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文章讲话汇编(16篇)(第3/3页)
向着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扎实迈进
王国生陈润儿
2019年07月25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河南这片镌刻着红色印记的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视察指导,寄予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激发了亿万中原儿女追梦逐梦的奋斗激情,"中原更加出彩"成为引领新时代河南发展的最强音。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0元,粮食平均亩产92斤,发电量不到500万千瓦时。一代代河南人满怀"敢教日月换新天""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壮志,谋振兴、促崛起、求跨越,脚下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三次产业结构从1949年的67.6:18.2:14.1优化为8.9:45.9:45.2,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五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财政总收入增加到5876亿元,实现了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展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强省的美好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是河南改革发展历程中绽放出彩风貌的重要时期。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具体行动,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让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好"四张牌"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气场。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打好"四张牌",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抓紧抓牢。持续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以装备制造等12个产业为重点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攻坚,新能源客车、盾构机、智能手机等成为河南制造新名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持续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不断壮大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22家,神舟飞船、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上有了更多河南元素。持续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郑州机场二期建成投运、三期工程启动建设,率先实现米字形高铁网实质性落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能源基地地位不断巩固。持续打好新型城镇化牌,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群,郑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城镇化率提高到201X年的51.7%。
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稳固"三农"基本盘。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把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衔接起来,把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统一起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X年达到1329.8亿斤。多彩农业的品牌越擦越亮,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和食用菌、蔬菜、中药材产值均居全国前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全省返乡创业累计130万人,带动就业814万人。涌现出水墨郝堂、老家莫沟等一大批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坚定不移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来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等要求,"无中生有"打造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功能性口岸数量居内陆省份首位,去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513亿元,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卢森堡货航加密至每周18班,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机场50强;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14去10回,体现运营质量的综合指标名列前茅。枢纽带动物流、物流吸引产业、产业塑造都市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如今的河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朋友圈"遍布五洲四海,通道枢纽、口岸平台联通世界,正由对外开放的跟随者变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探索者。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树立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特定利益群体稳控化解专项治理,在全国率先逐县逐项开展政府隐性债务摸底审计调查,各领域风险得到及时化解,社会大局安定有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产业扶贫等"四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等"六大行动"、交通扶贫等"四项工程"。2014年以来,3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315个贫困村退出,582.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抓"治"更重"建",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四水同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201X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74元、13831元,群众的笑脸一天比一天灿烂。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越来越浓。坚决扛稳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信仰之力营造学的氛围,采取平时抓紧自学、以会代训领学、进党校高校讲课、沉到基层宣讲、在交流中互学等方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以敬畏之心营造严的氛围,让严的味道随时能"闻到",让铁的纪律随时能"听到",党员干部在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自觉性普遍增强;以担当之责营造干的氛围,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激发干的动力、树好干的导向、倡树干的作风,激励干部担责担难担险,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升。
河南70年走过的路,是中国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王国生
2019年03月12日
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实现农民群众美好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指路领航,讲清了工作重点和实现的方法途径,讲清了河南的地位和责任。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用心体会总书记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的深切牵挂、对农民的真情厚爱,对总书记的嘱托从整体上去理解、从重点上来把握、从贯通中求深化、从落地上做文章,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每一个美好梦想。
总书记指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我们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把扛稳这个责任,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机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始终警钟长鸣,强化问题导向,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结构调优、链条拉长、质量提级,在更好推动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嬗变中,彰显河南的新担当新作为。
对标总书记要求,看一看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明思路、强措施、补短板,集中力量一项一项突破。狠抓作风转变,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勇于担责担难担险,以扎实的实践成果和工作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
王国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泽东曾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1952年10月,他第一次离京视察就来到黄河岸边,在我省兰考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流域9个省区,特别是去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员令,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黄河河南段是黄河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召开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会、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全省河长述职会等作出安排部署,同步铺开18个沿黄生态廊道项目,5个示范段工程已基本建成,探索"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这次理论研讨会,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为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借鉴兄弟省区黄河保护治理的先进经验提供了难得契机,必将为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有力工作支持。
