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好评如潮》评论-19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8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3分钟

目录

人民网评:做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大文章" 2

人民网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人民网评: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做手脚 8

人民网评:加快提升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非常必要 11

人民网评:航天追梦者永远青春 13

人民网评:优化防疫政策是坚持人民至上和科学防疫的统一 15

人民网评:以科学精准之措应对疫情防控新阶段各项挑战 18

人民网评:以国之名公祭,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 21

人民网评: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24

人民网评:信息化,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 27

人民网评:让政府采购持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30

人民网评:让宪法精神植根心灵深处、成为全民信仰 34

人民网评:全力守护好老年人"钱袋子" 37

人民网评:努力把全面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 39

人民网评:开启中阿、中海、中沙关系新时代 42

人民网评: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 45

人民网评:从戴口罩做起,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48

人民网评:沉淀宝贵共识,春天终会到来 50

人民网评:八项规定何以成为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53

人民网评:做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

"大文章"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短板,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快速发展,焚烧发电相关产业不断壮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明显上升。也应看到,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各项基础设施相对陈旧,技术设备能力有限等因素,大量县级地区生活垃圾清运量小,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条件,生活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存在较大隐患。因此,加强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县级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农村地区推行符合农村特点和生活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方式,厨余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努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经济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及特点等因素,以垃圾就近无害化、减量化处理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保障城镇化建设高质量推进。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是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按照"宜烧则烧,宜埋则埋"的原则,提出了6方面19项重点任务,从强化设施规划布局,到加快健全收运和回收利用体系;从分类施策加快提升焚烧处理能力,到积极开展小型焚烧试点;从加强设施建设运行监管,到探索提升设施可持续运营能力......系统谋划、聚焦短板,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推进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县级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覆盖;到2030年,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目标已经确定,今后的重点是把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各地要围绕"时间表""路线图"抓紧进行摸底和评估,对上马项目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切实做好各项规划并且落实好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真正做到让生活垃圾全处理、能利用、变成宝。

做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大文章",要坚持求好不求快,不仅要加快发展以焚烧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更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努力实现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双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人民网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在12月4日第九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活动。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坚定法治信仰,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通过宪法修正案,推进制定监察法等反腐败国家立法;编纂完成民法典,创制性运用宪法制度和宪法规定应对治国理政中遇到的重大风险挑战;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相继出台;涉外领域立法持续加强......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

进入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对我们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为新时代新征程谱写立法工作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明确了前进方向。

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统帅。事实充分证明,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就要求,今后的立法工作要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通过完备的法律保证和推动宪法全面实施、有效实施,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运用宪法精神凝聚立法共识,同时让宪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宪法确认了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也是立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发展的基本经验。新征程上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回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纂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保障。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可能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新征程上,只有锚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松劲、不停步,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发展,我们才能应对好重大挑战、抵御好重大风险、克服好重大阻力、解决好重大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人民网评: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做手脚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45起土地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此次通报反映出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方政府长期政绩观扭曲,对耕地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态度不坚决,疲软乏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的出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但是从此次通报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仍然"顶风"违法违规侵占耕地挖湖造景、绿化造林;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主导推动违法占地,补充耕地、补划永久基本农田责任不落实......规避问责、弄虚作假,监管不力、执法不严,这些行为严重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忧,性质恶劣。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想要端牢饭碗,就得保护好耕地。虽然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大国粮仓根基稳固,但并非高枕无忧。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在这样不确定的大环境下,耕地保护问题更加不能有任何闪失。只有粮食供给方面保持自主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和192万吨菜。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事实充分证明,想要端牢饭碗,必须保护好耕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保护就丝毫放松不得。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守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耕地保护,必须"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对于被通报的地方而言,要加快整改查处,既处理事,又处理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典型案例震慑作用。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采取约谈、问责、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等严肃追责问责。对于其他地方而言,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查找自身不足,加以改进。

