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教师培训材料: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3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教师培训材料: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全力抓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突出高线引领和底线要求,完善师德师风奖惩考核体系;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坚守教学伦理价值,规范教学选择和行为。也就是说,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教学伦理的规范与坚守,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应当面向实践、与时俱进,高度契合推进"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的内涵解读

所谓高校教学伦理,主要是指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作为基本视角,全面分析和审视高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伦理现象,系统揭示高校教学的深刻伦理内涵和广大师生所应遵循的一系列伦理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的内涵解读需要把握好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高校教学行为的特殊性。相对于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他领域的各种活动,教学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一方面,高校教学行为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即教师、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这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的配合与互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这明显地区别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高校教学行为中蕴涵和传授的道德品性和伦理取向,可以说从根本上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精神,这明显地区别于高校其他领域如大学生课外兴趣爱好开发、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等各种活动。

第二,高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高校教师的授课与大学生的学习之间的互动、对接与碰撞从根本上构成高校教学伦理的实现场域。其中,教师的授课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根本力量支持,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基础和逻辑起点。可以说,高校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和大学生在论说世界时的一种语言互动过程.

第三,高校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高校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充分体现教师教学工作的伦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突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善恶多元等全方位的思考和呵护,引导大学生增强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一指向可以将教学活动有效地调整为更具人文关怀的重要活动。

二、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的遮蔽

第一,高校教学目的功利化。高校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长远规划和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然而,仍有部分高校的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注重刚性指标,如就业率的完成。这种就业率的功利化取向驱使部分高校乃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难免过于关注考公、升学等而忽视人,即忽视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于是,高校教学行为也随之缺失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导致教学目的的多维性遭遇严重阉割。无疑,当以"就业率"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教学的知性目的就会消解教学的伦理属性,教师由此逐渐疏离教学的整体目的。总之,当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单一的知性目的,就会不可避免地压抑大学生的个性、忽视大学生的爱好等,有违教学的德性要求。

第二,高校教学方法程序化。现代教育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方法的程序化。这种技术性取向和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容易阻碍教师和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充分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此外,部分高校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规定性的教学程序和要求,提前划分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诸多规定,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注重技术性和程序化的机械活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和改进,灌输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依然较为普遍,由此教学的伦理性就被严重忽视了。

第三,高校教学评价浅表化。高校教学评价是诊断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存在浅表化现象,其中包括大学生评价的目的与手段的倒置,在教学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大学生评教作为教学工作完成的一个标志,这使得学生评教容易沦为一种形式化的工具;同行评价实属利益引导下的理性计算,在实际的评价运行过程中,包括管理者、专家同行、教师等在内的评价者或被评者,基本上都是根据自身的最大利益和偏好进行互动、博弈、斗争;督导评价制度真实性明显缺失,教师在督导到教学现场听课时就会呈现出一种过程体面化和流畅化的教学表演。这些现象的危害较大,不仅遮蔽大学生的参与地位、主观感情、价值诉求和现实需要,也无法促进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推进高校教学的高质量提升。可以说,浅表化的教学评价可算得上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偏失行为。

三、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的纠偏

第一,超越功利化的高校教学目的。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价值观。教学目的的价值取向可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前者主要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后者主要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超越功利化的教学目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双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分析教育所带来的效益,既要重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也要重视对大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挖掘和培养,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完善大学生的本性发展,真正使大学生更有知识、更加聪明、更有心力,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的相融共生。另一方面,强化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高校教学领域可供统筹和调配的资源众多,其中人的因素,即教师与大学生,可以说是主旋律和核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高校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体制机制,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超越功利化的教学目的,高校必须关心教师,关爱大学生,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特有的伦理精神,把学习的幸福感受传递给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帮助其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建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并最终通过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之,超越功利化的教学目的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高校教学活动德育目的、社会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实现。

第二,改革程序化的高校教学方法。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包括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树立正确而先进的教学理念、练好教学基本功、关注教学前沿等。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与大学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大学生的不同特征,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管理上强化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厘清效率与道德的关系,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感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敏锐地察觉和解释潜在的各种伦理问题和伦理价值,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进而把教学真正发展成一种德性教学。对此,高校应该以道德叙事激活教师的伦理图式、以角色扮演增进教师的道德情感体验、以榜样示范发挥优秀教学样例的引导机制、以价值浸润创设良好的学校伦理氛围等,维持较高水平的教学伦理敏感性,使伦理精神变为教学本身的深刻内涵,最终有效促进教学合伦理性的本质要求与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实现。总之,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高校应担任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角色,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并进行积极反馈,而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教学伦理素养的不断提升。如此三种因素叠加,才能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并取得成效,真正有效纠正程序化的教学方法中所凸显出来的学生主动性不足和师生互动缺乏等伦理偏失问题。

第三,构建健全化的高校教学评价。针对浅表化的教学评价所表征出来的伦理偏失样态,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化、健全化、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细而言之,一是在评价主体上,高校应在大学生、教师同行、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自我的基础上,引入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其他成员等在内的多方外部评价;二是在评价方法上,高校应运用以听课面谈、教师反思、大学生学习成效、毕业生的社会表现以及就业单位的评价等多种方法;三是在评价内容上,高校既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变化避免两者的隔阂与倾轧;四是在评价结果上,高校应使用具体的评价反馈报告,取代简单的"优""良""差"等评语。总之,通过对高校教学评价浅表化的透视与辨析,探寻和梳理高校教学评价现象背后所深度隐藏的伦理缺失问题,反思与重构新时代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完善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教学评价活动,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学评价的质量与效果,促进新时代高校教学评价理论体系的完善,指导新时代高校教学评价实践的优化,如此方能实现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纠偏浅表化的教学评价所造成的伦理偏失问题。

现行的高校教学理论体系缺乏完备的善恶衡量标准和明确的教学伦理规范制度,现实教学活动中缺乏可以进行指导与约束的带有普适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理论伦理。由此,高校应继续推进教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构建四种教学伦理的基本范式,即借用伦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建立交叉学科教学伦理学、针对教学"认识论范式"的理论局限和价值偏失而提出教学研究的"伦理学范式"、基于教学本体论的视角而进行教学道德的本体论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的展开逻辑而进行具体情境中教学活动发生的合道德性研究;应加强和推进针对新时代高校教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而进行本土化的经验研究,如解释学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深入复杂、真实的教学情境,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伦理难题,不能止步于哲学思辨层面的教学伦理研究,同时应注重有机联系和双向互动教学伦理的哲学思辨与经验研究,以实践分析为理论思辨提供经验源泉,以逻辑分析为经验研究提供理性保证,深度认识教学道德,有效指导教学伦理实践。总之,高校教学伦理的遮蔽,算得上是教学伦理研究薄弱的一种具体表现,我们需要不断推进教学伦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一整套完备的"善性教学"理论,有效地解决与指导相关的教学实践问题,重启教学伦理属性、重建教学伦理精神,回归育人本质、重现教学本真,使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走实走深。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