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在保障黄河安澜上持续发力,筑牢人民幸福的安全防线。洪水风险始终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以河南为例,从先秦到民国,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三分之二在河南,大的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黄河实现70多年的安澜。但要看到,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没有改变,地上"悬河"的巨大风险依然存在。希望大家发挥党校系统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河道治理、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交流、提出真知灼见。
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在加强生态保护上久久为功,擦亮人民幸福的亮丽底色。黄河流域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家来自黄河流域的不同省区,对不同河段的流域治理有着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希望大家结合上下游、干支流实际,深入推动省部交流、区域合作,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生动局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坚定不移,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黄河流域人口超过全国的30%,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0%,粮食和肉类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但总体上看,黄河流域发展质量仍有待提高。希望大家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推动沿黄省区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共同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在弘扬黄河文化上用心用情,构筑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奔流向前,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铸就了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
悠悠华夏五千载,涛涛黄河万里长。黄河母亲,在中原大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进入新时代,亿万中原儿女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奏响了争先进位谋出彩的时代强音,中原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希望大家借此机会,在河南多走走、多看看,了解河南、关心河南、支持河南,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把河南发展得更好。
铆足干劲打赢脱贫攻坚战
王国生
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最重要的还是靠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提供有力保证。
河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推动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作风的主战场,铆足干劲、精准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现651万人脱贫,年均减贫110万人,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484个贫困村出列。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最重要的还是靠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提供有力保证。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葆有敬畏之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河南未脱贫人口有35万,还有14万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21万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也艰巨繁重。我们要把政治统领贯穿始终,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拧紧螺丝、上足发条,以奋战到底体现对党忠诚,以不落一人践行初心使命。
越是困难叠加,越要砥砺奋斗精神。能否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检验着扶贫工作的成色,更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们要发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和干事业的拼劲,把一个个硬骨头啃下来。要聚焦"三山一滩"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众,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扶贫,纾难解困抓好产业扶贫,多措并举促进产销衔接,争分夺秒推进扶贫项目。我们深入开展田园增收、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十大行动",将5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项目。
越是大考来临,越要弘扬求实作风。要立足实干,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省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好头,不仅要带头研究部署,还要带头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要当好指挥员,还要当好施工队长;不仅要善于督,还要善于战。在疫情防控中,群众之所以信任我们,就在于我们和群众心贴在一起,每天都干在一起,最艰难时苦在一起,这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最有效方法。
努力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
王国生
今天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4周年纪念日。我们缅怀他、敬仰他,最重要的是持续学习弘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一直保持的"三股劲",正是这种精神的高度凝练。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听取兰考县和河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充分肯定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使焦裕禄精神焕发了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同志"三股劲"的概括,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要用心领会、扎实践行,以此砥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亲劲、韧劲、拼劲,贯通着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优良作风、坚定信念
对群众的亲劲,彰显的是人民立场。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正是因为焦裕禄同志立场站得稳,才能和群众心连心,他的名字才能深深刻在人民心底。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5天,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不顾病魔缠身,与群众一起战风沙、斗洪涝、治穷根;大雪封门夜,他访贫问苦,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多少老百姓热泪盈眶。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们党来自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人民呼唤焦裕禄,就是在呼唤我们党同群众的鱼水深情。共产党员要终身获得为人民服务的资格书、通行证,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试金石,把群众的笑脸作为价值标尺,把与群众同甘苦作为自觉追求。
抓工作的韧劲,展现的是优良作风。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看到了焦裕禄同志的好作风,才把他看成党的好干部。面对"三害"肆虐,焦裕禄同志发出了"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誓言。他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蹲点调研,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闯出了治理"三害"的新天地。焦裕禄同志抓工作的那股韧劲,不仅感动和教育了群众,也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既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在全党树立了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典范。实践证明,只有干部身子沉下去,作风才能实起来。我们要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练就过硬作风,力戒浮躁、摒弃功利,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干事业的拼劲,诠释的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总开关",信念坚定必然对党忠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拼命工作。当上级决定派焦裕禄同志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兰考工作时,他不仅没有半句怨言,而且心存感激。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只要党需要,我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尽力完成",并下决心拼上老命大干一场,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天天都在拼,终身都在拼,用一个个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责,才能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抛却自我、登高远眺、升华境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胜利。长征路上"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背后的支撑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和平时期,许许多多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非凡壮举,只为心中的主义和信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今天,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拼尽全力。
