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平“语”近人》是听得见的中国气派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平"语"近人》是听得见的中国气派

新春之际,《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开播,它以创新手法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领路人、人民勤务员的领袖风范和为民情怀。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精于用典,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血脉相通,让古籍里的文字和智慧生动鲜活地展现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之中。平"语"近人,是听得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平"语"近人,要在近人。让典籍文献中记载的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走近每个普通人,让铭刻着民族精神的血脉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是该节目的特色之一。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紧扣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思想生命,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平"语"近人,"近"在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定依据和发展要求,在人民立场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平"语"近人,贵在启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力,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该节目之所以能够彰显文化自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才思与情怀的体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深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取向;"一枝一叶总关情",初心践履需要党员干部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实实在在为人民干实事、做好事;"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拿出为人民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实招,必须身心同入实践、同入基层,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平"语"近人,精在传道。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阐释为政之道,身体力行地实现了严肃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传统的中国文化精髓的同频共振,用华章佳句与朴实的大众语言,深刻而生动地解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矢志不渝,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图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为政者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要求,将为政之德作为为政之要。"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则是对德法并举的中国法治的有效阐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需要开拓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自信。这些"中国之治"的解读,寓意深邃而又生动鲜活,"近人"而又感人,有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执政风范和执政情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背后的思想与文化,传递着历史的智慧,延续着传统的精髓。用典,是在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智慧发声。平"语"近人,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传递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初心坚如磐石,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崇高品质和大义担当;需要"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的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坚持与不懈;更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作者:任堃,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