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第2/2页)
2、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素养。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领需要越发突显。从个人综合素质看,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深有体会,我们回顾自己刚参加工作到现在的工作经历,往往是那些自己应对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经历最深刻,也最能学到东西。基层直面群众、情况复杂,在思想行动上和群众保持"零距离",不仅要学会使用群众语言,还要学会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凳、同种一块地,更要严守群众工作纪律、注重自身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对上群众的"胃口"、走进群众的心里。所以,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青年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从个人成长经历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成长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纵观青年干部的从政生涯,无论是从乡科级干部、到县处级干部、再到厅局级干部,甚至走得更远更高,我们都离不开群众工作,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决策部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群众工作是青年干部培养领导能力、危机处置能力等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经常提到的要从脱贫攻坚、信访维稳、疫情防控一线快速识别、考察、提拔干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领域、这些岗位都是离群众最近的、也是最锻炼青年干部的。所以,做好群众工作贯穿于我们青年干部从政生涯的始终。
三、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几种方法
(一)"三问"工作法
回顾历史,从梁家河一路走来的四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视群众为亲人,坚持问需于民",表现为一种民生情怀。我们的依据是党的宗旨意识,方法是坚持领导带头、制度引领、边学边改,目标是问准民意。具体来讲,我们的党员干部下到一线接触地气,到市民扎堆的地方去倾听民声,真正把那些带着原汁原味、带着现场温度、带着鲜明情绪的群众意见采集回来,从中了解群众需求,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急需解决的难点、关注的焦点作为我们工作着力点。"视群众为老师,坚持问计于民",体现着一种态度。我们的依据是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方法是民主恳谈、走访调研、政民互动、网络问政,目标是激发群众创造力和生产力。具体来讲,我们的党员干部怀着"空杯"的心理和"小学生"的心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鲜活智慧,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把集中民智、汇聚民力的过程转化为促进各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视群众为裁判,坚持问效于民",反映出一种政绩观念。我们的依据是人民当家做主,方法是信息公开、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目标是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上来。具体来讲,我们的党员干部怀着敬畏之心,尊重人民群众的评判权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为重点,办理民生实事、见到民生实效,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裁判"。
近几年,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谋划发展思路时始终做到向人民群众问计,在查找发展问题时始终做到听人民群众意见,在改进发展措施时始终做到向人民群众请教,在落实发展任务时始终做到靠人民群众努力,在衡量发展成效时始终做到由人民群众评判,大大增强了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了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问需于民。在群众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广泛倾听民声、吸纳民意、尊重民意、响应民意,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我市加快推进"天然气下乡工程"就是印证。
【案例1】全市天然气下乡工程
大家都知道,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对于农村安装天然气,我市群众普遍要求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在我市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中,均有代表和委员不同程度的有所反映。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农村燃气建设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让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红利的重大民生工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为此,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就加快农村燃气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外省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同时在有关乡镇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最终形成了比较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建言材料,及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目前我们推动出台了燃气专项规划和三年燃气行动方案,要求分村分批推进,新建燃气管道110公里,农村用户达4950个。到2022年,**中心城区天然气入户率不低于97%,2030年实现沿江村镇天然气全覆盖。这个案例,充分反映了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积极主动问需于民,广泛倾听群众的呼声,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入手,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2、问计于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近年来,我市开创的"五美四福"家风名片就是一个典型。
3、问效于民。我们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城全国文明城市之路就印证了这一点。
回顾创建历程,之所以能够创城成功,源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导向,坚持"创建慧民、创建为民"。同时,响应群众的呼声,重视群众的诉求,将群众的烦心事当作头等大事,群众难办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透,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化解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没人管没人办的小事。另一方面,我市坚持全民创建、全域创建,全市人民成为创建"主角"。163个责任部门,54家主创单位,160名材料员,23924名志愿者,245个服务团队,还有无法统计的热心市民群众,齐心打造了"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干部带头、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创建格局。创城效果究竟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我市文明城市模拟测评中,市民对创城的知晓率达到100%,支持率、满意率超过99%,位居全省第一。因为"创城"改变我们,全体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身边的巨大变化,让全市人民更加幸福、更有获得感,这就是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得到的最大实惠。
