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3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476篇(第85/10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316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73分钟

让"强城行动"与"人民城市"撞个满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召开的温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实施"强城行动"三年计划,让温州成为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强城行动"是温州建设"人民城市"的最新蓝图,展望未来,在"强城行动"这张蓝图指引下,温州将对标对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优化服务、推动数字赋能、加强文化铸魂,让这座"人民城市"更温暖、更智慧、更美好,让这里的人民生活更舒心、更省心、更安心。

通过"强城行动"优化服务,擦亮"幸福之城"新品牌,让"人民城市"更温暖,让人民生活更舒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规划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治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去年,温州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这张国字号"金名片"是飞速发展的温州始终重视民生细节的真实体现。近年来,温州积极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和"共享社·幸福里"建设,积极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和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出"儿童在这里快乐成长,青年在这里奋斗出彩,老人在这里颐养享乐"的全场景幸福"矩阵"。展望未来,在"强城行动"蓝图指引下,温州将持续发力民生实事工程,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信"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游有乐享"的幸福"新画卷",必将如期铺展在瓯江两岸。

通过"强城行动"数字赋能,重塑"便捷之城"新格局,让"人民城市"更智慧,让人民生活更省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未来城市长什么样?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给了世人一个观察视角,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更智慧的未来城市样貌跃然纸上。近年来,作为全国第二批"新城建"试点城市,温州通过"新城建"擘画数字城市底图,从社区建设、市政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小切口"入手,不断夯实城市信息模型(CIM)数字底座,形成了一大批"硬核"改革成果。展望未来,在"强城行动"蓝图指引下,温州将乘"数"而上,打造包含事件协同运营、空间治理、物联感知、智能AI在内的"一网统管"平台,精准解决"慢、等、烦、合"等各类痛点和难点,进一步释放城市治理的整体效能,让人民能享受到更多数字时代的新红利。

通过"强城行动"文化铸魂,打造"底蕴之城"新形象,让"人民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安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前几年,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一直被国人所诟病。如何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与品质?这是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时代给出的一道"必答题"。答好这道"必答题"的"钥匙"就藏在对文脉的坚守中。温州山海斗城的地理格局,造就了这里独树一帜的瓯越文化。近年来,温州深入推进"三年百项文化工程",高标推进文化温州建设,"九山书会""小方印"等一批有温州辨识度的文化明珠、人文地标,不断点亮城市文化发展的进阶之路。展望未来,在"强城行动"蓝图指引下,温州将全方位、系统化地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厚重、人居氛围和谐、文明素养丰厚的新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

善用"历史思维"看干部"潜绩"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以事察人、依事鉴人,要"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显绩"看得见、摸得着,其功在当代;"潜绩"不显山、不露水,但利在千秋。相比短期内见效快、可以量化的政绩,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缺少评估的标准,用"显绩"的量化指标看"潜绩",如同"管中窥豹",难以呈现全貌。科学评估干部政绩,需要跳出短、平、快的"表面文章",善用"历史思维"看干部"潜绩"。

要看是否有"打基础利长远"的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绿水青山",本质上就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潜绩",为子孙后代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对干部而言,干事创业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对组织部门而言,评价干部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非一日之功可以破除。面对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硬骨头",一方面要看干部是否能将眼光放远、决心下足,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花大力气去蹚水摸石,探索出一条打基础、利长远的目标道路;另一方面还要看干部是否患上"政绩冲动症",一味急功近利、大干快上,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问题。对于长期战略任务,要用"历史思维"去挖掘"潜绩",才能激励广大干部大胆尝试、勇挑重担。

要看是否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尚书》有云:"政贵有恒"。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实现了国家由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历史转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这就要看干部能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自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能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又能够尊重规律、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连续性。面对符合实践要求与人民期盼的已有规划和部署,不仅要看干部能否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量变积累质变,创造出造福群众的长久基业;更要看干部能否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杜绝浮躁心理和急躁心态,避免为一时之功而"另起炉灶""变换赛道"。

要看是否有"政声人去后"的口碑。为"官"一任,要为百姓谋,不为自己谋,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底气所在。要以辩证思维和发展眼光复盘干部"潜绩",横向拉长评价干部的时间度量,回溯考察前几任岗位工作成效,再次走进群众听真实评价,深入一线谈现实感受,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估干部过往表现。对于百姓认可的民生政绩,要系统梳理、追根溯源,把那些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对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及时纠偏止损,严格开展责任倒查,对相关责任人"叫醒""叫停",传导终身责任追究压力,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探源"湖湘文明"助力"诗意栖居"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湖南省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通过文物考古和保护工程、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让文物活起来工程、文物数字化工程、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到今天。优秀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论在哪一段时期,都塑造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湖南省历史代表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大地,自古盛植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探源中华文明,建功新时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此,湖南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就是要以文物保护为依托,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从而赓续历史文脉,助力湖湘发展。

