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党课-32篇(第35/61页)
四、勇于作为,敢于担当
有权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敢于担当是组织系统干部的鲜明品格,因为这是职责所在。担当是一种品格、担当是一种奉献、担当就是体现在为敢担当的担当能力,没有能力的人担当不起。敢于担当就是要体现在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担当是无私无畏的情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组织工作者都要有不怕误解、不怕担责、不怕吃亏、不怕丢票的担当和勇气。对那些敢于负责、肯干事,因为坚持原则维护正义而得罪人丢了票的干部,要坚决站出来为他们主持公道,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建立激励敢于担当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识别选用那些在是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困难矛盾面前敢于担当责任的人,解决问题有思路有办法的人,敢于开拓局面卓有成效的人,让那些有锐气、有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敢于担当不是一句空话,组织系统干部要实实在在的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出成效,具体来讲就是:一要用心想事。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十个听话的不如一个用心的"。应该说,当前大多数组织系统干部都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干部不是这样:或者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心不在焉,不知道要干什么事、该干什么事;或者把心思用错了地方,对领导的事热心,对亲友的事操心,对自己的事专心,就是对负责的组织工作不上心。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耽误自身主业,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待。"用心",就是要有热情、有干劲,要动脑筋、善思考。要了解政策、熟悉程序、掌握规律,提高想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基层党建工作是可以大胆创新的,不能局限于现有思维,应该有超前意识,用心去考虑基层组织建设,多想用什么方式把党建工作抓实抓好,多想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多想怎样把基层党建制度执行下去、把"三会一课"落实好,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二要主动干事。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当前,我们队伍中工作不主动的干部,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种是"开茶馆",要么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要么对工作敷衍应付,抓不到实处。这种类型我前面也提到了,有的同志把组织交付的任务不当回事,随意应付了事,不研究工作推进,不深入基层调研,每天"宅"在办公室,作风漂浮。第二种是"老牛拉破车",对工作总是一等、二靠、三看,既无工作节奏,更无效率可言。这类同志当前不在少数,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抓党建着眼面上多,资料看似规范,细节经不住深查,如"四议两公开"存在弄虚作假,党员发展与党员大会记录有出入,有些记录存在抄补现象、党费不是按月缴纳等;第三种是"守小摊",认为自己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了,与其辛辛苦苦干工作,不如四平八稳熬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也存在一小撮人中,前期感觉自己在乡镇待久了,一心想回城,回城到新的岗位上,安于现状思想就开始萌生,总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轻视组织工作,不对组织感恩,只顾自己舒坦。以上三种类型的干部与我们新常态下的组织工作格格不入,像这样的干部今后必将淘汰。我们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于事事请示领导,而要善于从岗位专业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应一事当头,主动打先锋、当楷模,认真把本单位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警示教育、民主评议等好制度、好做法坚持下来、严格起来,做到全覆盖。各乡镇要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培养难,不合格党员任命难处置等问题上,大力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善于解决选人用人问题,敢于在情况复杂工作中打开局面。三要担当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担当处事就是勇于承担责任。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组织系统干部身在关键岗位,必须负得起责,迎着风险也要担。不愿担责任,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组织工作者;不敢担责任,就不配为组织工作;不会担责任,就不能当组工干部。担当精神就是一种基于对行为合理性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意志和行为品质,是使命意识和责任观念的有机统一。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带好班子、管好队伍、抓好自身。在工作中认真抓落实,抓检查督促,多杀几次"回马枪",多来几个"回头看",做到落实不到位不撒手、抓不出成效不罢休。在急难险重面前,要有舍我其谁的思想与理念,有一马当先的勇气和魄力,有履行责任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
同志们,全县组织系统以案促改工作意义非凡、务必高度重视。下一步,县委组织部会将协调督导组,定期督导组织系统干部自我剖析、建立台账、整改落实等工作,我们一定要以坚定的决心、更高的标准、过硬的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到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在优化政治生态上有新进展,在锻造过硬队伍上有新成效,在推进组织工作上有新局面。
党课:唯物史观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充分挖掘和发展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之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指明了正确方向、明确了价值立场、提供了科学方法,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现实文化相融通。
一、唯物史观是揭示当代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提供了正确方向
1.要立足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为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服务并随着生产方式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形成与变化发展也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必须立足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一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当今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与以往任何社会都迥然相异,只有根据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进行转化与发展,才能使其在现代社会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变化和发展,但不管怎样变化和发展,其总是为当前的经济基础和现实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只有立足当前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紧扣我国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