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求是网评汇编-20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17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0分钟

目录

1.求是网评论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3

2.求是网评论员: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6

3.求是网评论员: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 9

4.求是网评论员: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12

5.求是网评论员: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16

6.求是网评论员:社区工作要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19

7.求是网评论员:香港必将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22

8.求是网评论员:"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指引 25

9.求是网评论员:"一国两制"没有任何理由改变 29

10.求是网评论员: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33

11.求是网评论员:永葆自我革命精神 38

12.求是网评论员: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43

13.求是网评论员: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48

14.求是网评论员: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54

15.求是网评论员: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57

16.求是网评论员: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64

17.求是网评论员:"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69

18.求是网评论员: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73

19.求是网评论员:坚决守住社区这道防线 77

20.求是网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 80

求是网评论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022-07-21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科学阐明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脱离了这些历史文化,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长期以来,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总书记围绕"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三是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求是网评论员: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2022-07-21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2022年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明的高度重视,展示了为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的坚定决心。

农耕文明承载灿烂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人类文明精华,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责任。2002年,为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本土性传统知识丧失等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可以更好地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20年来,从概念到行动,从项目到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启动实施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工作,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事业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中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播和传承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本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旨在构建机制化的交流平台,既讲好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事,又进一步推动遗产地之间开展互助合作,共同提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和水平,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保护和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乡村振兴是涵盖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全面振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历史、民族、文化、生态、经济、科技等多方面价值,对于促进农文旅融合、产业价值链升级、生态涵养、品牌影响力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乡村发展能力建设、农民增收等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契合了当今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保护和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够让这一宝贵财富真正"活起来",为促进全面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求是网评论员: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

2022-07-2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些年来,硕果累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再接再厉,前途光明。"古丝绸之路上,新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兴盛久远。如今,"一带一路"建设让新疆重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昔日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大美新疆"破茧而出"。

从地图上看,新疆虽地处祖国内陆边疆,却位于亚洲地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经济走廊交汇处,中欧班列连通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优势十分明显。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新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引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沿边地区为节点、以边境口岸为前沿,向周边国家辐射的国际道路运输网络。目前,已经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8条,与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1项合作协议,与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协作关系,对外投资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据统计,2021年新疆进出口总额达到1569亿元,2022年1-5月为674.1亿元,同比增长30.9%。新疆正加速由相对封闭的内陆和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成亚欧经贸往来的枢纽和向西开放的"前沿"。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美好新疆离不开继续紧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续写新的传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新疆考察时强调,"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把新疆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持续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疆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前进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描述:"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来,新疆将可能成为繁华的中心。不要说别的,乌鲁木齐现在是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到那时,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新疆前景大有可期。

求是网评论员: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2022-07-20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仲春,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受制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道路必然是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走出来的。

这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社会规律、指引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布鲁日欧洲学院等国际场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外出考察调研时,在贺信、回信中,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国文明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明传承的重大意义。

关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中国文明历史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作用。

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的关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鲜明本色。

关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历史科学经世致用、资治鉴世的功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逻辑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激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求是网评论员: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2-07-19

"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要把它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这项工作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做一个中国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仅有辉煌历史,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文化遗产新疆交河故城考察时,再次深刻阐明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

2022年第14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篇重要讲话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主要内容,充分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科学回答了事关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就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署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具有鲜明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实践性,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系统学习、深刻领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求是网评论员:社区工作要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2022-07-18

"社区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社区考察调研,对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社区建设的宗旨,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对于社区的功能定位,总书记指明重点,"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对社区情况,总书记要求精准把握,"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多种多样,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对社区工作者,总书记寄予厚望,"社区工作者要履行好职责,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总书记对社区的关心、对民生的关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5.7%。面对居民群众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各地积极出台举措,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服务更高效;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让服务更贴心;用好科技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特别是在抗疫斗争中,作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工作承担起人员物资调度、检测场所部署、后勤保障、登记检测、数据收集上报、应急处置等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以"辛苦指数"换来居民的"安全指数",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只有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拓展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才能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才能打通每一个"神经末梢",不断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多元,社区工作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养老托幼需求等,面对这些基层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需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合力,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求是网评论员:香港必将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2022-07-18

"经过25年时间,无论'一国两制'实践还是香港发展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会见刚刚就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时,亲切地对他说,"中央将全力支持你和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我们对你和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充满信心,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温暖有力的鼓舞,更是坚定如山的支持。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下,香港同胞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把香港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而且能够继续在国家发展乃至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

--有良政善治的坚实基础。香港国安法实施两年来,由乱到治的局面不断巩固,爱国爱港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新选举制度下,香港先后成功举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一支爱国爱港、担当作为、精诚团结、为民服务的"爱国者治港"队伍初步形成。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敢于担当、善作善成,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凝神聚力、聚焦发展,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务实有为、不负人民,切实排解民生忧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良政善治可期,香港由治及兴的美好图景正徐徐铺展。

--有香江儿女的团结奋发。"寻梦者启程起跑线,在这狮子山下冲线,愿这香港同心一起创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前》,唱出了香港市民携手同心向未来的共同心声。经历了风风雨雨,广大香港市民痛感香港不能乱也乱不起,更深感香港发展不能再耽搁,要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如今的香港,人心思定、人心思进,"同为香港开新篇"成为广泛共识。"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广大香港同胞拧成一股绳,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的优良传统,新征程上的香港充满希望与活力!

--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血浓于水,命运与共。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无论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一些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央政府总是全力支持香港攻坚克难,祖国人民总是与香港同胞携手并进。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国家好,香港会更好。中国日益繁荣昌盛,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所在,也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在谋划和推进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时充分发挥香港的作用,鼓励支持香港找准定位、发挥所长,积极对接国家规划,实现长远发展。对香港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只要把"发挥自身所长、对接国家所需"这篇大文章做好,香港的发展就拥有不竭动力和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香港同胞从未缺席。现在,全体中华儿女正以豪迈的自信、激昂的壮志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香港更不会缺席。有伟大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有广大爱国爱港同胞的共同奋斗,香港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再创繁荣发展新辉煌,同祖国人民一道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求是网评论员:"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指引

2022-07-17

25载劈波斩浪,25载春华秋实。"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也留下很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一国两制"实践规律--"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四个必须"深刻阐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如何取得更大成功,把我们党对"一国两制"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提升至新的境界,是"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指引,必须深入领会、坚决贯彻、长期坚持。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只有"一国"之责,没有"两制"之分。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

维护和用好中央全面管治权,是"一国两制"方针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这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源头,同时中央充分尊重和坚定维护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本质是中央与地方、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中央全面管治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权,而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理权。中央授予多少权力,特别行政区就享有多少权力。在任何情况下,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都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和中央全面管治权,更不能以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对抗中央全面管治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