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建培训:2022年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培训教材86000字(第9/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08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3分钟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习近平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习近平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习近平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和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习近平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三)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全军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着重就贯彻依法治军战略作了强调。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依法治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总盘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军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军委专门制定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依法治军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这是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建军治军特点规律、从强军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把握依法治军战略。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着眼于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坚持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坚持从严治军铁律,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坚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

习近平指出,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是系统工程,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深化军事立法工作,打好政策制度改革攻坚战,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做好法规制度实施工作,落实联合作战法规制度,深化依法治训、按纲施训,强化我军建设规划计划刚性约束,严格依法加强部队管理。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监督工作,明晰责任主体和评估标准,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法规制度落地见效。要加强涉外军事法治工作,统筹谋划军事行动和法治斗争,健全军事领域涉外法律法规,更好用法治维护国家利益。

习近平强调,要汇聚贯彻依法治军战略强大合力。军委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认真履职尽责,法治工作机构要发挥好职能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自觉履行法定的国防建设职责,依法保障好军队建设、军事行动和军人合法权益。

习近平最后强调,全军要抓紧抓实备战打仗工作,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保持国家安全稳定,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四)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两个重要论断

连续两天的"下团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个重要论断:

3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总书记用5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以上重要认识,深刻总结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的宝贵经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指明前行道路,体现了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

3月6日下午,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总书记从5个方面指出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

习近平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两个重要论断,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准确把握形势,凝聚前行信心,指明前进方向,共同指向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

三、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

2022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去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

?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

(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三)今年重点工作任务

1.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3.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5.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6.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7.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8.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9.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

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减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就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政务服务: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

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创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

乡村振兴: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开放: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

环保: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

教育: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医保: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会保障: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住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文体: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

港澳台: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

(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就业:加强对超过10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报告提出,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报告提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此外,报告还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从扩宽就业渠道的大盘和根本出发,直面就业结构性难题,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政策导向。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直面新问题与新挑战,符合新发展阶段现实需要。"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说。

乡村振兴: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围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报告提出,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围绕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报告提出,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深化供销社、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新征程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教育: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公平与质量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报告提出: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群体的现实关切,报告进行了回应:

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当前,中国人口变化、城乡格局改变、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都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到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等,报告聚焦教育领域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板弱项,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了惠及所有孩子的施政理念。

医疗: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

在医疗领域,继续致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报告提出,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针对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报告提出,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改善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既坚持了持续稳步推进,又积极聚焦现实难点。对于近年来公众关心的异地结算、耗材价格昂贵、重大疾病治疗等均作出有效安排,问题看得清、措施提得实。

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报告透露一系列利好消息: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举措包括: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

如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备受关注。报告提出,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此外,报告还明确提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老一小关系千家万户,期待抓紧建立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在进一步完善法律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与社会形成合力,有效保护妇女的人身安全与婚姻家庭权益。

粮食与能源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

报告提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报告强调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

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主动、靠前的施策方向。受复杂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给我国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未来应进一步练好"内功",加强我国能源生产保障能力,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同时要树立危机意识,继续在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

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报告提出多项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的举措: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推动消费既要靠增加居民收入,也要靠促进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与农村下沉市场,对拉动消费意义十分重要。政策制定要注意发现和引导需求,增强群众消费意愿。"

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提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久任务。中央已经进行了清晰布局,报告进一步为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等指明方向。

住房: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报告还提出,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

坚持"房住不炒"已成为社会共识,也仍旧是我国房地产政策的总基调。目前我国住房需求依然旺盛,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房地产调控政策要保持稳定性、精准性、协同性,系列举措对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十分关键。

(五)工作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政府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统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愧于人民公仆称号。

应对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坚决严肃处理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健全激励和保护机制,支持广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全国上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业绩。

四、学习政协工作报告精神要点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一)2021年:锚定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履职尽责

1.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2.围绕中心任务议政建言,助力"十四五"良好开局。

3.丰富政协协商内涵,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效能。

4.完善团结联谊方法载体,广泛汇聚智慧和力量。

5.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履职成效。

(二)2022年:围绕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凝心聚力

1.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凝聚共识。

2.以高质量建言服务高质量发展。

3.持续深化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三)强化使命担当: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努力奋斗

1.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历史责任。

2.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要更好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优势。

3.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五、学习人大和"两高"工作报告

(一)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3月8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21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党中央首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制度成果,系统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任务。党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