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求是文稿-9篇(第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62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8分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党和国家勇敢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进行的伟大斗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作出的最新贡献,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强调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以战略思维谋大势,以历史思维鉴古今,以辩证思维增智慧,以创新思维添动力,以法治思维促改革,以底线思维控风险,以系统思维揽全局;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这一思想深化了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强调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深刻把握"国之大者"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这一思想发展了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就能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哲学回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了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作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强调应对国内国际新挑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强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一思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强调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必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推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没有过时。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迅速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走出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拓展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同时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也为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我们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作为一个整体,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对习近平总书记忠诚拥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信仰,将理论自觉润化为情感自发、使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把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灵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在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要在深入研究阐释上下更大功夫,着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拿出更多标志性研究阐释成果,为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应有贡献。要在贯彻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现代科技馆体系助力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多次强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作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等重大判断和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中国科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普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坚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2012年11月,中国科协提出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即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发展。10年来,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呈现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各级科技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是党领导科普工作的制度性创新设计

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制度性创新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加大优质科普产品供给,有效提升了科普资源覆盖面。

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应时而动的科普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普资源供给也长期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2012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精神,在前期实体科技馆建设及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项目运行的基础上,中国科协统筹谋划,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战略部署,促进科普的公益普惠。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中国科协发挥"一体两翼"组织优势,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和科协人、科技馆人共同努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呈现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协同发展、社会科普资源互通共享的新局面,摸索出一条"省域统筹政策与资源、市域集散调配资源、县域组织落实"的发展路径,同步推动各地科技馆体系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科普事业中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作为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馆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等重点人群,以展览教育、研究、服务为主要功能,以参与、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并为完善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构建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作出贡献。

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是国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益探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不断夯实文化强国坚实基础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科技馆纳入其中,要求应当面向基层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范围从城市居民为主拓展到全国城乡居民、线上线下公众,有效促进了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普惠,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可及性和公众对科技馆科普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是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2009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指出,中国科技馆新馆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出贡献"。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展览及科学教育活动,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科普资源,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力补充,为科技强国建设厚植创新沃土。

二、乘势而上,开创新时代科普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吹响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号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搭建起一套覆盖全国、世界独有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能力日臻完善。10年来,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致力于打造全民的科学中心,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公众的不同层次科普需求。坚持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己任,联动各级科协、学会、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社会组织与机构,构建起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为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56%,顺利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的10%的目标,现代科技馆体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2013年7月至9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在贵州省铜仁市巡展首站万山区展出。敖寨民族中学的学生参观后激动地表示:"来到科技馆,既能听到讲解,又能看到演示,还能自己动手做,对我们太有帮助了!"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类似的案例有很多,这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的科普活动形式受到全国各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2021年,科技馆体系推出我国首个太空科教品牌"天宫课堂",两次天宫课堂活动当天海内外全网总点击量超40亿次,是我国科学教育活动在单日内覆盖面最大和参与公众最多的重大科普实践,也是我国科普事业迈上新高度的生动体现。

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始终以推动科普服务公平普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10年来,全国达到《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实体科技馆从118座增长至408座,增长了2.5倍;西部地区科技馆数量占比由19.49%上升为36.52%,全国科技馆地区性分布不均衡的局面进一步改善。流动科技馆累计配发612套,巡展4944站,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全国29个省区市1888个县市。科普大篷车立足乡镇,累计配发1251辆,行驶里程超过5000万公里,开展活动24.9万次,有效发挥"科普轻骑兵"的独特作用,实现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特别是为填补科普服务从城镇到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空白,启动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注重引导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布局,带动了农村中学科学教育理念革新和教学方式转变。目前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建设1112所,成为广大师生喜爱的科普教育基地。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了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也使科技馆体系成为真正覆盖全民的惠民工程及社会发展助推器。

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日益显现。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找准服务的切入口、结合点、着力点,将资源建设和传播方向重点聚焦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加强对科技前沿、生命健康等领域知识的普及,集中展示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彰显科技实力,突出价值引领。近年来,围绕航天、深海、核电、高铁、5G、人工智能、"双碳"等科技热点,持续推出各类科普资源。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全国327座科技馆联动发起"全国科学实验挑战赛"、仅用一周就策划制作全国首个线上抗疫专题展览、推出"空中课堂"服务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发布的相关科普资源总传播量高达22.5亿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组织开展"共襄战疫·共享未来--中国科协抗疫主题展览全国巡展活动",服务全国24个省区市44站,构筑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科普阵线。

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日渐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推动价值认同、增进互信理解、促进中国的科普场馆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举办亚太科技中心协会年会、"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在国际科技组织积极履职,深度参与全球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不断拓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流动科技馆项目自2018年陆续赴缅甸、柬埔寨、俄罗斯开展国际巡展。比如,上海科技馆联合策划"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巡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良好科学传播效果。在国际博协科技博物馆专委会支持下,开展国际科普作品大赛、国际科技馆能力建设高级工作坊等,为丰富国际科普资源、提高国际交流培训水平作出有益尝试。

三、秉持中国特色,护航科普事业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将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立足我国国情,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事业发展之路。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正确方向。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技馆体系工作全过程,突出政治属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国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定位,聚焦靶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高质量发展。

坚持价值引领,助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现代科技馆体系将继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抓手,将崇高的价值引领融入各类科普实践,助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创新生态。配合国家"双减"政策,探索建立"馆校结合"长效机制,以优质科普资源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项活动,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有效对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投身科技创新实践的意愿,为科技强国建设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坚持服务中心,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将继续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科技馆体系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贴国家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展览、巡展、联合行动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开发制作诸如"双碳"、航天、深海、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展览展品和科学教育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正确引导公众坚定信心、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作出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将始终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科技馆服务能力,持续打造全民的科学中心,构筑公众终身学习课堂。推动科技馆体系资源和服务的复制与推广,让更优质、更便捷的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惠及全体人民。以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实现科普供给侧改革,创新科普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构建网络化、立体化传播体系,为服务于更多、更大范围、更加多元化的公众打下基础。在展览资源开发中,追踪前沿技术,推动科普手段创新与展览资源质量提升;鼓励探索展览新形式,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提升公众线上线下参观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开放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普新生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以全国科技馆联动为主线,以省级科技馆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数字科技馆为依托搭建运行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打通体系的各个节点。创新中小科技馆建设模式,探索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建共享科技馆资源,支持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依托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推动科技场馆和文化场馆加强合作。完善法律法规,为科技馆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依托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标准化建设。打造科技馆体系"中央厨房",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普新生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