必然会在欲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它在里面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鼠也曾想跳出米缸,但终究没能抵挡住大米香喷喷的诱惑。直到有一天米缸见底了,它才发现想跳出去已经无能为力。(解放军报《行有所止,方不逾矩》)

【典故】出自清代曾国藩对《止学》的解读,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释义】意思是,不因为了功名利?而产生贪婪的欲望,不因被动摇就做不法之事。

【赏析】隋代大儒王通《止学》中提出"大智知止"、"以智止智"。曾国藩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克己止学""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都是极富有哲理的人生大智慧。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就在于他时时以一个"止"字为行动之本,从反面考虑问题,绝不"越雷池一步",表面更无张狂样,该收住立即收住,把自己停止在一个安全的区域中,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险。对领导干部而言,知止就是要守住纪律规矩的底线,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存敬畏、慎独自律。贪与廉,从来由己不由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当为所有人警醒。尤其是手中掌握着公权力的人,更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慎终如始,切莫使贪欲蒙蔽了理智,让权势冲昏了头脑。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廉洁自律,教育引导领导干部铸牢思想红线、道德防线、廉洁底线,做到知止而行、知规守纪。

1225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例文】"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有气量,才能行得久远;气量大,才能办成大事。人才能不能引得进、留得下,不仅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更取决于一个地方领导的度量。这个"度",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政治智慧。缺乏吞吐万物的政治智慧,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局胸怀,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生态土壤,人才就很难集聚,甚至远走他方。(学习时报《从大处着眼重才爱才》)

【典故】出自先秦诸子《尚书·周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

【释义】意思是,你不要忿恨愚钝无知的人,不要向一人求全责备;君王一定要有所忍耐,才能够事有所成;学会宽容,德才算是大。

【赏析】"有容乃大"是中华先民政治智慧的直接表达。孔子教导学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告诉我们,无论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一个人德行的成就,都要能够拓宽心量,包容忍耐。宋代姚勉在《雪坡文集》中总结为"有容乃大,有忍乃济",明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袁可立更以"受益惟谦,有容乃大"自勉,《皇明经世文编》也记载"德有容乃大,事有忍乃克",清代刘斯组认为"猛以济宽,有容乃大,能断乃成",都是强调厚德与包容的重要。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别人,才能成得了大事。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坦荡襟怀和真诚态度,正确对待有过过失或与自己有过矛盾分歧的同志,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信任、欣赏和发展的眼光来增进团结、凝聚人心,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向前。

【用法】一是适用于领导班子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涵养容人、容言、容事的胸襟,自觉维护团结;二是适用于人才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人才生态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以宽大的胸怀爱才惜才、用才育才,为事业发展积蓄力量。

1226当更张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

【例文】当更张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这句古语的内在指向是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保定日报《一定要大刀阔斧深化改革》)

【典故】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释义】意思是,应当重新配弦而不重配,即使有名的弹奏家也弹不出好听的音调;该变革而不变革,即使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说明不要因循守旧,只有勇于变革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

【赏析】古人讲,"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尊新必威,守旧必亡",都说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历史上的改革典故数不胜数,成为封建时代以期图强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全国上下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我们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要把改革这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成功发展的制胜法宝牢牢抓在手上,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干劲,坚定改革自信,保持改革定力,增强改革锐气,提高改革本领,汇聚改革合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不断在改革中破局开路、克难前行。

【用法】主要适用于深化改革类领导讲话,侧重强调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12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例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读书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如此才能到达通晓明白、相互提升的目的。从颜之推的论述中看到,"切磋相起"、共同读书,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能提升读书学习的效果。(前线《读书"十要"》)

【典故】出自汉代戴圣《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释义】意思是,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赏析】古今中外,读书治学有所成者,大多注重读书交友,并与友人交流思想,通过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相互切磋,相互裨益。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清代顾炎武在《与友人书》中讲,"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意思是,朋友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论语》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是强调学习的交流。一个人不可能学会世间的一切,但通过朋友,通过心灵的碰撞,我们便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自然看的更远。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已不再是一个人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事,而是一种社会化、制度化和终身化的行为。实践证明,学习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学习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提升学习能力,虚心向别人学习、向高手请教、向群众问道,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用法】主要适用于党校开班类讲话,侧重强调善于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学习意识,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提素强能。

1228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例文】"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培养人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事,各级干部不应着眼于一时的功绩,个人的得失,而应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忘我奉献,为人才成长铺好路。当今世界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地位作用更加凸显。(解放军报《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

