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政治素质”方面问题起草指南、实例和素材(58条)(第2/3页)
6. 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政治素养考察角度,共16条
1. 政治判断力是党员干部开展政治实践的前提。政治判断力,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对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有政治敏锐性、洞察力,科学把握政治逻辑并具有及时作出正确政治预判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具备有效区分现象与本质、透过纷繁复杂现象看到本质、通过繁杂细节把握全局、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必然性的能力。
2. 提高政治判断力,就要把握政治逻辑,坚定政治方向。首先,要把握胸怀大局、服从大局的政治逻辑。心系"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就要看得清、辨得明国家的大局、大势和大事。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
4. 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关键是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经常性、近距离 、有原则地接触干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了解干部,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综合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严格把好政治关,确保选出来的干部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部署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5. 干部的政治素质表现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只有"蹲"下去才能看得真切、察得清楚。
6. 政治素质属于人的内在品质,是思想深处的东西,要准确识别和评价比较难。干部的政治素质体现在方方面面,仅凭单位领导同事的"一面之缘""一面之词",是难以掌握清楚干部政治全貌的。考察干部政治素质要听其言、观其行、查其绩,到现场去了解、多方面印证,才能全面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 防止出现"两面人"的现象。
7. 要注重深入实地,深入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抓住能够真实反映干部政治素质情况的每个细节,全面了解和掌握干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工作时间内外的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真实表现。
8. 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在结构上至少涵括如下要素: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
9.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评价机制,强化对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深入考察考核。对领导干部实施政治素质考察,本质上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具体体现,要旗帜鲜明地将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在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能力、政治行为等方面强弱项补短板,从根本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10. 干部的"高素质",第一位是政治素质要高,如果政治素质不合格, 高素质必然无从谈起,专业化也是舍本求末。干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极大,其能力越强、职务越高,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政治素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而开展政治素质考察,就是要通过考察指标的量化实化、考察时机的日常经常、考察过程的精准研判、考察结果的科学运用,推动政治表现"看得见、摸得着、好评价",真正将政治上有问题的干部筛选出来、挡在门外,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
11. 细化考察指标。采取正反双向综合评价方式,将考察内容细化实化。正向"五察",分别设置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指标,亮明政治标准"高线"。
12. 干部政治素质应考在经常、融入日常,形成干部政治素质记实、观测、研判、运用一体化考察体系,从严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
13. 政治素质考察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领导干部思想、工作、作风各方面。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干部:从政治忠诚、政治立场维度来看,考察是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自觉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政治信仰、政治定力维度来看,考察是否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想上政治上都能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诱惑;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从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维度来看,考察是否不折不扣、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对本职工作、急难险重任务、重大风险考验是否冲锋在前、亲力亲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敢于斗争。从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维度来看,考察是否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坚决贯彻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是否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等价值观。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维度来看,考察对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以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否坚决遵守;对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否心存敬畏,严格执行。
14. 政治素质考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立体化、深度式地"望闻问切",才能考察得准、细、实。
15. 党的干部的政治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的主观意识范畴,还必须与一定的外在实践相联系,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方向、掌握全局、辨别是非、掌控局面和防范风险,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政治能力。党的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党的干部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是党的干部政治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干部的政治能力如何,主要看"是否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如果党的干部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缺少"能做事、做成事"的本领,只停留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层面,那么只能说该名干部具有良好的愿望, 而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政治素质。
16. 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
五、政治素养涵养角度,共14条
1. 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政治过硬是第一要求。组工干部必须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本领,以过硬的政治素质确保组织工作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2. 组工干部要把保持政治定力作为最大的政治"不动产",不断提高对各种"病菌"的抵抗力、各种诱惑的免疫力和各种考验的应对力,做最具政治定力的干部。
3. 坚守政治忠诚,保持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
4. 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政治营养",笔 苑头条号整理,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认知力、免疫力、执行力。
5. 党员干部的政治认知是其对自身活动中存在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等的认识、理解、判断和评价。党员干部政治认知正确,有助于澄清思想疑惑、深化政治情感、坚定政治意志、增强政治信念和形成理智的政治行为。例如,党员干部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就不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社会主义" "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又如,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辩证关系,就会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有深刻把握。再如,党员干部明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负重前行的历史,就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会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事实也充分证明,党员干部的政治认知是其政治素质生成的前提条件,为此,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认知水平。
