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23篇(第127/15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24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09分钟

让文化传承不断"乘风破浪"

4月16日,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重要文章,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不可磨灭的文明精华,新时代更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让这一"软实力"一路"破浪出圈",焕发出契合时代的崭新光彩。

溯源千年文脉,在"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中孕育民族自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每位中华儿女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传统文化遗产中,今人得以回溯历史,在三星堆的青铜器里,窥见的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启蒙认知;在良渚的玉琮里,触摸到的是礼仪之邦的温润仁厚;在古运河的涛声中,听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乐章......那些收藏在展陈柜里的文物、矗立在广阔大地上的建筑、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来便不是冷冰冰,而是承载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祖先们的记忆和智慧,孕育了炎黄子孙宝贵的气质与精神,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通过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传达好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智慧,才能真正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根脉",保持大国奋发迈进的从容,激发创新进取的活力。

讲述群众故事,在"百花齐放春满园"中汲取活水之源。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其中所蕴含的时代脉搏,反映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认知,也彰显着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近些年,央视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风靡全国,节目通过对古籍背后历史故事的挖掘,对时代长河中无数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济世为民的人文先辈的还原,打动观众,与其形成跨越岁月的情感呼应。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认识到从来不是一两名创作者"一枝独秀",也不该是脱离群众的"曲高和寡",一些只重视外在打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同质化的文化景点或文艺作品,也因失去了群众立场的"精神内核"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落入俗套,文化传承必须扎根于时代,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主线,才能使得各时代优秀"声音"流传不息。

聚焦创新赋能,在"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不断破圈出海。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创新要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文艺作品融合了科技、文化、趣味等系列元素,将古典情怀与现代审美相碰撞,形成了惊艳四方、一票难求的破圈盛况。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变革,文化传承更应着眼于产业大格局,以开放姿态抓住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转型的重要契机,推动优秀的作品不断加深传承、拓宽渠道、扩展影响,走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好中国自己的"声音",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在持久地推陈出新中焕发生机、赋能生长。

踏寻齐鲁"印迹"解锁实干作为三重匙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我们要靠实干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推动干部实干作为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的关键所在。聚焦干部实际行动,践行实干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推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理想信念引领,筑牢干部实干作为之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行动指南。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四个自信"根基,深化"四个意识"内涵,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定力与理论素养。要培植干部坚定的信念,时刻充盈着对党和人民事业坚如磐石般的忠诚,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和积极的进取心态。要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强化能力培养,铸就干部实干作为之基。打铁必须自身硬,破冰还需利刃锋。持续强化干部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把握工作规律,增强履职本领,以改革的精神、求解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难题、开新局。聚焦干部队伍能力提升,结合不同岗位需求,开展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培训,确保党员干部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注重年轻干部实践锻炼,鼓励深入基层一线,参与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励约束并重,激发干部实干作为活力。建立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及时表彰奖励,优先提拔使用敢于负责、勇于实干、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合理设定容错界限,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为那些出于公心、勤勉尽责但因客观因素导致工作失误的干部提供改正机会,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干部放心去干。健全协同协作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工作联动,用好"四种形态",统筹做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

探寻"向实图强"的"齐鲁路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广大党员干部要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山东足迹",感悟精神伟力,积蓄前进动力,把握谋事创业"实"字要诀,巩固由实向强发展态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火热实践中,以实干精神、实绩作为、实行成效激流奋楫,谱写新篇。

站位前沿、敢闯先试,以"一事不实是为耻"的实干精神,打造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齐鲁名片"。齐鲁大地,钟灵毓秀,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文自然资源禀赋身位靠前。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把优势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以"坐拥金山,不如实干"的担当作为,"敢为人先"的勇毅魄力当好"排头兵"。在这里,诞生了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浪潮企业集团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居于首位,日照港的智慧港务建设水平、完善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人与自然完美交融的海洋生态系统,无不体现出山东跑在前列、赢在前列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样也彰显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视野、站位前沿的进取意识、勇攀新峰的创新作为,谱写了一张低碳绿色发展、现代产业融合升级的"齐鲁蓝图"。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思维,敢于涉至艰至难的改革险滩,吸收借鉴国内国际先进改革经验,拓宽格局视野,努力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避免陷入管中窥豹的"短视线""窄视野",以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融入国家战略格局,努力打造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齐鲁名片"。

立足省情、主动挖潜,以"既谋一域又谋全局"的实绩作为,打造高水平发展的"齐鲁样板"。山东作为资源大省,内部发展潜力巨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突出成绩的背后,折射出山东破解省域经济区域性矛盾,增强沿海经济圈向内陆城市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传统产业迈进绿色、智能、高端行列的实绩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山东之行"的谆谆教诲,立足实际,干出实绩,以察国家经济发展大势之智,驭山东高水平发展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全方位内部挖潜,依托自身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优势禀赋,承接战略性任务,积极响应时代所呼、祖国需要,在肩负国家发展的重大使命职责中,打造好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齐鲁样板"。

