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保障粮食安全的理论文章汇编-13篇(第3/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1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分钟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高度重视,2014年5月,在河南视察时叮嘱我们,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9月,在视察河南时强调,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今年5月,在赴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了河南光荣的使命,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粮食生产,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全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2020年达到1365亿斤。今年全省夏粮总产760.64亿斤,单产445.43公斤/亩,均居全国第一;秋粮生产虽受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年粮食产量仍达到1308亿斤。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抓住耕地这个根本,坚持推动藏粮于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不懈地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一是严守耕地红线保粮田。压实地方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全省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把有限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4亿亩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1.02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二是提高耕地质量保产能。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任务,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把更多"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同步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26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三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保命脉。始终把水利作为粮食生产的生命线,实施小浪底南岸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疏通农田水利的"毛细血管",今年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929个、年度投资1072亿元。

二、聚焦种子这个要害,着力推动藏粮于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今年5月视察河南时又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聚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

一是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了神农种业实验室,谋划建设"中原农谷",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良种联合攻关,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郑麦9023、矮抗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二是强化创新应用。建立大联合、大合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机制,建设2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构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建8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

三是提升装备水平。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推动农机装备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全省拥有8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21.4万台、联合收获机械超过30万台,均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三、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每年投入20亿元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一是稳步扩大面积。提前发布强筋、弱筋小麦品种目录和适宜种植区域,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强筋、弱筋小麦,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533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8%。

二是建设生产基地。在全省选择40个县,每县每年支持400万元,建设10万亩以上高标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推行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带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

三是推进订单生产。发挥用粮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在90%以上,每斤价格较普通小麦高0.1元左右。

四、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循环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河南坚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农业。

一是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行业标准制修订,实施对标达标提升行动,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达510个、市县级技术规程1000多个,创建国家级安全县18个、国家级安全市2个,全省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共2711个。

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8个县开展节水增粮增效示范。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引导各地整县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减少化肥使用量,在6个县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在18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6个。

三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24个县开展绿色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着力解决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废水乱流现象,全省备案的4.1万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7.89%。在26个重点县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以秸草代粮、用秸草换肉(奶)"的产业利用转化之路,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在全省开展超薄农用地膜专项治理,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90%以上。

五、持续推进"三链同构",提高产业质量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三链同构",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全链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以粮食产业为主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304家,实现营业收入1.16万亿元,是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河南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

二是着力提升粮食价值链。积极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出三全、思念、白象、想念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25个国字号、821个省级农业品牌。在驻马店市连续举办24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与北京新发地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与拼多多、永辉超市、上海聚鲜网络等多个平台签订了产销协议。

三是积极打造粮食供应链。着力完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全省粮食仓容突破9200万吨。实施"绿色储粮""数字豫粮"工程,建设96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365个智能化粮库。畅通粮食流通渠道,充分发挥中原地区交通优势,打造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越来越多的"豫字号"农产品通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丰富了"世界餐桌"。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等重大部署,其中一项就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将牢记领袖嘱托,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努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为粮食安全筑牢协同保障的基石

经济日报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现实检验。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粮食供应链各环节协同联动,加快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运加销"体系,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加强统筹协调联动,发挥制度政策综合效应

粮食安全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外"六对关系",打好完善粮食安全制度政策的"组合拳",提高各项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将防范"产购储运加销"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作为重要内容,做好与乡村振兴、耕地保护、反食品浪费等涉粮法律制度衔接,实现有法可依,达到良法善治。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巩固扩大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效,着力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依靠制度机制和科技手段实现全程动态实时监控和穿透式监管,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两个大局",编制实施"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形成对未来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的精准研判和科学安排。约束性指标和重点项目一旦纳入"盘子",就要如期交账,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四是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实行党政同责,强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供给、市场不出问题。强化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敦促承储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内控、堵塞漏洞,保证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二、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供需动态平衡

应对粮食安全领域风险挑战,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理应也能够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结合起来,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要统筹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收购格局;认真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充分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着力强化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实行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并根据需要适时适度增储。强化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充分发挥吞吐调节作用。

不断加强市场监测和预判预警。健全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把握国内外粮食形势,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

三、突出全链贯通强化,夯实保障安全产业基础

产业强,粮食安。粮食安全与粮食产业完整性、链条紧密性、结构合理性密切相关,粮食产业链越坚韧,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就越足。

要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培育壮大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产购储运加销"有机衔接,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推进绿色安全储粮,完善粮食标准体系,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

还要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鼓励产区、销区、平衡区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在粮源基地、订单采购、仓储物流、加工转化、销售网络等方面深化合作,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推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体系转型升级,精心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和区域性展洽会,促进粮食供需区域平衡和季节平衡。必须坚持全链条实施节粮减损。着力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功能,统筹抓好粮食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减损,推广适度加工技术,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深入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倡导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社会风尚。

四、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提高运输保障效能

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是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首先是优化粮食物流枢纽布局。编制实施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科学布局一批关键节点和核心枢纽,形成节点支撑、枢纽引领、通道顺畅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

其次是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粮食仓储设施,大力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推动粮仓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收储环节粮食品质保障能力。引导粮食加工、物流、贸易企业建设成品粮仓储设施,不断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