6. 历史和现实中有丰富的事实资源,运用好这些事实资源,能够深化党员干部体验、激发他们政治情感,为其政治素质生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要用好历史性事实资源,在历史回眸中使党员干部形成深刻体验,进而激发其政治情感。从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挖掘资源,能够唤醒党员干部的历史记忆,激发其爱国情怀,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要用好现实性事实资源,在现实感知中促进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进而激发他们的政治情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等,为此,要向党员干部讲清楚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以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豪感,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7. 在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过程中,坚定政治信念是核心。在经济全球化、资讯网络化的开放时代,影响党员干部政治信念的因素有很多,而要坚定党员干部政治信念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还需与制度结合起来,同向发力。
8. 对标党章要求,规范政治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党员干部政治行为是其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综合反映,其表现程度影响到党员干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要素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强化和巩固。
9. 政治素质一词,视不同的语境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含义。广义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或专业素质相对,泛指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总体状况,也就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狭义的政治素质主要指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其核心内容是对国家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利益的自觉认知、认同的状态和相关操守。
10. 政治定力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坚信不疑的政治认同上。
11. 加强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建设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形势、化解各种挑战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传家法宝。新时代, 在系统传承党的光荣传统、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加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选人用人中更加强调政治标准和政治素质考察。
12. 政治领悟力是党员干部开展政治实践的关键。政治领悟力,就是党员干部具有能够从政治的高度领会、体悟党中央精神的能力,是结合国家大政方针作出政治思考、能把统筹两个大局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的能力。
13. 党的干部的政治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的主观意识范畴,还必须与一定的外在实践相联系,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方向、掌握全局、辨别是非、掌控局面和防范风险,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政治能力。党的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党的干部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是党的干部政治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干部的政治能力如何,主要看"是否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如果党的干部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缺少"能做事、做成事"的本领,只停留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层面,那么只能说该名干部具有良好的愿望, 而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政治素质。
14. 新时代,党的干部要做到政治上的问题从政治上加以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要善于从政治上去认识、分析和解决,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形成稳固的政治素质。
六、政治风险角度,共8条
1. 要防范政治风险。要不断增强政治洞察力、鉴别力,对政治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坚决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蛊惑,不被一些风吹草动所,不被一些人情世故所困惑。
2. 高校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苏东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的挫折,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渗透和扩散,各种社会思潮的流行,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产生的负面情绪,等等,这些都冲击着我国高校,也深刻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使部分教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缺乏应有的政治使命感、责任感。例如,在一些高校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流于形式,组织工作涣散,在一些文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中,马克思主义课程被边缘化(如在一些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完全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明显被边缘化),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不加分辨和批判地大量搬用西方理论和西方教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重点教材反而不能进入一些高校的课堂,文科论文评审标准存在西方化导向,等等,实际上都是这一问题的基本表现。
3. 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等活动中对于现实问题的态度和分析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哗众取宠等现象,甚至存在不负责任的言行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是不正确的,更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此类言行对他们的成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 教师不仅不会因为此类言行受到应有的批评和约束,反而会被认为是"敢说真话"而受到一些师生的追捧,使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个别教师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已经完全西化,思想和言行已经突破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底线。
4. 一些教师存在政治消极主义的基本认知或心理。高校不是社会中的孤岛,
在市场经济的总体环境下,高校办学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突出,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高校,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利益导向、指标导向、就业导向等倾向比较突出,在学科建设、学位点申报、教学评估、职称晋升、论文评审等科研教学的中心工作中一般都以各项专业或业务指标为依据,而思想政治方向、原则或态度方面的评估和审查往往较薄弱,或流于形式甚至空白,既无相关记录或评估材料,也无法作为评审的决定性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一些教师会失去在政治方面不断进步的自我要求, 并形成对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的冷淡、忽视等消极认知和心理。这样的文化环境引发人们对高校教书育人职责的担忧,曾经引起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高校是不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
5. 在实践工作中,就要超越事务主义思维,不能就事论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必须要有前瞻性、预见性的理论思维与战略思维,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高度警惕,从纷繁复杂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中抓住政治关系,从立体多面的社会现实中把握政治逻辑。
6. 要坚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学会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些,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密,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最后,要有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