(二)"三换"工作法
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这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群众工作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用好换角色、换立场、换角度"三换"工作法。换角色就是要换位思考。我们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换身份、换角色,妥善解决群众问题。有时候我们感觉政策也很好,自己的工作做的也很好,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一些不理解我们甚至行为不可理喻的群众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换位思考,比如说退役军人、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有的为国家受过伤,现在生活却没有保障,有的老无所依、寂寞孤独,生活没有希望,换着是我们干部,会不会有怨气呢?这样一想,我们也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换立场就是要提高站位。有些情况下,我们更多地是站在本领域、本系统、本地域的立场上去开展群众工作,局部工作也许完成很好,但从整体上看、站在全局的立场来看,局部的"功"却造成了全局的"过","自传"影响了"公转",群众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没有做到位。所以必须提高站位,主动自觉的站在全局立场思考问题、推动工作,立场要高、格局要大,绝不因本地域、本部门的利益或者稳定影响大局。换角度就是要化危为机。我们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从一个角度去看,好像是个麻烦、事情不好处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只要我们换个思路、转变方式,积极引导、化危为机,则会是充满希望的阳光大道。所以越是问题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党员干部越是要强化底线思维,越是要满怀信心,越是要沉心静气,准确地研判形势,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合规地表达个人利益诉求。
1、换角色。在服务"失独群体"工作中,我们将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从群众角度去办理群众的事,真心实意地去了解群众的感受,全心全意地去解决群众的困难,更好地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案例5】为失独家庭带去正能量
2019年,我市共有失独人员658人,2020年新增独生子女死亡51人。我们采取了"五个一"举措,即:建立一项联系人制度,完善一份健康档案,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开展一次"民情慰问",制定一份关爱计划。目前我市失独群体相对稳定。2017年以来未发生一起赴省进京非访。近几年,我们的卫生主管部门由于接触、服务失独家庭的关系,对失独家庭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说实在话,很多失独家庭虽然看起来走出了失去孩子的阴影开始了正常生活,其实他们对"失独"两个字还是非常敏感的,是不愿意看到外人说起的!因为失独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内心感受。我们在接触、服务失独家庭时,做到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没有把失独家庭作为一个工作、服务对象,而是作为了如同兄弟姐妹那样交知心朋友、做放心伙伴。试想,如果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都把失独群体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姐妹)、好邻居、好同事,他们得到爱的关怀也会做到"失去孩子没有失去爱"!他们也会以特有的方式回到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他们也会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换立场。同样的工作,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站位,会得到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近期,我市市场上访事件,让我们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时,不仅仅要学会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想事情、解难题,更好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发展轨迹和特性,如此才能真正妥善处理类似问题。
该事件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深刻自我反思: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讲,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将减免的租金给了**公司,在政策上是执行到位的。但对群众来讲,我们政府没有把解决民生诉求提升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群众也没有得到全部实惠。从该案例中,充分暴露出我们政府有关部门政治站位不高,仅站在部门的角度,工作看似落实了,做好了局部的"功",但站在全局的立场,造成了全局的"过"。这件事也启示我们在与群众打交道时,要提高站位,从全局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
3、换角度。网箱养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一个难题,当初是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但是现在政策不允许了,水污染严重,涉及渔民数量较多,又是他们赖于生活的主要来源,渔民对拆除网箱抵触情绪强烈。特大洪灾以后,冲毁了大部分养殖网箱,老百姓情绪很大,面对这个突发危机,我们沉着应对、换角度思考,我们能不能借助这个危机来积极引导群众,拆网箱不拆产业,让渔民上岸,促使渔民灾后更好地转型发展。
(三)"三先"工作法
"三先"工作法指的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时要先强基础、先办实事、先抓发展。这里要领会"先"字的重要意义,强调的是我们在做工作之前就要筑牢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夯实群众基础;做好各项服务保障,赢取群众信任;满足群众的物质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引导我们要将工作重心聚焦至事前。先强基础是做好群众工作最本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基础不牢固,群众就会远离你,甚至反对你。只有我们功夫下在平时,密切联系他们、真心服务他们,你什么时候找群众,群众都会支持你、拥护你,甚至牺牲生命保护你。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保护党员干部付出生命的群众数不胜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国家、集体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的群众无怨无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更要把基础打牢,围绕**书记提出的"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基层党建"三在工程"工作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让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先办实事是做好群众工作最有效的手段。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作为城市主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降低。先抓发展是做好群众工作最基础的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内在的原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更好地执政安民,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实践证明,经济没有搞上去,一切都是空的,经济越发展,群众基础就越扎实,群众工作也就越好做。