耕地红线不可逾越,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做手脚。相信各地方能够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守住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人民网评:加快提升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非常必要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安全、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尤其在防重症、防病死方面效果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自身免疫力减弱,是新冠病毒侵袭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老年人加强免疫接种后,对新冠病毒感染后导致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降低90%以上。近期,国内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严峻复杂态势,有关部门出台《方案》,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非常及时且必要。

《方案》要求,坚持"应接尽接"原则。"应接尽接"是本着科学的精神,以对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构筑群体性的免疫屏障。"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联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则是进一步压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折射出党和政府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不懈坚守。事实上,各地有关部门加大组织和社会动员力度,努力提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60岁以上人群疫苗第一剂接种率已超过90%。对管理者来说,切忌"喘口气,歇歇脚",不断总结经验、查遗补漏、更加完善群众接种疫苗工作,尤其是服务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才是防疫久久为功的应有之义。

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措施必须有的放矢。《方案》明确,养老院、干休所、疗养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健身娱乐活动场所等重点地区,人数较多的集会、大型活动、团体旅游等重点活动的老年人,是进一步落实疫苗接种的重点。精准建立目标人群台账同样关键,通过人口、社保、医保、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开展大数据比对,精准摸清60岁以上目标人群底数,将为加快提升老年人接种率做好统筹保障。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耐心回答老年人询问,提供免预约等周到服务,最大限度为老年人接种疫苗提供便利。加强科普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将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顾虑。既有重点,又有统筹,更有优化服务,皆是确保老年人安心、暖心、舒心接种疫苗。

疫情防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要发挥好疫苗的保护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公众的理解配合。老年朋友要明白,"应接尽接"是给自己多一层保护,也是对全家人的健康负责。

人民网评:航天追梦者永远青春

中国载人航天一如既往的稳当。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启程前往太空。停泊于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后,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

神十五任务是今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任务。神十五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从神十五航天员这一次太空驻留开始,完成基本构型建造的空间站将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在中国空间站即将完成建造之际,神十五航天员飞出了自己的圆梦之旅。神十五乘组是空间站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大的一个乘组,他们有着各自的飞天梦想。费俊龙在完成神六任务的17年后再度飞天,张陆是等待12年后首次出征太空,而对我国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来说,更是"振翅"20多年,与任务曾经一次次擦肩而过,此次终于如愿进入太空。神十五"圆梦"乘组的飞天轨迹,勾勒的是为梦想而坚持的奋斗足迹。邓清明坚守飞天初心,把永不停歇训练当作常态,也固化为姿态,对他来说,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却没有准备好。费俊龙豪迈自信,他说,虽然年龄最大,但我们的飞行本领一直保持在青春状态。

空间站即将建成,这是一个民族飞天梦想的不断抵近。神十五的发射成功,为环环相扣、高密度高难度高风险的12次空间站建造发射,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特别是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先后成功发射3个空间站舱段、4艘载人飞船和4艘货运飞船,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30年,也即将完成"三步走"的梦想蓝图。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者,汇聚起每个人的涓滴梦想,以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和无穷智慧,用30年跨越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送上苍穹,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标注梦想可以抵达的高度。

在探索浩瀚星空的道路上,追梦人永远青春洋溢。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一定会飞得更稳、更远。新时代的航天人,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将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壮丽篇章,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人民网评:优化防疫政策是坚持人民至上和科学防疫的统一

进出门不用扫码了、跨地区流动不再查验了、商场堂食不再停业了......继二十条优化措施之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再次发布新制定的十条优化措施,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等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不少地方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各项配套举措,久违的烟火气在街头巷尾开始弥漫。

面对迅速回归日常的生活节奏,很多人或多或少有些不太适应。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近3年来,我们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每一次优化调整,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都是十分审慎的,都更加强调科学精准,突出效果导向、问题导向。