牢记宗旨、为民服务,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实行成效,打造村美民安的"齐鲁品牌"。"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做好民生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同样,山东也承担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共同富裕路径、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责使命,面临着优化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组织引领群众增收增益、健全完善基层公共基础设施等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山东之行",不仅为破解发展难题进行"把脉问诊",也开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金药方"。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实行写在为民服务一线,带领广大群众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聚合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综合效应,深化海洋经济、生态经济、文旅经济等新业态模式场景,千方百计用发展让群众幸福感更有"含金量",努力打造村美民安的"齐鲁品牌"。

文旅融合绘出乡村振兴新"村"景

乡村振兴,文旅赋能。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应深挖文化内核、打造特色品牌,优化服务保障,推深做实"文旅融合"大文章,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新动能。

深挖文化内核,依托本土资源说好"土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芜湖铁画到宣城宣纸、从安庆黄梅戏到皖南花鼓戏......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亦是最吸引游客、流量最大的特殊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势必要立足本土特色文化内涵,捋清乡土文化脉络,就地取材,借力打力,讲好地方历史文化、展现本地民风民俗。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融会贯通,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多维融合,打造别具一格的"文旅IP",切实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文化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打造特色品牌,创新解题模式擦亮"新名片"。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打造"特色品牌"至关重要,要精准把握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抓牢品牌战略、坚持系统谋划、找准目标市场,积极探索多元融合文旅模式,常态化举办乡村旅游节、乡村美食节、乡村研学会、乡村非物质文化展演等活动,推进"文旅+生态""文旅+购物""文旅+研学"等文旅融合新产业,不断擦亮乡村旅游新名片、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同时注重赋能数字技术,描绘文旅产业发展新图景,依托"互联网+"模式,将数字技术与文旅宣传深度融合,对接新媒体平台,通过数字化模式广泛传播,不断扩大乡村文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优化服务保障,推进乡村治理种好"常青树"。从淄博烧烤到冰雪哈尔滨,再到天水麻辣烫,近年来,时有地方旅游火爆出圈,但热度过后,真正让"流量"变"留量",让"头回客"变"回头客"的根因是地方政府持续做优配强服务保障。要秉持"打扫好屋子再请客"的待客之道,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与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联动与制度保障,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在事关游客切身体验的细微处做文章,着力提升交通出行、农家餐馆、乡村民宿等全过程服务品质。同时健全文旅市场监管体系,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做好意见收集与反馈整改,精准对接群众日益多元的旅游需求,提升游客旅游消费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实现乡村文旅一路"长红"。

心怀党纪"标尺""戒尺"守住身边"咫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党中央同意,今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应心怀党纪"标尺""戒尺",守住身边"咫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虚心学纪,对齐"标尺"以正身。"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纪是知纪、明纪、守纪的基本前提。"可以毫不讽刺地说,直至我被留置后,办案人员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递给我,带领我一起学习时,我才知道条例还有2003版、2015版、2018版的区分......"这是此前,有媒体披露了四川省宜宾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泽彬忏悔书的内容。他坠入违法犯罪深渊的第一步便是不注重党规党纪的学习,由"无知"发展为"无畏",从"破纪"到"破法",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党纪是规范党员言行的标尺,其根据实践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发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深刻领会《条例》的思想内涵、微言大义、内在逻辑,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专题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的《条例》学习,在每一次学习中自觉加强自我比对、自我量测、自我审视,不断自我净化思想,实现清心正气、清风正纪,在思想上同党纪"标尺"对齐。

笃思知纪,敬畏"戒尺"以立行。"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敬畏,是人生的一种态度和情感,更是一种自警和自省。党纪是关乎党员干部全领域全方位的一把戒尺,八小时内外、网上网下、境内境外的言行都不能越过这道纪律底线,常怀戒尺之心,心存敬畏,方能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新修订后的《条例》将厚爱寓于严管之中,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在一例例反面典型的"活教材"面前,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摒弃"看客"心态,时时对照,及时涤荡思想尘埃、校正行为偏差,心里多"咯噔"几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让严、实、硬的党规党纪和"带电生威"的纪律底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紧箍咒"和"护身符"。

知行合一,守住"咫尺"见真章。"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党纪学习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对于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真正的考验往往不在于生死抉择、大是大非,而是日常工作中对于每一件"小事"的态度,更是近在咫尺的几顿饭、几瓶酒、一点小东西。如何从细微之处守住身边"咫尺",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时时保持思想警惕性,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觉悟。常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受外界干扰,坚决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大胸怀大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每一件"咫尺小事"中见"为民真章"。

学党纪要用好"案头书""活教材""手中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并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用好"案头书""活教材""手中卷"的过程中,做到明底线、受警醒、知敬畏,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坚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