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主题报告材料汇编(4篇)(第2/2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85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分钟

一是以技能型乡村建设拓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县域依托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好一个乡村技能培训中心,整合培训资源,重点对接区域支柱性产业、特色产业、传统技艺传承等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强化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对接乡村、提升乡村、引领乡村"的基本定位,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县域。

二是以技能型乡村建设为契机,提升县域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县域职业教育要扩大开放办学的力度,把握数字乡村建设机遇,以多元化机构、多层次教育内容、多样化课程以及多途径实施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全覆盖。同时,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应突出服务重点:一类是返乡人员,要通过技能培训服务奠定回乡就业、创业的基础;另一类是乡村新生代劳动群体,他们是县域未来的活力所在,应通过有针对性的青年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高质量扎根乡村,为乡村建设培养后备人才;还有一类是乡村弱势群体,要帮助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三是在技能型乡村建设中提升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品质。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乡镇-县-市"的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拓展"县校合作"模式,积极承担新时代"教育下乡""技能下乡"的职能。结合人文地理、交通、产业基础等地域特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中心与服务平台载体,批量开发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技能培训与生活教育微课,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广泛扩散传播,引导乡村居民集中学习、分散在线学习、田间地头泛在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实现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共富理念在乡村传播,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品质的整体提升。

第三,加强制度供给,释放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红利。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高职教育渐成特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但中职教育始终在质疑中艰难成长,县域职业教育尤其如此。为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通过制度变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优化与要素升级,形成与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治理方式。

一是持续完善以教育为重点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办好职业教育,是一项需要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要从系统和生态的角度来考察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各类教育公平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的生源基础,从办学模式、实施手段和能力建设等层面,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与条件保障。要坚持县级政府办好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解决县域这一层级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赋权平等制度结构的问题,破除职业教育发展县域难题形成的结构性因素,协调各个利益主体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权责关系。同时,推动组织改革,完善投入机制,明确县域政府、职能部门的职业教育发展责任,建立责任清单,确保县域职业教育在健全制度保障下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评价制度。建立多维度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以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为首要标准,综合考察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效率与发展效益。建立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开发职业教育在提升县域教育水平、拓展县域高品质产业生产空间、打造县域高活力创新创业空间、创造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等方面的贡献指标,评价实绩实效。关注职业教育促进县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市场双向开放等现实功能,关注县域职业教育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有效对接,并延长乡村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与此同时,县域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发展需求,专业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能力评价等亟待适应性变革,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平衡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不断调整县域职业教育培养定位,形成以培养基础为重点、观照学生当前职业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是通过精准有效的制度供给理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针对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生源不优、师资短缺、校企合作单一等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及时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新要素引入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以及工作体系,在新的组合中实现一整套制度保障,让政策红利不断显化。以"办好一所职业学校"为基本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同时,不断激发社会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提供更高水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制度完善构建开放、动态、平衡的县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创造力与想象力。

新文科建设呼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变革以及问题世界复杂性的增强,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边界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且在文科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为应对这种挑战,"新文科"作为一种新概念被提出,基于"新文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则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与实践议题。

所谓"文科",是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学科建设日趋精细化的语境下,以院系为边界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壮大,延伸出越来越庞杂的细分学科领域。然而,随着知识更迭和学科交融的加速,传统文科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文科建设亟待转型。一方面,传统文科对于问题世界的解释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实践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由于构成文科体系的学科领域疆界不断固化,以学科为基础、院系为依托的文科建设方式的内在局限性也日趋凸显,传统文科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受实用技术主义和短期功利主义的影响,传统文科发展的"有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从发生范围看,文科危机带有全球化的特征,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都曾出现缩减文科人才培养规模的改革行动或呼声。与技术类学科不同,文科发展的价值常常无法得到直接体现,其人才培养的"有用性"彰显具有显著的滞后性。

