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两个确立”理论文章、研讨发言、党课讲稿汇编-42篇(第5/11页)
(一)确立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怀揣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历史使命。要实现党的崇高使命,必须要有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领导集体,来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1850年,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在充分肯定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也强调革命领袖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革命需要大人物,时代造就大人物,大人物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在俄国建党过程中,列宁认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必须把党内的职业革命家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坚强精干的中央领导集体。1920年4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提出"领袖集团"的概念,强调"政党通常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921年8月,列宁在《给德国共产党员的一封信》中提出党的领袖是在革命斗争中自然形成的重大思想,强调培养造就党的领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总之,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唯物史观把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统一起来,党与阶级、群众形成命运共同体,没有有威望的领导集体,党就难以实现对本阶级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坚持集体领导,更在领导集体中确立一个领导核心,这是因为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难以形成战斗合力。1873年,一些受巴枯宁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第一国际组织意大利支部成员提出反对革命领袖权威的错误思想。恩格斯针锋相对地发表了《论权威》一文批评其错误,强调革命领袖权威不随个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强调"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1894年1月,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书信中把伟大人物(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视为现代政治活动的重要要素,强调每个国家或政党都会出现力挽狂澜的伟大人物,他们"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1900年11月,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文中,对革命领袖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革命领袖的政治使命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革命,如果政党不推举出自己的革命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1919年7月,列宁在俄(共)布中央会议上提出为了不使集体领导落空,"应委托一位以坚决果断、大胆泼辣、善于处理实际问题著称,又深孚众望的同志负责"。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领导革命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形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和像列宁这样的领导核心;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垮台、苏联之所以解体,与其没有孕育出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很大的关系。
(二)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有益思想、领导共产主义运动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从不切实际的空想变成科学理论,为全世界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指明了一条彻底解放的道路。1859年8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地。1852年,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指出革命领袖必须摆脱旧世界观的影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趋势,体现了真理的力量;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追求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社会更为广泛的公平正义,体现了正义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加上正义的力量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在俄国革命实践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实践品格和世界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纲领,也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世纪初,面对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进攻,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严肃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并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对于革命理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思想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根基所在。马克思在刚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就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运用科学世界观指导革命事业、建设革命政党。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874年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中,恩格斯以德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例,阐述了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反对把已有的理论当做教条,强调科学理论的方法论意义。针对工人运动中个别领袖人物对马克思某些思想的教条化理解和运用,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党章党纲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之中,还贯彻到无产阶级运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原则,是最能增强党的领导力的战略选择,尤其对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两个确立"的思想中国化,更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重大历史关头,聚焦党的百年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两个确立"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
二、"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过严重的挫折。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顺境中发展、在挫折中奋起,根本在于根据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需要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确立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两个确立"的政治优势。
(一)从党成立至遵义会议:深刻的教训
从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到王明、博古,由于对党的领导规律以及中国革命斗争缺乏深刻的认识,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并不成熟和稳定,更换频繁。党的政治路线忽左忽右飘摇不定,党的思想路线脱离中国实际,中国革命屡遭失败与挫折,尤其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对党和红军的错误影响更是全方面的,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建党初期党的革命事业之所以屡遭失败,除了革命斗争形势复杂、敌人力量强大等原因之外,还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我们党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未能形成有能力、有威望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强调:遵义会议"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无论是党的重要创始人陈独秀还是留苏高材生王明、博古都是如此,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稳定成熟的、能够团结全党进行胜利斗争的中央领导集体。1935年1月,遵义会议高度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此时的毛泽东虽然不是组织层面上的最高领导人,但在重大决策中事实上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二是我们党尚未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如何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和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里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得到解决,也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
(二)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成立:成功的经验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然而,遵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不稳固,一度遭到张国焘、王明等宗派主义分子对其领导权威的挑战。长征途中,张国焘权欲膨胀,以手握雄兵为由向党中央伸手要权要官,当中央拒绝他的无理要求后,张国焘悍然率军南下,另立"第二中央",使党和红军面临被分裂的危险。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以后,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肆意批评中央的大政方针,宣扬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造成党内思想混乱。与此同时,自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发展了根据地以及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正是由于毛泽东伟大的创造性革命实践活动及其非凡的品质和才能,才使我们党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王明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认识到毛泽东领导的正确性和维护毛泽东核心地位的重要性。1938年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从苏联回国的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肯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政治路线,强调中共中央要在"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的中央书记处,毛泽东任书记处主席,规定书记处"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从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全党的领袖地位。1945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正式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
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毅然将中国革命的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带领全党沿着这条道路奋斗前进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渐产生、完善、发展并走向了成熟。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全党集中学习研讨马列主义、毛泽东重要著作以及编印的《两条路线》等党史文献,引导党的高级干部正确认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和党史上重大路线是非问题,在正反历史经验教训的对比中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长达11个月的讨论和研究,原则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对中国民主革命若干问题的认识达成一致,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形成了自建党以来空前团结统一的盛况。也正是依靠全党的这种团结统一的巨大力量,我们党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
(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经验与教训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党成为全面领导国家事务的执政党,巩固新政权和社会转型的繁重任务迫切要求强化党中央权威、坚持并发展毛泽东思想。1949年9月,全国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党领导国家的体制机制,毛泽东被选为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强化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中央是党内团结的中心,提出了维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一系列举措,使全党上下达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的团结统一。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也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等重要讲话,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因为维护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实现了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飞跃。