培养感情、锻造定力、担当使命,是保持"三股劲"的正确途径
对群众的亲劲从哪里来?关键是要培养出和群众的真感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看到老人家中没有御寒的棉被,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个故事生动彰显了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下乡插队时,就打下了亲民爱民的感情基础,多少年来,不论在哪里,我们都能看到他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亲切身影。对人民群众的亲劲,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可以装出来的。只有长期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中断,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你的亲近。一旦感情淡漠了,老百姓就会疏远你。培养同群众的感情,是终身必修课。要和群众面对面。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段时间不到基层去,心里就空落落的,制定的文件指导性就差。如果经常下乡入户,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不仅会学到群众语言,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还会找到标杆、找到动力、找到源头活水。要和群众心贴心。真正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发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解难,把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的感情传递下去,把群众对党的感情激发出来。要和群众实打实。群众最喜欢实诚人。和群众打交道,要掏心窝子,态度诚、说话真、办事实,真正让群众感到可信赖,就能产生凝聚力。
抓工作的韧劲从哪里来?关键是要锻造出共产党人的坚强定力。一个人入了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经受住"爬雪山""过草地"的考验,必须有坚强的定力来支撑。现在我们进行新长征也是这样。比如在抓脱贫攻坚上,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工作都要访贫问苦,每逢重要场合都要讲脱贫攻坚,每遇难事难题都要亲自督办,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坚强定力。想一想,如果我们都能保持抓常抓细抓长的韧劲,还有什么硬骨头啃不下,还有什么工作干不好呢?有一个故事始终让我难忘。我到海拔3860米的青海油田调研时,在石油工人中遇到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同志,我问她为什么到这里工作,她说她的姥姥姥爷、父亲母亲在油田干了一辈子,作为"油三代"的她,继续从事石油事业感到很幸福。心有定力,才能笃行致远。定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历练和升华。要稳得住心神,面对各种诱惑和名利得失时,始终保持平和心态,经常扫扫心灵上的灰尘,始终守住底线。要站得牢脚跟,认准了的事情,心无旁骛、一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要扑得下身子,真抓实干,踏实工作,从小事细节做起,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
干事业的拼劲从哪里来?关键是要增强忠诚使命的自觉担当。我们党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经历怎样的风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上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了让老百姓喝上水,带领全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气概苦干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和执着,不是自发产生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强化使命担当,要培植精神家园,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强化党的意识,时刻想着自己是党的人、党派出的代表,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去哪儿就去哪儿,始终为党勤奋工作;要砥砺意志品质,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在奋斗中锻造自己。
进一步激发"三股劲",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事,使命十分光荣,任务也十分繁重,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能不能做好这种准备,能不能跨过前进中的一个个坎,离不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支撑。焦裕禄精神同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一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让中原更加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河南的时代考卷。把这份考卷答好,离不开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这是河南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兰考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持续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兰考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能做得到。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关键是要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同推进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事业结合起来。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亲劲有了,就会始终把民生、民想、民怨放在心上,主动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群体。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经常看到变化、感受到幸福。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向前推进。韧劲多一点,心浮气躁就会少一点,工作才会抓细抓实,就不会有"现场成秀场"的假调研,"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面子工程,"兵马未动、经验已出"的急躁心理。要围绕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等重大要求,凝神聚力抓落实,既立足当前,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着眼长远,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河南。要敢于担责担难担险。回顾近年来我省的发展,"三区一群"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获批实施,空中、陆上、网上"丝绸之路"加快建设,形成了不少亮点,创造了新的优势,这都是广大干部群众担当作为打拼出来的。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去奋斗、去拼搏。要敢于担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问一问分内事做好了没有,想一想责任尽到了没有。要敢于担难,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建功立业。比如在精准脱贫上,如期兑现承诺,需要我们攻城拔寨,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要敢于担险,面对重大考验挺身而出,关键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不找借口、只找办法,哪里最危险最艰苦就争着去哪里,真正做到入党时宣誓的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坚守初心砥砺使命
王国生
这次集中学习研讨时间紧凑、内容充实、精力集中,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越学理论,越体会到理论强党的重要,越感受到自身理论武装不够
要加深理解,必须静下心来读原著。这次学习中,我把《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作为重点。《选编》中收集的37篇文章,过去我基本读过,但这次读起来感觉还是不一样。我思考至少有两条原因,一是理论既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又是接受实践检验的。当我们伴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丰富实践走过来时,当我们一步步探索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时,当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时,我们的思想就会成熟很多,理解当然也会深刻很多。二是理论是贯通的,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当读到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时,当读到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把握时,当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理论的精辟阐述时,对"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感悟也会真切得多。例如,《选编》中出现最多的论断之一是"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到底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这次学习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一,它是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无处不在,如果不敏感,不研究规律,不主动适应,就会被甩在时代后面。正如在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告诫全党做好"赶考"的准备一样,这也是提醒我们要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充分准备。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工作中,凡是比较主动的时候,都是想在前、有预见;凡是处于被动的时候,都是慢半拍、见事迟。看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中美经贸斗争,我省也不例外。不能只看到我们外贸依存度不高,要看到风险传导的潜在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举措。