【典故】出自明代朱之瑜《朱舜水集·劝学》,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释义】意思是,重视教育鼓励学习,是建国的根本;起用贤良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赏析】教育的作用,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人才的培养,维系着政权的存绝,兴教任贤是"古今天下国家第一义"。朱舜水目睹明朝的灭亡,认为明朝之所以为清朝所取代,除了明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外,根本原因是受当时科举教育制度的毒害,士大夫贪求功利、廉耻尽丧,不能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他提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的教育为本思想。意思是重视教育、鼓励学习,是建设国家的根本;推举贤士、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才是强国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起点做好系统的人才工作,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培育好、开发好、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用法】一是适用于教育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二是适用于人才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引进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巩固拓展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1229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例文】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任何工作都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方法对头,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在改革推进上要讲求战略战术,注意方式方法""既统筹考虑战略、战役层面的问题,又统筹考虑战斗、战术层面的问题"。(保定日报《一定要大刀阔斧深化改革》)

【典故】出自北宋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公执敕告其群吏曰:"天子用我矣,然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释义】意思是,担任这一工作,必定要考虑工作的成效;想要求得工作的成效,必定要用尽多的方法。

【赏析】孔子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则应谋其政;谋其政,则应考虑效益,考虑政绩,作到"为官一场,造福一方"。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寻找好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以求作好工作。可见这几句的根本在于"图其效",关键在于"尽其方"。若没有"图其效"的愿望,则不会"尽其方";也只有"尽其方",才能"图其效"。战略规划既是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行动的"指南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个"新",既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也有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要清醒看到,新蓝图正开启"海阔凭鱼跃"的宽广空间,新征程也面临"帆舞航程急"的巨大考验。作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清醒和沉着,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信和坚韧,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用法】主要适用于工作部署类讲话,侧重强调狠抓落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把每一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1230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例文】"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在这里,徐干提出了学习中志向与才学关系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有的人虽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够建功立业。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前线《读书"十要"》)

【典故】出自三国徐干《中论·治学》,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志其。

【释义】意思是,志向是学习的导师,才气是学习的徒弟。治学的人不必担心才气不足,却要为志向不确立而担忧。因此,治学的人以亿兆数,而学成的人却没有多少,因而君子必定要立定志向。

【赏析】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清代大儒王阳明曾讲,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如果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向志向迈进的过程,如果一味埋头苦学、心中却没有方向,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如果心中立有大志、树有方向,就会为学习注入动能、增添动力。新时代干部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做大学问与做大事有机结合起来,缺什么补什么,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迈向成功彼岸的本领,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用法】主要适用于党校开班类、年轻干部座谈类讲话,侧重强调学习方法,教育引导干部要学用结合、用以致用,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1231禁而不止,则刑罚侮;令而不行,则下凌上

【例文】"禁而不止,则刑罚侮;令而不行,则下凌上。"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成为常态,对那些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须深挖细究、严肃追责,还"不得"和"严禁"该有的严肃性、强制性、权威性。(新华日报《少些不"长牙"的"不得"和"严禁"》)

【典故】出自先秦时期《管子·法法》,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求而不得,则威日损;禁而不止,则刑罚侮;令而不行,则下凌上。

【释义】意思是,索取太多,得到的反而少;禁阻太多,制止的反而少;命令太多,所推行的反而少。索取而不得,威信就日益降低;禁阻而不止,刑罚将受到轻视;命令而不执行,下面就欺凌君上。

【赏析】"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这就是要坚持制度的尺子量长短,制度的尺子是标准,应是从严遵守和执行,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废。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但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也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只有下决心、下力气狠抓执行力,才能发挥制度的效用。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不折不扣,扎实有效,甚至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制度就落到了实处,有了生命力;被动的,消极的,甚至不按制度办事,制度就被架空,成了一纸空文。加强制度执行力,就是要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执行观念,剔除影响制度执行的不利因素,真正把制度落到实处。

【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工作讲话,侧重强调执行制度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制度意识、规矩意识,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做人。

1232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

【例文】"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沈括错评桃花诗的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看事情如果囿于文本、限于言传、浮于表面,只凭主观臆断,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身体力行、深入调查、仔细求证,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获得客观性、真理性认知。正所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要想对事物"知之真",就要"尝之""履之"、躬身力行。(中国纪检监察报《力行而后知之真》)

【典故】出自清代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十一,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

【释义】意思是,对事物仅仅知道,还不是真正了解,亲身去经历才能知道它的真实。

【赏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我们党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为我们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正确立身行事提供了基本遵循。政治学里有一个说法,叫"塔西佗陷阱",意思是说当公权力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一为不善,众美皆亡,就是此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跳出"塔西佗陷阱",真正收获群众的信赖。身处新时代,广大干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迈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