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这是我们毫不动摇的抗疫策略,也是行之有效的抗疫实践。此次新制定的十条优化措施,一方面更加聚焦优化,适应了当前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的新特点;另一方面更加强调精准,对当前防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反映强烈的第九版、二十条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予以纠正。可以说,优化后的疫情防控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考虑病毒的特性、疫情的态势,还要综合人群的抵抗力、卫生系统的救治能力等等。如果步子迈得太小,依然坚持层层加码、"一刀切"肯定不可取;一旦步子迈得太大,"断崖式放松""躺平式放开"肯定也会出问题。必须认识到,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风险仍然存在。无论政策如何进行优化调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导向始终没有变,坚持科学精准、务实高效的策略始终没有变。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逻辑和思路。

当前,治疗方案、防控方案还在持续优化、不断完善,但这不代表我们的常态化防控"结束了"。事实上,只有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才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条件,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基础。这意味着,胜利还没有到来,还远未到完全放开的地步,"自嗨式放松"为时尚早。这也意味着,最大限度保护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任务依然很重,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要努力。

疫情防控攻坚战还在继续,但无论如何,人民至上和科学精准哪一条都不能缺。这是我们来之不易的经验,也是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人民网评:以科学精准之措应对疫情防控新阶段各项挑战

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疫苗、抗原检测试剂、药品、口罩等医疗物资运输服务保障;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工作提示,要求严格落实涉疫物资价格稳定责任,严禁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北京市实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强调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保障正常医疗秩序......近日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应对疫情防控新阶段各项挑战。

坚持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我国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持续提升,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十条措施,正是通过对疫情形势动态的研判、对现行防控措施的成效评价等综合考虑后作出的,是对疫情防控措施的完善和优化。优化后的防控措施,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

但必须看到,出台新十条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完全放开或者"躺平"。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慢性病和基础病患者众多,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此外,尽管我国总体上疫苗接种率较高,但不同人群差异较大,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不高。只有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稳中有序推进各项防控工作,按照国家防控措施科学精准抓好落实,才能切实保障好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是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更好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以地市为单位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还需要各地加强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对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进行扩容和改造。在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唯有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早从快、果断果决推动各项措施落实,才能赢得主动、减小不利影响。

责任重于泰山,守土必须尽责。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增强了防控本领,也总结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还需要加强包括关注病毒变异,优化完善医疗救治方案,加强药物研发、生产、储备,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沟通等在内的多种措施。尤其要加强重点人群保护,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情况摸底,分级分类提供健康服务;帮助有就医需求的重症感染人群能够及时得到有效诊治,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关键作用。所有这些,都要求各级各方摒弃"躺平"、松懈心态,进一步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

疫情防控需要全社会同心、同向、同行,离不开所有社会成员的参与、理解和配合。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守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我们一定能尽快迎来全面胜利的曙光。

人民网评:以国之名公祭,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上空响彻的凄厉警报、公祭仪式上敲响的和平大钟、幸存者句句剜心的讲述,传递着人们无限的缅怀和深深的追思,警醒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是啊,这段苦难深重的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85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入侵南京,一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展现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城墙上依旧清晰可见的弹孔,如同刻在中华儿女心头永远的伤疤。这些无不时刻提醒后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八十五载苦难辉煌,中华大地"换了人间"。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华民族正在不可逆转的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远离了战火的硝烟、彻底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迎来了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但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以国家名义缅怀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就是要在铭记历史中吸取历史教训、激发奋进力量,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尤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组织"世界和平法会",举办"烛光祭"活动,设置"和平许愿墙",举行"和平颂"音乐诗会,开展"和平之夜"接力诵读......今年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一如既往突出和平主题,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硝烟又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世界和平。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尤须凝聚万众一心的奋斗伟力。回望历史,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也正是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但前进道路上少不了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保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我们就一定能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步一个脚印把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就是创造新的伟大历史;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就是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雄心壮志。国家公祭日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勿忘国耻,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

人民网评: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必须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决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要保持零容忍的警醒、零容忍的力度,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才能遏制增量、清除存量,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

