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质量网评文章-196篇(第62/10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37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80分钟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信息便民惠民加速普及,数字治理格局日益完善,数字中国建设拥有坚实基础。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与此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生活中,机器人充电桩、无人清洁船、炒菜机器人等数字化场景正在走进千家万户,政务服务"一键办理"等数字化模式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刷脸通关、刷脸支付、智慧旅游、AI会诊等数字化应用为日常赋能添彩;生产上,一大批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创新驱动转型步伐,数字化动能为高质量发展加力蓄势......事实证明,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必须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部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既要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也要乘势而上,以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激发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活力,提供更多普惠便捷、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让人们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数字改变生活,数字创造未来。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让我们一起见证数字中国的新繁荣、新进步、新精彩。

水利设施建设提速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以来,水利投资持续发力,国家水网加快构建。水利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5项,在建水利项目达到3.18万个,投资规模达1.7万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4%。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水利工程发挥积极效能,有力保障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水利事业,从战略高度着力解决水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利发展迈上新台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十年来,全国水利建设投资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尽管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但水利设施建设等工作依然在稳步推进。国务院出台的《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更将"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作为稳投资的一项重要措施。一系列既立足长远、又着眼当下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水网建设的综合效益正在不断显现。随着一批大型跨流域跨区域重点引调水工程的建设,水网优化配置水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格局有效缓解了影响区域社会发展的水瓶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惠及1.4亿多人。"水垢少了,水质好了,熬粥做饭都香了",群众衷心点赞的背后,是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实在提升。

我国防洪工程体系也日益完善。比如,今年5月开工的吴淞江整治江苏段,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将增加太湖洪水的外排通道,提高太湖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对改善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有重要作用。流域区域防洪能力不断增强,减少水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真正实现兴利除弊。

水利工程还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重要保障。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中央要求,今年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项目投资规模达388亿元。科学规划,系统落实,大中型灌区旱能灌、涝能排,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源泉保障"。

水利事关亿万民生福祉。大力构建国家水网,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治理与利用能力,将更好造福中国人民,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个关键词读懂"十四五"文化发展

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进一步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完善......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规划》面向"十四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立足国内国际,还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化都是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力量源泉。《规划》用15个章节,谋划"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不仅正当其时,而且具有指导意义。从总体框架到总体要求,从重点部署到贯彻落实,读懂这一《规划》就要读懂其中的关键词。

以规划性形成共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怎么看、怎么办,需要全方位谋篇布局。《规划》的出台,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面向全局谋划相关工作,形成推动发展的共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这些确定下来的工作原则,是未来一段时间推动文化建设的遵循。规划力凝聚共识力,共识力激发生产力,坚守原则要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就能更加坚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