说到文物保护,一般的认知就是不去破坏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董"。其实,这仅仅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部分。全面的文物保护工程,从时间段看,包括古文物和革命文物两大类;从具体的方式方法来看,涵盖了考古、保护、传承。再从"传承"来说,还包括用数字化等手段让死板的"文物"活起来,以及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等等。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是一项纵贯古今,链接未来的伟大工程。湖南由此而决定实施的"六大工程",正是为中华文明探源做更多"湖南贡献"的有力举措,从多角度为综合性的文物保护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纵观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道路。它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也承载着我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与信仰。正是这种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寻到自己的根与归属。对于像湖南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大省来说,"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是其显著特点,"湖南简牍"、马王堆汉墓,以及其他重要考古遗址、历史文化标志性文物建筑等,都应该在"考古"中丰富其内涵,在"保护"中完善其构架,在"传承"中弘扬其精神,让期望在这里碰撞,让信仰在这里升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宜居城镇建设的要求,而体现"乡愁"的传统村落、文庙书院、祠堂家庙等,从广义上来说,也属于文物保护范畴,利用好了,对于丰富一个地方的文脉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湖南的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除那些名声在外的文物、建筑、遗址外,更注重这些普及面广,文化渗透力强,充满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这样,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就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有助于文化底蕴的整体提升。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孔子亦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诗",其实就是我们所传承并不断更新的传统文化。探源"湖湘文明",用好文化的"兴观群怨"功能,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才更能实现"诗意栖居"。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湖湘大地上的文化气息将越来越浓,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湖南贡献"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循迹"古街之行":守文化根脉,寻古韵今风

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行程中。底蕴醇厚的历史街区,是一个地方之神韵所在,一道美食、一声吆喝、一栋建筑、一棵古树......无不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情,见证着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既是当地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载体,也是外来游客了解城市文化的窗口。

位于湖南省沅江江畔的常德河街,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正绽放出新的魅力与光彩。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强调:"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一语道出了创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循迹习近平总书记"古街之行",牢记殷殷嘱托,细悟"文化根脉",走好"传承之路",让古韵与今风相得益彰。

坚守底线,留住历史文化之根,保护老街"古韵"。历史街区镌刻着人文印记,在城市一隅诉说着悠悠往事,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尤其是在历史街区中,有的拆旧建新、有形无魂,有的改头换面、风格不搭......各级部门需高度重视、统筹配合,定期摸清"家底",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等一一纳入保护体系,并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监督管理,严把"文脉",细做"文章"。精心保护、积极改善历史街区的存续状态,强化历史风貌的修补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进行精心修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归档和申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

守正创新,催生时代价值之花,焕发老街"今风"。历史街区伴随着漫长岁月的变迁,其居住环境往往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为破解此题,应当"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建强生活"硬件",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水平建设,将凸显历史文化特色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相统一,寻找历史街区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最优解。补齐幸福"软件",通过"自下而上"的居民组织和"自上而下"的官方组织相互补充,引导社会各界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参与街区发展决策和社会治理。既有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历史记忆的保留,也可以满足老百姓对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的需要,碰撞出历史人文气息与时代价值并重的交响曲。

活态传承,赓续地区复兴之脉,点亮老街"未来"。历史街区是历史与岁月的馈赠,若能实现"以用促保"的正向循环,将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蓬勃生机。因此,需要对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社会网络等进行全方面的活态传承,以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新"翅膀。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街区历史文化作为一种特色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商业+""旅游+"产业,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再回馈于当地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生态链,促进良性循环,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全国各地应继续做好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文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公众时代记忆相交,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相通,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绽放异彩,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

循迹"湖湘之行"奔赴"康庄大道"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和常德市考察调研,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从"湖湘之行"中循迹饮水思源脉络、科技创新进程、基层治理路线,主动奔赴传承、发展、服务的"康庄大道",努力跑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加速度"。

"追根溯源"挖掘"红色血脉",循迹湖湘之行的"饮水思源"脉络,奔赴"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传承之道。在湖南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到达的第一站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城南书院校区。这所学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求学场所。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在这里求学问道,参与社会实践,结识蔡和森等革命好友,共同走上了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湖湘之行的"饮水思源"脉络,坚定理想信念,树牢爱国情怀,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学习革命先辈以身许国、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赓续好红色血脉,投身到强国建设之中,以不懈奋斗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要延续红色基因,肩负起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做好红色文化的"宣讲者",当好红色文化遗产的"推介者",以意气风发的姿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科学技术"承担"关键使命",循迹湖湘之行的"科技创新"进程,奔赴"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之道。离开一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走进综合分析室、电池技术中心,深入了解企业研发进展,格外关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情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推进"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湖湘之行的"科技创新"进程,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秉持包容开放状态,敢闯"无人区"、敢于"涉险滩",以饱满的热情抢抓机遇;要保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格,自觉在改革开放主战场、国家建设最前线披荆斩棘,不断解决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民心向背"决定"历史选择",循迹湖湘之行的"基层治理"路线,奔赴"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服务之道。考察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与百姓亲切交流,察看基层治理情况,体现了人民领袖对百姓的"拳拳之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力军,党员干部要循迹湖湘之行的"基层治理"路线,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深入基层一线,掌握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想法,争当人民满意的勤务员;要织牢为民服务网络,灵活运用服务载体,用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争当人民认可的"及时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争当人民喜欢的"排头兵",打通基层治理的幸福之路,奔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