要学懂弄通,必须在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学理论不是为了包装自己,而是为了武装自己。武装起来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选编》的内涵十分丰富,蕴含其中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极为鲜明。例如,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政治站位那么高?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得那么准?对各级领导的责任压得那么实?最根本的支撑点是宗旨意识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使然。如果不牢固树立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只把扶贫工作当成一般工作来抓,就不会理解"头等大事"的真正含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学习《选编》,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也学到了方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到如何识别干部时说,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既向我们传授了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又向我们提供了提高洞察力的途径。作为省一级党委书记,践行好这些方法途径十分重要。今后我要把"四观四看"作为一个基本方法,自己多运用,和组织部门多研究,努力取得识人用人的主动权,把更多的好干部选上来。
要增强动力,必须知道自己的不足。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就讲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今天面对理论强党的任务,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理论,仍是关键问题;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仍是学习的基本要求;防止零碎空洞地学,仍是克服形式主义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本领不够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我体会最大的短板还是看家本领不够。我要充分利用这次主题教育的契机,多补补理论课,多结合实际思考些问题,多向班子的同志学习,力求自己跟上理论强党的步伐。
归纳这几天的学习收获,可以概括为几句话:增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学出了信仰;提高了对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动力;加强了对河南发展重要问题的思考,想到了实处。
越讲初心,越掂量出"坚守"两个字的分量,越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无穷
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首要的就是守初心。守初心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学习《选编》,让我肃然起敬的是那些坚守初心的榜样,他们打动了我的心,使我流下了泪,给我充了电。这里我想提出三问和大家共勉。
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告诉了我们什么?
毛泽东同志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又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周恩来同志说,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
邓小平同志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陈云同志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赵一曼同志说,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这些话让我们刻骨铭心,备受教育,讲清了党的理想,讲透了党的本质,讲实了党的使命。今天我们党已有8900多万党员,如果每个党员都能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那将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再大的风险和挑战也不能战胜我们!
我们从先进典型身上学到了什么?
《选编》中,专门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两篇讲话,一篇是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一篇是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到十分亲切。关于学习焦裕禄学什么的问题,我们都能作出回答,但怎样学好焦裕禄精神,仍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个人体会,保持"三性"很重要。一是普通性。这是联系群众的一张通行证,有了它,群众才能让你进他的门。每当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坐在老百姓炕头上的镜头,在老百姓小院里拉家常的身影,就会感到特别踏实,特别有底气。二是一致性。就是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为人民服好务才是对党忠诚,只有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才是对党有感情。三是斗争性。在伟大斗争面前,不讲斗争性就是没有骨气。斗争既包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也包括矢志奋斗、坚持到底。
在学习典型方面,要特别注意那些与时代俱进,同实践共生的典型;从群众中走出来,得到群众认可的典型;不仅让大家收获感动,更能见诸行动的典型。特别是我们每个单位、每个地方都有一批身边的典型,看似不显眼,但做事认真、群众佩服,可敬、可亲、可信、可学,其感召力和带动力也不小。
学习后从自身找到了什么?
不忘初心,就是要时时唤起初心。我入党已经44年了,这40多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考验走过来的。总体上看,自己在考验面前没有打败仗,包括在党内一度出现严重腐败的情况下,我也坚信,我们党一定能依靠自身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我也告诫自己,只要是共产党员,就应始终在群众面前做出样子来。但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对照先进典型,我存在的差距也很明显。我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新起点,在解决思想入党上再下功夫,在践行入党誓言上再用气力,努力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合格党员和称职干部。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以党的初心和使命引领脱贫攻坚
王国生
201X年10月17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第5个全国扶贫日、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强烈地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热切召唤。当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召与党的十九大精神贯通起来学习理解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与新时代的坐标系对照起来谋划工作时,把中国方案与全球减贫事业对比起来思考问题时,对扶贫工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都有了一个更新的把握。
回看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党长期执政的深远考量,唤起了我们持续以初心和使命赢得未来的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矢志不渝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广大农民纷纷参加革命,坚定跟党走;抗日战争时期,党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广大农民全力支援抗战;解放战争中,党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让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与我们党同心协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时期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于,彻底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给农民指明翻身求解放争幸福的道路,让广大农民有饭吃、有衣穿,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从而让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执政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土地改革,几亿农民获得土地;通过走集体化道路,广大农民家里有田种、孩子有学上,一般年景能温饱,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时期党的执政纲领,是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党的长期执政打牢根基。
40年前,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释放出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小岗村18户农民摁下手印拉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幕,到1982年我国启动"三西"专项扶贫计划;从1986年开始实行农村反贫困计划,到1994年启动"八七"扶贫攻坚,再到新世纪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的脚步铿锵有力、愈加坚实,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这一时期党的执政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我们党获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向贫困发起总攻的进军号,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发自肺腑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念兹在兹、夙夜牵挂的扶贫情结,基于一以贯之、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基于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的深刻体验,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倾注大量心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扶贫工作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带动、"大水漫灌"式扶贫向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式扶贫的巨大转变,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这五年全国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是1994年至201X年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贫困发生率从201X年末的10.2%下降到201X年末的3.1%。从河南来看,577.7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X年末的9.28%下降到201X年末的2.57%,5个国定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55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现在到农村调研,群众说起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变化,如数家珍。很多贫困户都发自内心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像挂在家里,不少脱贫户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搬新家感恩共产党,住新楼常念习主席""天高山高难超党恩高,爹亲娘亲怎比组织亲",这饱含着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正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群众才发自内心地信任党、依赖党。
