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林业七一党课: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8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2022年林业七一党课: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

在党的生日,给大家上党课,既是工作任务,也是难得的和大家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的机会。去年是党的百年生日,我和大家分享了长征精神。今年有很多题目可以选,我也认真进行了思考,和办公室、党办的同志进行交流,最后选了改革这个题目。这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总书记有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内容,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深改委主任,主持26次中央深改会研究改革重大问题,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提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深刻理解把握改革,对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至关重要。

二是省委、省政府有部署。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总结了过去五年的5条经验,其中1条就是"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强劲的动力",要求"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未来五年全省要"三个转变"(从总量扩张为主向总量与质量协同提升转变、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从政府主导为主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作用转变),推动"三个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省干部"做改革'闯将',勇于突破惯例、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开拓创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就必须对改革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三是当前林业工作有需要。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林业的"537"项任务(5项牵头,3项共同牵头,7项责任部门)及国家林草局给我们的6项试点任务,都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完成。之前,我多次讲过我省林业工作已经到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实现突破,唯有改革。

总之,希望通过这次党课,大家能够有所收获,产生共鸣,能够更加坚定地在改革创新中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今天讲三个问题。

第一,改革的动力依据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行动上的自觉。我们现在的干部,不是不知道改革,也不是不知道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道理,而是似懂非懂,只知道"皮毛"而没有看到"血肉"。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推进林业改革工作不坚定,"等靠要"思想严重。究竟怎么认识改革?

一是从哲学的视角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本质最核心的规律。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既互相斗争,又共同存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他们之间运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社会制度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是从文明的视角看:人类自脱离蒙昧以来,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改革。狩猎采集时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火,改变了饮食方式。创造了语言、文字,改革了信息传播方式,从而使得智人战胜了其他人种,走上了地球生物链的顶端。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变原有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驯化了动植物,逐步形成定居生活方式,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出现部落、村镇、城市,直至出现分工、阶级分化等,建立起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制度。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大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也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蒸汽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快速演进。科技创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也倒逼人类社会制度不断革新。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三大元意识形态,君主制、民主制,总统制、议会制、共和制、联邦制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不断演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三是从文化的视角看:改革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流传的文化基因。《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意思就是说,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要变革,变革就会通达,通达才能长久立足。只要按照这个规律来做,就会无往而不利。回顾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不乏改革者,战国的商鞅、吴起、赵武灵王,汉朝的董仲舒,北魏孝武帝,唐朝的姚崇、韩愈,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明朝张居正,清朝的康有为。鲁迅先生曾讲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改革精神一直都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基因里面,这也是造就我们这个灿烂文明的重要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中,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从党史的角度看:自1921年成立,我们党就一直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先后出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后,才寻找到新民主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摸索中改革,曾经发生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还是不改革,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等争论一直存在,但我们党顶住了压力,并通过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书记深刻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

以上是从4个视角理解改革的动因。当然,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去分析。但无论怎么看,总归一条,那就是"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改革的林业实践

林业发展史同样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一代代林业人接续传承,上下求索、革故鼎新,才创造了绿色奇迹。去年,我在多个场合和大家分享了贵州林业史,这里和大家回顾下我国林业发展史。

在我国,林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史记》记载:"黄帝之孙颛琐静渊而有谋,养材以任地。"西周末年,开始出现林地交易。公元前913年周共王时的卫鼎铭文是最早的林地买卖契约。战国时期,山林政令、林木贡赋、边境造林、春季山林防火、森林采伐运输等均已有专人负责。秦汉时期,出现了少府、上林苑令等专门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林资源的职官。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魏王花木志》《竹谱》等专门林业文献,林业保护律令条文不断丰富。唐朝五代时期,人工育林开始兴起。宋至元朝林业快速发展,开始大规模营造边防林。明清时期,林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大量林业科技名著开始涌现。我们所知道的《天工开物》等著作都有关于林业生产技术的记载,甚至很多技术现在还在沿用。近代以来,林业在曲折中仍然不断改革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中国第一部《森林法》。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便提出"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国民政府更改为每年的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植树节,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随着国家发展,不断探索改革。建国之初,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需要,林业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主要方式是大面积采伐天然林。这一时期的林业为保证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需要,打破经济封锁,巩固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段历史在电视剧《青山不墨》中被生动的展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国进入木材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时期。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启了以生态工程推动国土绿化的先河。1982年,国务院发起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198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7年,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成立。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开启中国生态保护事业新里程。国家相继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黄河、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00年,中国成为湿地国际第57个国家会员。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三个转变"战略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任务。2010年,国务院成立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2011年国家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把林业工作更是摆在了新的战略位置上。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森林是钱库、粮库、水库,更是碳库""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总书记的指引下,2015年,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启动,森工企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我国4800多个国有林场踏上改革征程。中央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强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2017年,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8年,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2020年林长制在全国上下全面构建。2021年,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的推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不到9%,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2%,再到如今的23.04%,逐步成为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的"双增长",对世界森林增长贡献率高达40%以上。2020年我国林业总产值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的179.6亿元增长了485倍,达到8.7万亿元。