遗憾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规模速度问题上出现冒进急躁现象,党内"左"倾错误愈演愈烈,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逐渐发生偏离,个人崇拜现象盛行,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全面阶级斗争。在国家严重内乱的情况下,党、人民政权以及军队性质并未发生改变,究其根本原因是党和人民对"左"倾错误进行了抗争和抵制,一大批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地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毛泽东的核心领导,正如邓小平所说,"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
(四)改革开放以来:至关重要的成功经验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亟需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开展拨乱反正工作。邓小平复出并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全党团结统一于党中央周围,顺利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阐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大历史关头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也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全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当然,改革开放作为党开辟的新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党内也一度出现或"左"或"右"的错误思潮。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领导和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正如邓小平所说:"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赓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思想引领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举旗定向,领航掌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作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进行了一系列新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正是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成熟,我们党虽历经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都始终保持了全党在党的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此后,沿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凡是党中央拥有一个有能力、有权威的领导核心以及科学理论的指导,全党就能形成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能顺利推进;凡是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任何一个遭到削弱,党就无法统一全党的意志,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或多或少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三、"两个确立"的现实逻辑: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两个确立"是我们党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的根本政治原则。"两个确立"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有效应对国内外挑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两个确立"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力量、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有效制度。要治理好大党大国,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制定出正确的大政方针,并在党的领导下将其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在确立过程中很自然地包含了要有领导核心的思想,这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无论是在民主环节还是集中环节都需要有人对整个组织领导过程负责。没有这样的人负责,就无法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是一个领导集体,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不仅需要领导成员才干杰出、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更需要核心人物运筹帷幄。维护党中央权威就是确立和维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核心地位,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维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党中央整体权威之上。党中央没有权威,全党必然一盘散沙,尽管确立了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核心地位,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落实到维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权威上。党的最高领导人是民主集中制塔尖顶端的统帅,是党的这艘巨轮上的舵手,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党中央的权威决定于最高领导人的核心作用。当党的最高领导人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高瞻远瞩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品质、高超的领导能力、闪光的人格魅力,得到人民群众高度信任和党内同志充分尊重和充分认可,以党的最高领导人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会形成合力,党中央的权威性、公信力与影响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加强与提升。必须指出的是,确立和维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核心地位,除了政治上信赖、情感上认同、行动上追随以外,更多体现在学习党的领袖著作、讲话和思想上,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两个确立"的有机统一。
(二)"两个确立"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应有之义
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及治国理政的风险挑战,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以及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坚定的管党治党决心,从作风整顿入手,严肃查处贪污腐化分子,从政治上紧抓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明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排除了党内政治隐患,彻底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不力的形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党依然面临"四大考验"的压力、摆脱"四大危险"的挑战、肩负着"四个伟大"的重任,只有捍卫"两个确立",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这是因为:"两个确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原则,全面从严治党是捍卫"两个确立"的重要手段,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两个确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到战略方针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求。要使这项战略方针真正落地,既要抓住重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党的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又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纪律严明、党的建设坚强有力。另一方面,"两个确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能否做到"两个确立"是党的政治建设质量的重要考评因素,也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否抓实、抓好的重要实践标准。
(三)"两个确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保障
从现代政治学意义来看,确立一个有能力、有权威的中央领导人的核心地位、确立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既有助于构建运行良性的政治共同体,也有助于有效整合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建设,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现代化是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信息化文明的必然趋势,而塑造政治权威是国家现代化的首要政治前提。回顾近现代世界历史,任何国家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兴盛都离不开领导人政治权威的确立以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比如在以李光耀为核心的人民行动党领导下,在实用主义指导下,新加坡从一个资源匮乏、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并在亚太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攻坚期,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利益格局已经固化,存在大大小小的利益壁垒。在这样的状态下,必须由党中央来进行顶层设计,运用中央权威推进综合改革。为此,我们必须捍卫"两个确立",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大的改革力度、更严的创新举措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
(四)"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领导核心来掌舵定航,也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精心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提出了政治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新思想新理念,出台了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解决了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办成了长期想办而未能办成的一系列大事,用"担当"换来"信任",用"实干"赢得"民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新境界。新时代的光明前景与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政党或国家选举产生的领导核心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没有能力发挥扭转乾坤的作用。因而,十九大党章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写入其中,从制度上强化了党中央权威。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面临国内外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相互交织,大国之间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加剧,西方国家对崛起中的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环境来看,我们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依然面临着经济转型、乡村振兴、就业保障等问题。捍卫"两个确立",旗帜鲜明地维护党中央权威,不仅能够在大变局中捕捉发展机遇,还能有效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华章。
"两个确立"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具有充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两个确立"这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全体党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并将其转化为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同损害"两个确立"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是夺取新征程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砥砺奋进中,面对民族复兴征程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充分展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战略定力、使命担当、为民情怀、领导艺术,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彰显了科学理论对伟大实践的引领作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两个确立"是时代、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必将以强大的号召力、坚定的推动力、坚实的保障力,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上一篇:师德师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