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78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分钟

2.灵魂:提高全民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主要内容上,切实加强向道德模范学习、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理想信念教育等。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敬业奉献、舍己为人、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如廖俊波、黄大年、龚全珍等,我们要隆重表彰道德模范,展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要深入开展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注重家教家风建设,要发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强化家庭成员相亲相爱的意识,促进家庭和顺。四是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主体构成上,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道德高尚是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基础,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夯实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要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要以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道德建设实践理路上,加大相关立法工作,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让道德败坏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使人不敢失德失信,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3.方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意识形态建设。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明确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宣传思想部门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客观展示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貌,不遗余力地澄清模糊认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力量。同时,守好互联网大关。"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创新改进网络宣传的同时,坚决与网络负面舆论作坚决斗争,培育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网络文化。二是重视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首先,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道德文化滋养人心,形成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既要旗帜鲜明地抵制那些打着"学术自由"幌子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言论,又要在课堂讲授中直面当下各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给青年学生传导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启迪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剖析和批判。

(三)深刻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过程,需从多方面发力。

1.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作为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由此,新时代,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首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宣传等工作领域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这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正确方向,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选好配强相关单位领导班子,确保领导权掌握在那些德才兼备、忠于党和人民的领导干部手中,不断提高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党性原则,把正确导向摆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精神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党同志要了解和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给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全党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在党内加强理论武装,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新思想,增强政治自觉,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拥护"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3.价值导向: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精神文明的缔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享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根本问题,指出要依靠人民群众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身入""情入""心入"群众,自觉观照人民的命运和情感,创作出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二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哲学社会科学、文艺、新闻舆论等都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要"更好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三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扩展到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一以贯之抓好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精神支撑:忠实继承和坚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作用。一是从对民族之"根脉"的意义上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其深层本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因受既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凝结时代精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过时陈旧甚至落后腐朽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一方面,善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古建筑、古村落、文物古迹要有珍爱和尊崇之心,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粹传承的扶持,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要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是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外文明互学互鉴,在平等交流中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来发展自身,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动力。

5.精神动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在波澜壮阔的百余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构筑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方面,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与党的历史共衍共进,并服务于党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党中央批准的46个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中,首先形成的建党精神贯穿精神谱系始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群众发扬并不断丰富精神谱系,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奋斗历程。这充分说明,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这样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和褪色。另一方面,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一是开展学理性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理研究,用学术话语阐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和逻辑脉络,澄清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二是用好红色资源。借助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纪念馆等,强化对英雄模范的宣传,讲好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同时,也要依托当下流行的直播、AI、APP等扩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宣传教育的受众面,将精神谱系的理念精髓和价值准则内化为广大群众的精神追求。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时代方位上,习近平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述、新观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的逻辑理路深入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辩证全面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物质存在的现实条件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智力支持。二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三是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一定的阶级属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以人民的形式存在,维护阶级利益就是维护人民利益。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特别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内涵、实践路径作了新的理论阐述,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精神文明的重大命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基本路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优异成绩。一是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让公民在自觉守法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文明实践活动,充实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二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著作畅销海内外,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等系列视频广受赞誉,有效扩大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三是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孔子及儒家思想等方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明显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极大提升了全党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思想共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近代以来,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境地。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正是因为整个中国旧社会既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去发动人民群众,也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观去凝聚革命力量,才使得国运沉沦、文明暗淡、人民受辱。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和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指导思想,中国人民不仅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党的带领下"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追赶全世界、引领全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也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信心百倍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目标越近,面临的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就越多。而要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就越需要以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在共同理想信念的激励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最广泛地凝聚共识又释放活力推动创新,在迈进新征程中助力稳定社会秩序、提升国民素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正能量,结成最广泛的奋斗共同体,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柱、智力支持以及共识基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