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的二十大宣讲稿-33篇(第12/29页)
二十大宣讲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宣讲的题目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幸福吗?"你们身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没有饥饿,没有战争,每天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感受着岁月的静好,你幸福吗?对,我们是幸福的。但是,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却来之不易!从中国人的觉醒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今日新时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那是因为在我们党英明领袖的领导下,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有无数的当代英雄,敢担责、能吃苦、无私奉献、克难攻坚才换来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写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你们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牢记党的历史,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远大志向,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自觉坚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历史使命责无旁贷。解放路第三小学全体教师将以此宣讲活动为契机,深学细悟把握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诠释好、发扬好、传递好,入脑入心理清当代教育人的时代责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十大宣讲稿:让人民住有所居是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大家好:我是六枝特区房地产业协会会长,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和房地产业内人士,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后,我与大家分享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我们房地产行业一定要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心、克服困难、严格管理,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开发建设更多质优价适的好楼盘,营造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群众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房住不炒"需常抓不懈。住房是民生问题,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所,家庭最大宗消费、最重要的资产;也是发展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古至今都是普通百姓最纯朴的民生追求,直接影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自然也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之一。坚持"房住不炒",让投资需求放弃幻想,有利于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也有利于稳定预期,最终实现稳地价、稳房价。
结合六枝房地产业实际,我们将积极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组织自救,切实按要求完成所建楼盘的清理善后,确保如期竣工交付,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房地产行业协会作用,抱团发展。倡议会员之间整合优势资源,帮扶救助困难项目。采取适度调价、做优租赁、争取扶持、招商引资等协作发展措施,消除存量,减轻房地产业的负担,增强发展后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其他地区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做实房地产企业诚信信誉基础,助力六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房地产业面临一系列深刻的调整和升级,读懂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助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企业和行业高质量新发展格局,创造房地产业美好的明天。
二十大宣讲稿: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经历过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在某个或某些产业领域形成位居世界前列的制造或服务能力,成为支撑高效率社会生产和高水平国民收入的基石。比如,美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金融和法律服务业,德国的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产品、半导体、造船、汽车产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农业、采矿业,都是支撑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反之,一些曾经的强国走向衰落,一些国家掉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陷入长期停滞,重要的教训也是没有实现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和现代化,没有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因此,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在一些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同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突出表现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链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不足,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比如,我国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等方面还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还普遍存在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差、市场范围受限等问题,面临"不好用、不能用、不愿用"的局面。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且较为分散,基础性技术积累不足,历史欠账较多,自主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应对遏制打压的需要。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控制能力不足,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上中下游不配套,产业链脆弱性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足,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