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习近平著作选读》学习心得-25篇(第8/8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28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3分钟

"万物并育,道行不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理论指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今天,时代依然呼唤真理,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是以实践为纽带的互为对象性存在的统一体"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明确提出"坚持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理论"等重要论断。指导我们以前所未有的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天地不言,四时行焉",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我们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必须要统筹兼顾、科学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理念付诸行动、贯彻到实践。其中的核心举措就是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通过健全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一系列行动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合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使祖国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文章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基层是攻坚克难的重地。这样的形势下,对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平、政治敏感、工作能力、忠诚担当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基层建设任重而道远,广大基层干部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文章",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走深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信誓旦旦走实"最后一公里",在"躬行践履、一心为民"中做好砥砺为民初心大文章。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和誓言,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倾听民声、掌握民意,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基层干部若只是走马观花到处望望,办公室里键盘敲敲,不深入田间地头,不去到人民群众身边,便不知基层工作之苦,也不知人间有疾苦。我们的工作不仅陷入形式主义,也会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殷切嘱托,立足人民立场,坚决杜绝头脑"发空"、双脚"踩空",问题"抓空",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干部群众心与心的零距离。

目光炯炯走准"最后一公里",在"居安思危、一直清醒"中做好引领政策方向大文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干部,也是政策落地的实施者、见证者。要见微知著,当政策冷暖的"鸭先知"。练就一双慧眼,打好调查研究基本功,从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中理清思路,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以炯炯的目光找准苗头性、倾向性、重复性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及时研判后向上级提供"带露珠"、"不掺水"的一线资料,为政策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和前瞻观点。以"一叶知秋"的政治判断力,增强实施政策的精准性、稳妥性,问题才能成为政策指引,在基层进行化解。

情意深深走稳"最后一公里",在"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中做好增强本领信心大文章。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广大基层干部要在经济建设一线、乡村振兴一线、重大风险一线、疫情防控一线、服务群众一线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努力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初入基层的我们,面对各类痛点、堵点、难点掌握的方式方法太少,拿捏不好工作标准,掌握不好工作火候。不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不多在"嘘声"中脸红几次,不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实力,便无法提升能力短板、增强干事信心、克服本领恐慌。情意深深,干群鱼水,要秉持"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态度汲取养分,缩小个人能力和工作所需之间的差距,扎根在基层,成长在一线。

铁骨铮铮走好"最后一公里",在"拒腐防变、一身正气"中做好锤炼绝对忠诚大文章。

"破窗效应"的初期,就是对小问题的漠视,最终引起不良的后果。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始终坚持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利器,时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免疫力,面对不正之风要敢于当"动真碰硬"的急先锋。基层干部要以铮铮铁骨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高度自觉,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摒弃"恶小而为之",不能看惯了、绕过了、麻木了。坚定不移地捍卫"两个确立",做"两个维护"的坚定拥护者,担得起一身正气,成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不掉链子的好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征程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基层干部重任在肩,更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向着伟大复兴走好"最后一公里",积跬步以至千里。

做深做实做细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孕育着国人的品性与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因如此,坚定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浓缩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新时代做好文化遗产工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上意义重大,需要一代代人的久久为功与绵绵用力。对文化遗产的正确认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有效弘扬,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积淀的保护,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守好底线",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二十四节气。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矛盾点在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不可替代性与其因"天灾""人祸"等因素所产生的损耗甚至消失,具体如:城市建设施工对文物古迹的"肆意破坏";文物古迹本体因"无人问津"加上环境的影响产生的风化、开裂、锈蚀;或因重视不够,传统技艺逐渐走向"末路",面临无人接续的状况等等。做好文化遗产工作,各级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把"文脉",严做"文章",一定要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创新保护方式,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古迹本体开展预防性保护、过程中保护、恢复性保护。更要未雨绸缪,常态化对文化遗产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定保护规划,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问诊"。

明晰思路,做好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与岁月的馈赠,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也是赋予其"二次生命"的重要契机。比如在各个遗址地建起来的"遗址博物馆",其结合各类配套设施的拓展,吸引游客前来"打卡"驻足、感受遗址地的历史古韵、收获别样参观体验,从而赋能旅游市场,助力"文"和"旅"的融合式发展,如故宫博物院、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文化遗产利用是一篇"大文章",首先需要做的是充足的"准备工作",如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资料的学术研究和阐释,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为开发、创作、活化利用奠定基础,其次便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如设计并创作各类"爆款"文创产品,将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内涵进行生活化表达;在博物馆策划各类"学习型"展览,让学生在线下参观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博物馆的"第三课堂""大学校"的作用;策划各类"古道游""研学游",等等。

注重宣传,做好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指的是以宣传为抓手,让更多人知晓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性、本体的重要性、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其服务于保护与利用工作,但往往容易受到忽视,理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事业来对待。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当创新各类宣传、推广方式,谋划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呈现效果。前些年爆火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通过文物故事讲述辅以绚丽的舞台元素等形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文化遗产,掀起一股"文博热"。但需要注意的是,守正创新是弘扬工作的原则,不可脱离文化遗产本体内涵,追求"博眼球"式创新,创作低俗、恶搞的作品。同时,当拓宽传播渠道,比如通过"云端博物馆"等形式,扩大受众的覆盖面,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畅享"文化大餐"。当然,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你我每一个人的参与,人人争当"文化宣讲员""文化推广员",讲好遗产保护利用的故事、讲好"薪火相传"的故事,勇于发出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之声",为不断扩大我国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而不懈奋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