还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起。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有敬畏之心、越要严于律己。要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要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从严查处不设限,反腐败没有"禁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决清除对党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分子,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腐败、以什么样的行动破除腐败,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成败兴衰。前进道路上,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党一定能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在新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人民网评:信息化,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是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规划》的出台,旨在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激发中医药行业新发展活力,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互联网中医院、中医云诊间、智慧中药房......近年来,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信息化支撑中医药为群众带来便捷医疗服务。截至2020年,81.96%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94.08%的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95.36%的建立了住院医生工作站,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达46.53%。在信息化的引领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治未病、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临床研究分析等系统得到应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步入数字化新征途。

这是中医传承的梦想,这是中医创新的远征。信息化成为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当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数据壁垒"和"兼容梗阻"的困境,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弱项,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仍较突出,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古老的中医药如何乘上信息化的快车,在现代化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规划》提出"融合发展,协同共享"。"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的传统印象,反映了中医药学立足整体、把握宏观,有点像绘画中的"大写意"。而信息化手段就是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的转换"接口",帮助导出清晰的数字"工笔画"。比如习医者常把脉诊作为难以攻克的大山,时常发出感叹:"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如果人体脉象能以数字化呈现、记录、分析,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脉象,"指下难明"将不再是道难解的方程式。为此,推进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探索构建中医药与数字化融合的多元场景,统筹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的治理、共享及创新应用,将让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离不开一批熟知中医药、掌握数字技能的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工匠"。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信息化的先导作用,把信息化贯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域,发展和推广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服务,增进人民福祉,古老的中医药将在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历久弥新。

人民网评:让政府采购持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近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作为《关于深入开展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的细化举措,《通知》提出依托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下简称"832平台")深入推进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并从供应商申请条件、供应商审核推荐流程、供应商管理与服务、加强组织实施等四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是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于深入开展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继续实施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并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依托"832平台",实现预算单位食堂食材采购与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供给有效对接,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进一步融入全国大市场等任务目标。

实施政府采购,对生产行为和市场运行能起到需求牵引作用。我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其中包括"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扶上马送一程"非常必要。有关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日"832平台"上线以来,累计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助推832个脱贫县的近300万农户巩固了脱贫成果。

确保政府采购这一政策落实好,甚至超出预期成效,必须精准施策。《通知》明确要求,申请入驻"832平台"的供应商应当是注册在832个脱贫县域内生产农副产品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和明确的联农带农机制;所售农副产品应出产自脱贫县,符合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本地区脱贫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平台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脱贫县特色产业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相关产品优先展示等。从供应商入驻条件,到产品优先推荐规则;从供应商审核推荐流程、机制,到供应商动态管理、产品价格质量监测的职责分工;从平台运营数据的定期反馈,到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积极性......施策精准,部署精细体现于细微末节。

政府采购作牵引,助力打通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中各难点、堵点,最终将服务于培育脱贫地区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这既离不开机制创新,也力求突出产业提升。《关于深入开展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政府采购工作与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品质相结合""根据预算单位采购需求优化创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模式"等要求。进一步细化并落地,《通知》此次提出比如"'832平台'制定完善交易规则,编制用户操作手册,免费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展示、网上交易、物流跟踪等服务""围绕供应商需求,拓展运营培训、包装设计、仓储物流、品牌推广等市场化增值服务,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升级发展""'832平台'定期向省级以上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和供销合作社等部门报告供应商入驻、产品销售、平台运营情况,为相关部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工作支撑"等细化举措,每一项都围绕、服务于持续激发脱贫地区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实施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以此为抓手着力打通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环节的堵点、难点,以有效需求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正在加快实现。

人民网评:让宪法精神植根心灵深处、成为全民信仰

在"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向公众普及一系列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维护宪法权威"。"八五"普法规划提出:"突出宣传宪法"。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

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让宪法法律走入生活、深入人心,有助于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有助于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有助于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全社会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筑牢宪法根基,释放宪法伟力,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必须深入阐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发展宪法的历史过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宪法的深厚底蕴、实践根基、优势功效,深刻把握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宪法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在不少人眼中,宪法离生活很远,宪法离个人很远。但其实,宪法不仅时刻在守护我们的生活,而且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宪法的力量和温度就越发强烈。从接受教育到平等就业,从医疗保障到继承财产,人民权益要靠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宪法的伟力,正在于人民的真诚信仰。