作为对传统文科危机的一种回应,新文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文科发展的创新之路如何走,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新文科之"新"、回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如何基于问题导向,推动文科理论知识的批判性建构。事实上,随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诸多复杂现象的不断出现,既有文科理论的局限性不断彰显,回应问题世界的新理论需求不断扩增。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理论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文科建设的迫切要求。

其次,如何打破知识的跨界整合壁垒,提升文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学科是知识生产演化的制度化建构产物,当学科知识边界开始成为阻碍知识创新发展的壁垒时,学科危机便会产生。面对日趋严峻的学科发展态势,促进基于知识融合的学科建设范式创新,是推动文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最后,如何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新机制,满足生产实践对于文科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以学科为基础、院系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生产实践的发展需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基于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正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被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框架之内。以生产实践为锚点,推动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新机制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突破口。

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变革过程。促进新文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创新,需要观照跨学科的变革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一是基于跨学科课程整合的知识供给改革。课程是人才培养创新的保障。如何通过课程整合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是新文科建设需要着力破解的现实问题。推动新文科建设,应提供问题导向的模块化课程选择空间、着力拓展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选择空间。二是基于跨学科教研的培养方式升级。推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从政策牵引到研究驱动的转型。对于高校而言,应深化对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理解和研究引领,强化跨学科的教研团队建设及其支持系统。三是基于跨学科平台建设的协同育人合力提升。如何通过提升协同育人合力赋能新文科建设,是实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推动新文科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组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并逐步完善基于跨学科平台的监督管理,营造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活跃氛围。

新时代机关党建职责定位的思考

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是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的根本职责和核心任务,也是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在机关党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机关党建提出了更高要求、确立了更高标准,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标准,使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精准定位、体现价值、有所作为。

一、围绕中心,统筹谋划机关党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关党建工作任务很多,核心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任务的完成。"把握好这个机关党建工作的定位,关键是要把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发挥好部门的职能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服务中心,就是要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作为根本,为中心任务的完成营造良好环境。各级组织要自觉把机关党建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扎实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为目标,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以《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全面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机关党工委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聚焦本地区工作总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本地区党委工作要求,在工作思路上围绕中心来谋划、在工作措施上围绕中心来统筹、在工作成效上围绕中心来考核,形成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力推手;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担当主责、着眼整体抓谋划,在制定年度规划计划时,既要体现业务工作的思路,又要体现机关党建工作的要求;机关党委要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开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工作;基层支部要立足本支部、本处室工作实际,找准结合点,把抓中心工作完成、重大任务落实作为检验党支部组织力的试金石,推动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建设队伍,围绕中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机关党建要高质量发展,人是根本,关键在队伍,必须持续推进队伍建设,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为完成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一岗双责",定期听取机关党组织的工作汇报,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动脑筋,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理念,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广大党员干部上行下效,才能建好队伍、管好队伍。

二是抓强党务工作队伍。机关党务干部是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配齐配强机关党务干部,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从事机关党建工作,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采取办班培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培训培养,全面提升机关党务干部的素质能力,把党务干部培养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干部群众的贴心人,成为机关党建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立足长远发展,加强统筹谋划,推进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双向交流,激发队伍活力。

三是抓好党员干部队伍。机关党员干部既是机关党建的主体也是客体,机关党建工作与每一位机关党员干部息息相关。要加强机关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做好党员服务和发展工作,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发挥好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特别是支部书记在建设队伍中的重要作用,努力锻造一支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更好地完成中心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健全机关党的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政治功能,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锻造党员干部坚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敢担当,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服务群众,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开展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机关党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

一是着眼于服务机关党员干部。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质是围绕人的工作去做实,要及时回应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疑惑,主动倾听机关党员干部的诉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关心干部职工的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帮助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立足本职、苦干实干、敬业奉献,服务、督促和保障各项中心工作真正落地,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群众。机关党建工作要重心下移、力量前置,"身入"基层,"心到"群众,接好"地气",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持续办好顺民意、惠民生、聚民心的实事好事,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群众需求作为党建和业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群众潜在需求和机关服务资源之间精准对接,用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评价和检验机关党建的成效,切实发挥好机关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