回顾我国林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林业一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跳动,一直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而且,可以特别明确地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想至少有3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在变。由向自然索取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将保护与发展割裂到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两山"理念,从单独的林业建设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建设。二是发展目的在变。从获取木材转变为保护和修复生态。从植树造林不断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到森林经营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单独的森林观,到大食物观、大生态观、大产业观。三是发展方式在变。从计划手段到市场手段,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从财政投资为主到社会投资、金融投资多种投资并举。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下面讲下,改革的方法路径的问题

1934年毛泽东曾说过一段名言:"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当前贵州林业正处于推动转变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国发2号、国家林草局若干措施带来的改革政策的红利期,需要推进改革的事项很多,要求很高。局法规改革处梳理出,需要改革的事项有6类38项之多。其中:

十九大报告实施规划中1项: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分工方案1项: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省委深改委及相关专项小组工作要点3项:一是完善公益林管理体制。二是支持毕节市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是研究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启动省级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建设工作。

省委深改委重大研究课题2项:一是贵州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研究与探索。二是贵州林业碳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研究

改革试点6项:一是人工商品林纯林树种结构优化调整试点。二是贵州省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三是贵州省林权抵押处置试点。四是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试点。五是国有林场深化改革试点。六是贵州省森林碳汇指数保险试点。

"一市一示范,一县一试点"涉林任务指导12项:一是赤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二是黔东南州推进林下经济产业革命试点。三是赤水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四是湄潭县"一亩一证"茶园经营权流转方式改革试点。五是威宁县草海生态旅游机制改革试点。六是玉屏县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七是江口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八是黎平县油茶产业"村推户管"改革试点。九是从江县调整树种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试点。十是雷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十一是贵定县宜耕灌木林耕地提质改造试点。十二是三都县国储林项目推进循环林业经济发展试点。

农村改革选题指引领题审核指导1项:指导领题市县"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探索"。

局内部重点改革任务12项:一是探索古树名木保护"1+1"行动试点。二是开展人工商品林采伐改革,探索独立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森林经营单位开展人工商品林主伐限额五年总控采伐管理模式。三是创新开展林业行政执法方式,探索制定林业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清单。四是深化林长制改革,制定《贵州省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试行)》。五是探索松材线虫病疫区非疫点乡镇人工商品松林改培,形成《松材线虫病疫区非疫点乡镇人工商品松林改培试点总结报告》。六是创新画眉等新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工养殖管理模式,制定全省画眉等新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人工养殖标识管理实施方案。七是以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绩效评价为抓手,深入开展成果转化,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八是探索开展草原保险工作。九是探索建立全省草原监测体系。十是探索野生植物迁地保育机制,建立全省野生植物迁地保育体系。十一是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二是创新全省森林防火监管督导机制。