让宪法和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必须抓好重点群体。要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和宪法宣誓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引导国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持续举办好"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网上学法用法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习惯。

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也需要进一步丰富法治宣传教育的理念、载体、机制、渠道、方法。比如,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推动大众传媒承担公益普法责任,等等。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宪法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承载着14亿多人民国强民富的共同期盼。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宪法自信,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尊崇宪法,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把宪法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一定能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人民网评:全力守护好老年人"钱袋子"

近日,民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常态化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作出了制度安排。加大常态化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力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享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在养老服务领域实施非法集资,严重侵害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秩序。早在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明确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今年4月,12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事关社会和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如何更加精准、有效地防范打击借养老之名非法集资的诈骗行为,《意见》坚持防范为主、打早打小、综合治理、稳妥处置的原则,明确提出了9项要求,从定期开展存量摸底排查,到规范养老机构内部管理;从完善养老机构备案信用承诺制度,到做好线索通报和分类处置;从做好处突维稳工作,到加强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多措并举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巩固深化专项行动成果,补齐补强制度短板,形成防范处置养老机构非法集资的长效机制,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守住养老钱,就是在守护"夕阳红"幸福。此次《意见》进一步压紧压实了各部门对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监测预警和配合处置的职责任务,对摸排发现的问题隐患综合评估、逐一研判,纳入"红橙黄绿"风险管控等级,并做好线索通报和分类处置,细化了工作举措,强化了监管要求,提高了防控能力,是履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知道,防范化解养老机构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各部门必须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加强协同配合,实现全链条打击治理,做到"零容忍""严打击",有力度、有速度、有效果。同时,老年人平时要多了解当前各种诈骗手段,提高警惕,提高对骗局的识别能力,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网评:努力把全面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

12月4日至10日是我国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今年"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有助于更好树立宪法权威,彰显法治中国建设成效。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思想的灯塔,指引全面依法治国新航程。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我们党对全面实施宪法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彰显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实施宪法制度、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们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更加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助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氛围;推进合宪性审查,有力维护宪法权威;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加强宪法实施的工作力量和组织保障;建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创新、更加完善的宪法实施机制,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国家治理奠定坚实根基。

进一步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规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为我国创造出"两大奇迹"提供了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当代中国宪法制度已经并将更好展现国家根本法的力量、更好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新征程上,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每一份安宁,都是千家万户的点点灯光。""每一份保障,都体现出国家的发展富强。"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之际,相关宣传视频让大家更强烈地感受到宪法的力量。以更强的信心、更大的决心、更深的力度推动宪法实施,使宪法发挥更加显著的制度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宪法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创造新的胜利和荣光。

人民网评:开启中阿、中海、中沙关系新时代

这是一次传承之旅,更是一次开创之旅。

12月8日,在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生动描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几千年来的深厚友谊,深刻阐释开启中阿、中海、中沙关系新时代的中国主张,为中阿进一步加强合作指明方向,引起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各界人士强烈共鸣。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友谊历久弥坚。从中国的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一路西行,到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万里东来,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中国和阿拉伯两大文明遥相辉映,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近年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认同,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推动中阿友好交往的新纽带,中国保持海合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石化产品出口国地位,中沙务实合作迅猛发展、人文交流不断扩大......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下,中阿深厚的传统友谊和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巩固,中海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迅速发展。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下传承千年友好,推动中阿、中海、中沙进一步合作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加快国家发展的历史任务,不断扩大粮食、能源、投融资、医疗等领域务实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阿拉伯世界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海湾合作委员会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组织之一,沙特是全球重要能源输出国和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国和阿拉伯朋友加强友好合作,能够给变乱交织的地区注入更多稳定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增添更多正能量。