再次是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着力发展集仓储、配送、加工、贸易、质检、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重点提升粮食仓储物流集装单元化、集散分拨、公铁水联运等功能,促进供应链上下游高效衔接、供需精准适配。

最后是创新粮食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集装设备高效匹配和共享共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关键节点之间开行点对点散粮直达班列,提高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

五、抓住关键领域环节,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坚持居安思危,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储备、加工、运输和配送环环相扣、梯次补给、源源不断,守住粮食应急保障底线,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要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结运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粮食保供稳价经验,修订完善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预案体系。完善动态优化机制,定期评估修订,立足实战开展演练,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联动,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要夯实应急保障物质基础。在落实原粮储备规模的同时,大中城市已建立规定应有供应量的成品粮储备,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建立一定规模的成品粮库存。

还要优化应急加工能力布局。从粮源、加工、物流等方面统筹考虑,量需而定,因地制宜,合理布设粮食应急加工企业,优化应急加工能力布局,与市场日供应需求相适应,做到需要时原粮快速加工、成品粮迅速投放。

要保障应急调运畅通高效。加快粮食产业与应急体系融合发展,分级建立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和保障中心、配送中心,基本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确保应急状态下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心系"国之大者"服务粮食安全

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政协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提高政治站位,广泛凝聚维护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维护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共识。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深入理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要求,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履职尽责。充分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努力补齐补强我国粮食产运储加消全链条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加强民主监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要把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和粮食播种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等作为地方政协民主监督的重点,开展粮食安全专项监督,创新推进微建议、微协商、微监督三位一体,线上线下联动发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推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开展专项监督,敦促各地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着力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改善耕地质量、提升排灌能力、改良耕作层、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协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调研,科学分析耕地土壤元素含量情况,在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田地力等方面提出见事早、真管用的意见建议。聚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和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提高绿肥利用率开展议政建言,强化耕地监测保护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协商监督,保障粮食稳产稳收乃至丰产丰收。

汇集各方智慧,助力种业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充分发挥政协联系人才优势,以种业创新成果保障粮食安全。紧紧围绕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专题调研,拓展种业人才培养、发掘和使用渠道,聚集种业技术过硬人才,汇集提升种业技术的各方智慧,加强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把种业科研作为专题协商的重要内容,找准协商的切入点和聚焦点,落细落实协商成果,助推种业科研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政协科技科协界别的人才优势,既在推进种业关键核心科技成果转化上献计出力,又积极普及推广新品种新技能,协助党委政府搭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积极建言资政,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农民是粮食安全的主体,保护与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至关重要。要广泛听取粮农心声,向党委政府贡献时效性、针对性、实操性强的真知灼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种粮收益下降和稳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业态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题协商,提出有远见、高质量、可操作的建议。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委员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文件精神,多层级多渠道多方式解读党委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宣传方式,充分运用政协融媒体平台,扎实开展为民政策科普宣讲进乡村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围绕如何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察实情、听民意、建诤言、献良策,全力助推良策善治在基层落地见效。

弘扬节俭风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提醒语重心长、发人深省。节约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政协委员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和消费方式,增强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政治自觉,树立爱粮惜粮节粮观念,在全社会倡导朴素简约的消费方式。开展专项监督,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风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贵在点滴、重在平时、难在经常。要倡导全体人民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奢靡之风的防范者,让勤俭节约成为全民自觉。

用法治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赵会生厅长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夏粮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近年来,河南省司法行政机关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立法、执法、守法普法等方面,主动作为、守正创新,为河南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坚持立法引领,构建粮食安全制度体系

粮食安全需要法治保障。河南省围绕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加强地方立法,打出制度组合拳。截至2021年年底,共出台有关粮食安全地方性法规11部、省政府规章3部,2022年又将《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持续用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粮食安全。

围绕藏粮于地开展地方立法。出台《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压实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出台《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推动高标准粮田规划与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项目和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出台《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严禁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超标污水、污泥。创新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地块规定了具体保护措施,建立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机制,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预警,保障粮食种植安全。

围绕藏粮于技开展地方立法。为加强种子管理,出台《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明确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选育、推广;出台《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出台《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河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管理规定》等法规,鼓励开展基础性、关键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

围绕粮食安全重要环节开展地方立法。《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完善节水灌溉、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培育粮食产业集群,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修订出台《河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首次把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纳入统一制度框架内进行规范,同时明确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地方政府储备运营主体和承储企业之间的关系,厘清责任,推动形成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粮食储备体系。

二、坚持严格执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效落实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河南省将粮食安全行政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粮食安全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执法工作。

聚焦耕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稳严守耕地红线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乱占耕地建房、强行毁田占地等问题实行"零容忍"。综合运用异地执法、公开通报、挂牌督办等举措,对非法占地问题高发、群众举报量多、舆情频发的地区,异地抽调执法人员开展"护田"行动,时刻对违法占地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力度,主动向社会公开查处结果,树立执法权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聚焦种子安全,确保粮食高产丰收。以打好种业翻身仗为目标,全面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开展种子市场、肥料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排查风险隐患,严厉打击侵权套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防止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确保农资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