要完成这些改革任务更要讲究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推进改革事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法论。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个人理解,便于大家在具体工作中把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推进什么""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三句话代表三层含义。一是改革为了人民。这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各部门、单位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比如,鼓励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不能以牺牲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利益为代价。比如,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能侵害群众利益。二是改革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基层智慧和基层原创性经验非常重要,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变"改革等等,都是基层群众摸索出来的。今年我们仅"一市一示范,一县一试点"涉林任务就有12项,对这些任务,我们要做的是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把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然后又引导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另外,我们正在谋划发展的山桐子产业,我省很多地方之前就有人工栽培的经验,这些基层探索的经验,证明了山桐子产业在我省发展是适宜的、是可行的。下一步,就需要我们把这些经验推广开来。三是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要求我们要聚焦全局谋划改革,多推出一些有利于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举措,多推出一些能够让林区群众获得"真金白银"的举措,多推出一些能够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比如,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要重点思考的是怎么将老百姓手里的林业资源变成可增收致富的资产。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不断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没有问题不叫改革。"当前林业发展正处于量变引发质变的关键期,问题多的就像"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而且很多我已经反反复复,多次通报。比如:森林质量低、保护水平低、产业效益低。比如:涉林资金兑现迟缓、自然保护地遗留问题化解、涉林案件多发、林业市场主体弱。比如:在推进符合条件的园地、灌木林恢复为耕地,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中遇到的政策瓶颈、卡点。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推进林业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方案,推动部署,落实举措,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三)"坚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这要求我们在设定改革时间表、路线图时,不能只管本块业务、本部门情况,还要站在全局工作去分析,甚至占到全省高度去分析,主动对接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对涉及多个部门事项的,要把握好时间节点、制度配套。要做到提纲掣领、纲举目张,防止把长期目标短期化、不把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整体性推进,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聚焦改革创新的重点事项、重点难点环节、突破口和切入点,盯死看牢重大改革,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当前,哪些是改革创新的重点,清单中列出的内容,特别是十九大报告实施规划、十九届四中全会分工方案、省委深改委等中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就是重点中的重点,这些是我们要向中央和省委交账的,必须要推动,没得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四)"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一方面,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是一个先行先试、总结推广的过程。凡改必试已经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提出,以试点复制推广为内核的改革方法论是中国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秘钥。林业改革应选择试点先行先试。试点是"金种子",种子选好了、选对了,就能种出"盆景","盆景"多了,就能变成"风景",就能这边风景独好。但是,也不能总是"摸石头不过河",我们通过先行先试创造出来的经验,只要是好的、对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就要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积极稳妥推进。如山桐子种植,已经有了试点经验就可大面积推广。另一方面,当前,我们林业改革创新最高遵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贵州"四新"要求,以及国发2号文件、国家林草局若干措施等涉林改革事项。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都是宏观性的、方向性的,还需要我们目标化、具体化、措施化。就全省而言,省林业局又承担着林草领域顶层设计的职责。我们出台的政策制度,事关着全省林业改革创新的成败,必须充分论证、科学可行、许成不许败,否则,造成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无可挽回的。如何开展顶层设计,我认为至少要包括学习、调研、考察、论证、决策、部署、培训和总结"八个环节":至于学习,作出任何一个决策,都应该把与这个决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进行系统学习、系统研究,找到什么能、什么不能、怎么才能;至于调研,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深入基层、充分调研、掌握有什么、差什么、能干什么,防止顶层与基层脱节;至于考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哪里干得好,就向哪里学,防止简单照抄照搬、机械拿来主义,正如考试抄人家的作业,也要抄学习成绩好的,抄的过程也要有选择性地抄,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生拉硬套,总不能把语文的抄数学的,总不能把名字也抄上去;至于论证,就是通过专家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诸葛亮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问题、形势、机遇、潜力等各方面都谈深谈透;至于决策,经过学习、调研、考察、论证后,才能慎重决策、科学决策,防止脱离实际的拍脑袋决策;至于部署,决策后,就应有相应的政策体系进行部署和推动;至于培训,对作出的顶层设计,应分类、分块、分系统层层开展培训,让基层懂政策、会用政策,培养更多改革的行家里手和骨干力量;至于总结,推进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完善和提升,扬长避短。

(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必须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这点我们必须毫不含糊、不容置疑。我们要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推动发展。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同时,在思路上、机制上、方法上、路径上探索突破。

(六)"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统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我们推进任何改革中都必须始终牢记的。既要敢为天下先,又要蹄疾步稳、积极稳妥。这个问题在前一段时间,提出的公益林差异化补偿上就有明显体现。之前提出了方案,但没有预估有可能造成的社会稳定风险。后面,再去评估,就发现原来的方案就没有考虑到稳定因素在里面。这一点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不能在关系根本性的问题上犯糊涂。

最后,我想讲的是,改革关键在于人,在于我们的干部。干部不想干、不敢干、不愿干,还谈什么改革?从当前的现状看,我们干部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很多改革事项都是被逼着走。队伍中勇于担当的人少,机械照章办事的人多,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还有三分之一人在是非不分、说三道四甚至颠倒黑白,这种现象不正常、要不得、必须要纠正。

首先,正向激励。这方面我们已经作了很多尝试,比如建立正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干部选任交流力度等。今后,局党组仍然会坚持。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就大力提拔使用。哪怕任用条件达不到,只要工作干得好,四级、三级调研员都可以主持处室工作,只要能胜任,组织就把位置给你留起。大家可以毛遂自荐,组织是民主的,只要谁能干、谁干得好我们就请谁来干。

其次,纠错容错。改革不是都要成功、都能成功,允许失误,宽容错误。我多次强调,对在推进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失误和错误的干部,在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失误和错误的干部,为推动发展出现无意过失的干部,给予最大宽容。在这里我再强调,只要是大家一心为公不为私,只要大家不是违法乱纪,局党组一定对改革创新的失误率先担当,不让担当者担责,不让流汗者流泪。说到做到,从我做起,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

最后,作风保证。担当作为,离不开务实作风作保证,要发扬老黄牛、孺子牛的精神,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创造性推动工作落实。另外,干工作,说到底就是硬指标靠作风、软指标靠沟通,同志加兄弟、革命加友谊,既需要我们首先把工作干好,也需要我们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抬头看路、各显神通,上下对接、左右协调,把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在这方面,我们是短板,是弱项,对接工作不能只靠文来文往,多用电话、对接、沟通等方式,把效率提起来,把机关作风和文来文往的不实作风压下去。哪怕是在对接过程中,作作揖进去,厚着脸汇报,弯着腰出来,只要能把事办妥,又何尝不可?只要为了工作,没什么丢人不丢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要做好表率、当好先锋,带头担当作为、冲锋陷阵,在林业改革创新的道路上闯出新路、行稳致远。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贵州林业事业正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希望我们每一名林业人都能大胆的闯,勇敢的试,积极的干,奋力的拼,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