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二十大理论解读合集23篇(第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02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8分钟

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意义。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全面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做了战略谋划,并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在经济建设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教育科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政治建设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法治建设上,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文化建设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社会建设上,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国家安全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党的建设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2022年10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追本溯源,现代化的确起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世界仿佛在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三个紧张"使西方现代化难以持续。

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近代西方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薅取羊毛。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的初期形态,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体系。但这个市场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的政治结构,形成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乃至分裂。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危机与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映出这个世界体系形成之初,就开始解构。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从西欧到美国重新整合。但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显示,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日益尖锐,世界体系已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敌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气都在遭到破坏。

三是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只是"心为物役",到处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双重标准,连人类共同价值的底线都不遵守,世界如何和平安宁,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三个紧张"使西方现代化背离了人类,现代性背离了人性。那么,出路何在?

2004年5月,英国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就认为中国通过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的榜样。"'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的确,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逻辑的超越,重写了世界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示了成功的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日益加剧的"三个紧张"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

推动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形成了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并不相同,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长处,又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沿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战略逻辑,一步一步扎实推进。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西方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发展过程,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很好结合起来,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

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世界将铭记这一历史性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

《中国人大》杂志社总编 汪洋

(2022年10月17日)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1978年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提出小康社会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这一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砥砺奋进,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大船千钧,掌舵一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政治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伟大的事业,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二十大准确把握主要矛盾,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

转的历史进程。

伟大思想与非凡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对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大道如砥,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并从六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古人说:"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必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必须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监督和制约。要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的笼子管住权力,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

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必须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大工作,必须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实现形式。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指导和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今天的中国,东风浩荡,气象万千,百舸争流;今天的中国,意气风发,信心满怀,千帆竞发。党的二十大必将开成一次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大会,聚合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复兴伟力。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2年10月19日)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宣示了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们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领导制度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体和政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等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

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余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要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