1、先强基础,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村(社区)党组织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既是各项政策向下落实的最末端,也是筑牢群众基础的最前端,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阵地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我们结合"整市推进"全省试点工作,以"五强书记""磁铁支部""双指数管理""三在工程"等为载体,着力培育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越来越深厚。
2、先办实事,毛泽东同志提出过著名的"过河"与"桥"的比喻,说明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如今,在交通出行、城市建设等方式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就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桥和船的问题,不先帮助群众办好实事,践行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
3、先抓发展,我们深知村集体的发展是最帖近民情民意的发展,能让群众切身感到家庭收入的变化。在实际中,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仅代表着村集体的综合实力,还代表着群众在党委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可获取的直接利益,在一个集体收入单薄的村里,村民从村集体获取的利益较少,直接会导致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只有先抓发展,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让群众的信心提起来,群众才会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之中。我前面提到的弭水桥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四)"三下"工作法
"三下"工作法,即基层干部要广泛下沉组织发动群众,下访化解矛盾纠纷,下力整顿信访秩序。总的来说,"三下"工作法强调是一个建机制的问题,根本目的是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在紧贴群众、依靠群众的基础上,有效阻碍突发事件的恶化蔓延、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矛盾的发生。下沉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一些突发事件,组织发动群众,群众积极参与变得尤为重要,因为突发事件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因救治不力或处置不当造成的群体矛盾(前面我提到的特大洪涝灾害就是很好的佐证),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着力将外部危害、内部矛盾化解至最小。下访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责任包保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作为基层的年轻干部,离群众更近,群众的利益述求会直接反映至市、乡、村三级,如果不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诉求,难免会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将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进而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危害干群关系。所以,我们要针对群众的利益述求,统筹管理、关口前移,建立市、乡、村三级责任包保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下力整顿信访秩序,建立健全法治管理机制。我们既要带着感情做好信访这项群众工作,又要严格依法办事,对坚持无理要求的,积极开展思想疏导和宣传教育工作,坚决依法处置违法闹访等行为,进一步防止"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的蔓延和"老实人吃亏、会闹者得益"的不良心态形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三最"利益。
1、在下沉组织发动群众方面,我们紧紧依靠群众,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市工业经济、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历届市委、市政府无不深刻体会到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气神。特别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广泛下沉组织发动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率先成为全省第一批低风险区。
2、在下访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我们坚持把下访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由过去群众找上门变为干部主动去敲门,主动深入问题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推动力量向一线倾斜、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成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合力。
3、在下力整顿信访秩序方面,我们坚持将整顿维护信访秩序作为贯彻依法治市的重要举措之一,果断亮剑、重拳出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严厉打击处置。
(五)"三不"工作法
"三不"工作法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做群众工作绝不失态、绝不伸手、绝不争利。"三不"是作风上的要求,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执行政策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失态、不伸手、不争利,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近年来,我们很多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情绪失控、应答不当、当场失态的状况时有发生,引发围观热议;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没有好处的事不办,吃拿卡要的事依然存在;有些部门和单位没有将人民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还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这类事件屡有出现,一方面在于公仆意识淡薄,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对普通群众摆架子,官僚主义的习气没有完全改掉,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命令,强制、压制的方式要求群众、解决矛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领导干部法欠缺,应对一些上访事件不理智、不克制,面对群众缺乏相应沟通能力和技巧。绝不失态,就是在做群众工作时,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能不说话,更不能乱说话,情绪再愤怒也不能向群众还嘴还手。也不能毫无原则的妥协,说无原则的好话,这对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帮助。现在的环境很复杂,干部过激的话语、胡乱的表态、冲动的行为,都会通过网络快速传播,有的还会被别有用心者进行"深度加工"、断章取义,造成不良后果。绝不争利,就是在做群众工作时不要过多算计,在落实惠民政策、实施民生工程时要不折不扣,条件再不足、困难再大也要创造条件为群众保障到位,不该保障的,也不能擅自提高标准。绝不伸手,就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绝不允许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时刻保持端正良好工作作风,清清白白做人。
同志们,我的讲课就到这里,大家都是全市最优秀的青年干部,理论水平都很高,有的本来就从事着群众工作,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我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