"团结合作,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携手共进,建立中海战略伙伴关系""再接再厉,推动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创新高",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提出的主张,擘画了提升中阿、中海、中沙友好合作的宏伟蓝图。面向未来,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继续高举不干涉内政旗帜,坚定支持对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将继续坚定支持海合会国家维护主权、独立、安全、稳定,继续支持海方加快一体化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将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中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务实行动,充分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现了共同创造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真诚愿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2016年访问沙特阿拉伯确立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到时隔6年再次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海合会国家之间的首届峰会,反映出双方关系提升到了新高度、新水平。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幻,中阿始终是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我们坚信,习近平主席这次历史性访问必将推动中阿、中海及中沙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引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人民网评: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

近来,随着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的陆续出台,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稳中有序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其中,农村地区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地区,农村群众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群体。

全面落实优化防控措施,首要是抓紧做好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对农村地区来说,应该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提升县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健康监测作用,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为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研究制定了《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为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工作提供了参照和遵循。

我国农村有5亿人口,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占了相当比例;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庞大的人数、特有的结构、有限的资源,多重因素互相叠加,致使农村的防疫战线相对薄弱。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65岁以上、75岁以上、85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后重症的风险分别是年轻人的5倍、7倍、9倍,死亡的风险分别是90倍、220倍和570倍。这意味着,在农村地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不少群体是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高危人群。越是这种形势,越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首在提升防治能力,做到化风险于未萌。一方面,要发挥县域医共体牵头的县级医院(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做好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建立覆盖农村地区的工作组,通过下沉巡诊、派驻专业人员、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方式,形成新冠肺炎医疗服务城乡联动。切实把相关医疗资源配置到位、服务力量逐级下沉,让农村群众生病有医看,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能够尽早发现、及时诊疗,才能有效避免轻症变成重症。

防在前,治在后,有充足的医疗力量和诊疗能力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需要重点分类、分级施策。对村卫生室来说,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为重症高风险人员提供抗原检测指导、居家健康监测、药物对症治疗的能力。对乡镇卫生院来说,要加强发热诊室(门诊)设置,并根据就诊量增配相应的医护人员,完善消毒、检查检验、应急抢救等相应设备和药品配置。对县级医院来说,要做好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做好重症医学专业相关医护人员准备,加强缓冲病房建设,做好传染科建设。建立完善这些举措仍有一个过程,必须细化实化具体化相关方案措施。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作用,构建新冠肺炎分级诊疗体系,是让不同症状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题中应有之义。

医疗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优化医疗服务也要久久为功。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必须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投入、凝聚各方力量。更好统筹新冠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力量,把保障重症和高危人群的救治放在重要位置,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和高效,必定能全力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人民网评:从戴口罩做起,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近日,浙江绍兴、湖北黄石、贵州遵义等地陆续发起"全民戴口罩"倡议。这再次提示人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健康文明生活习惯,保持科学的态度,掌握个人防护和对待疾病的基本知识,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守护人和责任人,才能让专业疫情防控知识转化为健康能力。

口罩虽薄,能抗疾病;口罩虽小,能显文明。避免病毒侵袭,必须从戴好口罩等小事做起。数据显示,在与阳性感染者接触时,双方不戴口罩的感染几率达到90%;双方均戴口罩几率降至1.5%。可见,再完善的防控措施,再高超的医疗手段,也不如自己做好防护。从戴口罩、勤洗手,到常通风、"一米线"社交距离、咳嗽礼仪,这些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反复提倡的良好卫生习惯,仍然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

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风险仍然存在,抗疫斗争仍在持续。时下,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近日发布的新十条优化措施提出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允许居家隔离等,这意味着对个人防护也提出更高要求。提升个人健康素养,不仅有助于每个人保护好自己以及身边老人、孩童等脆弱群体,也能更好凝聚个体的力量,避免疫情高峰,确保社会秩序安全稳定。

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必须要讲科学。从预防层面看,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防范意识,牢记防疫"三件套"、做好防护"五还要",减少暴露风险;也要通过规律作息、营养均衡、合理锻炼等方式提高免疫力。对于符合接种条件但尚未接种的人群,应当尽快接种疫苗,以最大程度降低重症风险。从治疗层面看,如果已经感染,要做好自我隔离和自我照护,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用药,如有自己无法处理的病症风险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总之,如何使用中西药、如何做抗原检测、如何避免家庭内传播、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了解相关知识,明确相关答案,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分内之事。

