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党课:传承红色文化
主题教育党课:传承红色文化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传承红色文化既是牢记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不仅适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社会制度设计。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就要结合国内和国际大局和新常态、新实践;就要从历史走进现实,实现时空转换;就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渠道,让红色文化传承不仅作为自觉的文化理念和意识,而且成为主动的文化实践和行动。
一、传承红色文化要立足中国社会实践
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实践,我们不能局限于在文化领域寻求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要在实践中追溯红色文化的来源。任何文化都联结着特定的本体,这一本体就是此种文化产生的现实土壤,同一本体可以产生多种文化,但是不同的本体却需要不同的实践表达。红色文化联结的实践本体是革命战争,而现代人生存所联结的实践本体是和平发展,这就要求将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与现代人所处的和平发展境遇有机结合,将产生于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当前的历史洪流之中,简单地说,就是用当代的中国社会实践阐释红色文化,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传承红色文化的前提是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广泛认同,而要实现群众认同,就要展现红色文化的效力。因此,红色文化的价值不能停留在革命年代为了崇高理想流血牺牲的信念上,还要体现在新时代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里。如果在社会实践中,红色文化所描述的美好愿景没有逐步实现,红色文化就只能作为我们的历史记忆,红色文化传承就会产生危机。所以,要回到人们都认同的理想视野、回到真实的社会实践来传承红色文化,通过提高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建构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繁荣、给人民以更好未来的中国。
二、传承红色文化要做好内容创新
要想提高红色文化传承实效,就要基于中国社会实践做好红色文化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红色文化的传承本质上是价值旨趣和思想观念的代际传承。由于红色文化所处的现实土壤发生改变,传承红色文化也需要有效的代际转换,使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保持文化精神的连续性,又体现内容的独特性与时代性。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我们需要处理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要针对红色文化开展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的创新研究和阐释。一方面,要着力挖掘红色文化研究深度,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立场坚定、经验丰富、研究能力突出的专家学者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在理论层面论证清楚我国选择现有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应然性,澄清中国共产党所应担当的时代使命,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精神特质,打造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水平理论成果,持续释放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拓展红色文化的研究场域,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精髓,将红色文化研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度融合,增强红色文化精神研究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三、传承红色文化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
传承红色文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从传统媒介向互联网平台的转换。过去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种媒介的有效性基于信息和话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依赖于单向的传播环境。网络的出现和现代媒体的兴起,将整个世界改造成了信息场,每一个处于虚拟空间的人都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多人参与、多向互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此,要将红色文化基因植入现代文化受众心中,就必须使红色文化适应当下的网络语境,实现传播途径的多维度立体协同转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终端都可以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红色文化场馆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红色文化的宏大叙事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短小精悍的形式展现为VR虚拟现实体验、H5动画技术等现代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微媒传播",可以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让场景"动"起来,让故事"活"起来,让历史事件更加生动。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再包装""再编码",形成多维度、全景式的传播格局,通过沉浸式体验等现代的手法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情、意、信、行。这种转换不仅能体现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也富有时代特色,使人在感受现代科技的先进与便捷的基础上,被红色情怀感染和启迪,更易于理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怀,在体现与现实脉搏同频共振的同时,实现对史实的钻研深思,为传承红色文化拓展了新的渠道。
四、传承红色文化要创新表达方式
传承红色文化要求从传统的、单纯理性的表现方式向现代的、多元的表达方式转化。"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文化只有突破原有的实践范式,从现实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当前,红色文化普遍相对远离现实、基于革命理想主义强调宏大叙事,比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文化典籍中的红色文化历史事件,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红色文化典型人物等。如何将这种叙事方式与全球化、信息化有效对接,将这种叙事方式与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大多数民众的现实生活结合,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传承过程中重视"日常生活"、关注"微观世界",观察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教育中注重深挖鲜活的事实和客观真实的例子,注重展示人性最平实最本真的内容,实现民众认同。二是实现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统一。理论有其服人的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限制话语偶然因素和意义自由增生的途径,以确保话语使用的统一性,并通过这一统一性达到某种话语的控制目标",所以如若过分依赖理论话语,就会陷入单向度的灌输而弱化情感维度。"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只有红色文化真正契合民众的情感需求,人们才能达成更深刻的思想同一性。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重视通过情感彰显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引导民众深刻地理解和认同革命志士能够淡然地面对牺牲和奉献的原因。具有普遍价值的红色故事是彰显红色文化感染力的最好载体和最鲜活的素材。三是创设和把握红色"语境"和红色"语场"。以生动的红色语境激发民众自觉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践行红色文化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红色文化的形象话语,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红色文化话语表达,占领红色文化的话语高地,有效把控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的话语"度"和话语"场"。
五、传承红色文化要筑牢前沿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要传承红色文化,就必须推动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码红色基因、回顾红色历史、利用红色资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第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学校应坚持感性与理性、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原则,挖掘、提炼、深化红色文化中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的素材,建立数字化红色资源数据库,发挥自身研究优势,对图书、故事、音乐等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依托现代化手段对其进行开发和深度转化,充实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第二,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培养方案、大纲和教学体系,结合学生特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赋予红色文化以时代气息,着力让课堂"红"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第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先进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为内容打造集时代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品牌活动,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红色文化,实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觉。第四,通过情景模拟、虚拟仿真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意蕴,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成立红色文化社团,拍摄红色微视频,以年代感和时代感相统一的方式演绎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第五,通过网络空间,搭建学生精神文化的新高地,创设独具魅力的网络"新课堂",让大学生全时空地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六,要创新红色文化历史教育,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纠正传统教育的偏差,引导大学生理解、反思、认同红色文化。通过宣传红色文化中革命先辈的高贵品质、理性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科学阐释重要理论著作,使大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学习辩证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执政的政治正当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法性的不良企图,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当代意义,使学生在强化历史记忆的同时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红色文化将在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必须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做好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从传统的、单纯理性的表达方式向现代的、多元的表达方式转化,并筑牢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前沿阵地,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主题教育工作进展情况
下一篇:国企干部主题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