谁赢得了人民,谁就能赢得历史。纵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贫困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们党正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夺取了政权;我们国家正是有广大农民的默默奉献和巨大付出,才奠定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坚实基础;我们正是依靠农业这个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才生生不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抹去祖祖辈辈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唯有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让党的旗帜在人民心中永远高高飘扬。
远眺前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了全面小康和伟大复兴的梦想担当,点燃了我们不懈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激情
脱贫攻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头连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集中总攻。当前我们已经非常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下转第三版)
越来越触手可及,"临门一脚"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是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我与驻村第一书记交流时,很多人都发自内心地说,赶上这一时代大主题,投身这场大战役,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这样一个蕴含使命和荣光的时代任务,唯有尽锐出战、扎实行动、不懈奋斗。小康社会的目标越近,越要点燃不辱使命的奋斗激情;攻坚克难的任务越重,越要以拼命的精神发起冲锋。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打好打赢。今后3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期,是脱贫攻坚的完成期,必须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既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以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果为乡村振兴开局奠基;又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协调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脱贫攻坚燃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激情,必须决战决胜。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脱贫攻坚让几千万群众摆脱绝对贫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从我省来看,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产业支撑不断强化,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加速迸发;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弱鸟先飞",摆脱精神贫困,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拔掉"穷根";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砺,进一步增强了宗旨意识、锤炼了扎实作风、提升了工作本领,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进来,各尽所能,积极作为,构筑了扶危济困的强大合力。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已成为新时代淬炼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大战场,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成为点燃新时代奋斗激情的大舞台。这一伟大实践,让我们前行的信心和决心无比坚定,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一定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一定能抵达光辉彼岸。
比较别人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坚定了我们以初心和使命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全球的70%以上,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贫困问题很了不起。7亿多人脱贫,这比美俄日德四国人口总和还多,仅十八大以来减贫的人数就相当于法国的总人口。脱贫攻坚堪称当前中国最庞大、最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是集全国之智、举全国之力来打的总体战。党中央一声令下,各地各部门百万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奔赴基层一线,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帮扶干部277.8万人,这是多大的人力投入。201X年至201X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这是多大的资金投入。构建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等"八个体系",这又是多大的政策投入。全面消灭贫困,是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环顾世界,很难找到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如此负责任的执政党,而这都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源于对我们党强大动员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的自信。
在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大国解决贫困问题很了不起。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生产总值排名仍在70位左右,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上,以相对有限的资源解决贫困问题,就面临着"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等诸多难题。我们党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又量力而行,防止陷入"福利陷阱",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时俱进调整扶贫战略和政策,避免了一些国家为迎合民众脱离实际导致减贫不可持续,或是因漠视贫困群体利益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困境,让中国扶贫事业始终展现出蓬勃生机。
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解决贫困问题很了不起。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不同发展水平下的贫困问题都能找到,这就决定了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发展规律,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为拔除各类"穷根"开出了"药方"。我们坚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实施好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挪穷窝"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把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点绿成金;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突出志智双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筑牢最后防线,体现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每个地方、不同层次都能从精准方略中找到脱贫攻坚的金钥匙,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执行能力和工作本领。当今世界,中国的"精准扶贫模式"无疑是最有说服力、最具吸引力、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这么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在为世界谋大同,有这样的眼界、这样的胸襟,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一定会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必将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留下鲜明印记,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留下鲜明印记。当前,距离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任务只有两年多时间,向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卷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脱贫攻坚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集中总攻阶段,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巨大。全省还有221万农村贫困人口、3723个贫困村、47个贫困县,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省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咬定总攻目标,在落实精准方略上再聚焦,在抓好根本之策上再突破,在攻克坚中之坚上再发力,在强化扶贫扶志上再引领,在落实统筹推进上再深入,在突出党建引领上再深化,以军令如山的敬畏之心,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忠诚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