守好自己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离不开全社会的合力托举。近段时间,部分地区口罩及药物供应紧张,这对相关部门做好应急保供协调、稳定物价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事实上,当下,医疗领域正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和统筹,强化床位准备,扩增救治资源;生产生活领域正马力全开生产保供。每个人的参与、理解、配合,全社会的同心、同向、同行,都将为疫情防控筑牢根基。

从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到制作短视频,普及新冠病毒抗原自测操作方法,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健康知识普及,引导人们理性认识新冠病毒。每个人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就是对自己、家人、同事的最好保护,更是对疫情防控全局的最有力支持。

人民网评:沉淀宝贵共识,春天终会到来

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继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后,新十条又接连发布。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吹响了持续提高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号角。

一系列契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调整后,我们同病毒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依旧要坚定信心,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团结协作。要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统一领导下,没有什么坎过不去,没有什么坡爬不上去。

过去三年,我们众志成城,共同顶住了一轮轮疫情冲击,一次次病毒变异,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原因正在于,党中央的坚强统一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总体上,取得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成果,积累了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宝贵经验。

如今,面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调整,我们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时,继续凝聚起大家内心宝贵的共识。对未来多些耐心和信心,熬过冬天,一定可以迎来春天。

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但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沿着方向坚定往前走,就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对此,我们应当有底气、有理性、有预案、有准备。持续提升科学精准防控水平的同时,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

还要沉淀各级部门严格执行、科学精准落实新措施的共识。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面对人口和经济社会的流动活力,我们依旧要继续履行好各地的"四方责任",科学精准落实好新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还要沉淀来自个人层面新的共识。新冠病毒暴发三年以来,在个人防护手段上,我们早已形成了诸如"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一米线、不扎堆"等共识。而在新的斗争阶段中,我们还要继续沉淀和形成诸如加强疫苗接种、加大科普宣传、"不恐慌、不歧视、不漠视"、"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等共识。

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世纪大疫的波浪之上,我们每个人都同坐在一艘船上。不论你我他,主动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一定可以形成合力,赢得胜利。

熬过这个冬天,春天终会到来。

人民网评:八项规定何以成为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如果数字有力量,那一定是因为在时代印记中留下了特殊的涵义--

比如4,因为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便有了"四风"与"反四风"的较量;

比如8,鉴于党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便有了"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共识;

比如10,从2012年12月4日至今,中央八项规定已出台十年,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一个个数字,见证了党中央为作风建设立下的规矩,向全党全社会坚定表明:"必须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管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之后,加强党的建设是重要课题。从何处着手?抓八项规定就是直面现实问题,加强作风建设。而且,"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表明的就是坚决的态度、体现的就是革新精神。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党的建设满盘皆活。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到治理"一桌餐""车轮上的铺张";从解决吃拿卡要、庸懒散拖现象,到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紧盯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到持续解决形式主义、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十年铁面执纪,十年驰而不息,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实践充分表明,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定能以激浊扬清的风气之变带动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为新时代新发展注入新能量正能量。

十年淬火,百炼成钢。中央八项规定这一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金色名片",之所以在生动实践中彰显出重大成效,得益于党中央坚持不懈地推动落实,以上率下、动真碰硬,精准发力、风腐同查,标本兼治、系统施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采取了战略性举措、推进了变革性实践、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发,优良的作风建设、日益紧密的党群关系,不仅实现了得民心、惠民生,而且以持续向好的作风凝聚起全社会的奋斗力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需要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改进作风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扭住不放、寸步不让。2022年1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这已是连续第110个月公布该数据。这是中央八项规定往深里抓、往实里做的力证,也起到了鲜明的"风向标"作用。面向未来,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拧紧责任链条,坚决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才能让严的基调、严的标准、严的氛围不断强化,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呼唤新风气新作为新担当。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踔厉奋发正当时,我们必定能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凝聚同心共进的磅礴伟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