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理论文稿-33篇(第13/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1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4分钟

(二)需求层面:构建全民数字能力培育体系

紧扣"能力需求",围绕全民数字学习、数字工作、数字创新三项能力持续强化培育,构建全民数字能力培育体系,切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一是围绕数字学习能力培育,强化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基础课程、实训基地、培训体系建设,加大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力度,建设数字技能认证体系和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为全民数字学习能力成长奠定学科基础、完善平台服务、构建学习体系。二是围绕数字工作能力培育,面向产业工人、农民、新兴职业群体、妇女、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根据行业特性与职业要求,分类制定完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各类职业人群的数字化生产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三是围绕数字创新能力培育,依托创新型企业及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加快数据资源挖掘与开放利用,探索建立大数据驱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科研创新模式,推动形成以全民数字创新能力培育为导向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积极开展数字创新大赛、成果推广、技术科普等活动,引领带动全民参与数字创新、共建共享数字创新素养技能。

电力结构转型中的治理协同机制与路径

2022-07-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尤其是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如何找到一套符合国情又行之有效的绿色治理机制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中国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电力结构转型亟需治理体系重塑

经典能源转型理论认为,电力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完成之前需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在"初始"阶段,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还不成熟,转型往往聚焦于技术研发与示范型项目。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成熟,经济性不断提高,开始被大规模采用,转型逐渐进入"起飞"阶段。这一阶段往往表现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在电源结构中份额不断扩大。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发展壮大,电力结构转型也渐渐向"突破"阶段过渡。

近年来中国电力结构转型不断深化,从"起飞"逐渐进入"突破"阶段。根据中国电力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为2.9万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比重达到34.6%。而煤电占比则从2010年的超过70%,下降至2021年的60%左右。与此同时,快速变化的电源结构与现有电力系统之间不兼容的问题却变得愈发突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在推动脱碳的同时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电价稳定的关键。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市场机制、政策体制等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转。构建以新能源占比不断扩大的新型电力系统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对"源网荷储"各个环节重塑,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体制、市场机制,发展规划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各环节相互配合协调,才能事半功倍。

以煤电转型为例,在储能技术实现大规模部署、具备足够调节能力以前,迫切需要煤电转变职责,由主力型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调节型和支撑型电源转型,为风光保驾护航。而调节支撑服务是为应对系统的不时之需准备的,往往是备而不用。这意味着煤电利用小时数的大幅降低和机组运行成本的提高。在相当一部分煤电业务深陷亏损泥潭的大背景下,煤电向调节支撑型电源转型实际落地,需要考虑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强化容量服务市场,并适时引入包括容量电价在内的成本消纳机制。

此外,推动煤电向调节型和支撑型电源转型仅仅是煤电长期转型,逐渐淡出电源组合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需对煤电转型制定一个长期规划,平衡好"短期保供"与"长期碳中和"之间的关系。这一规划需要考虑发展储能和需求侧响应等灵活性资源,并推动区域电网之间更好的互联互通,以逐步替代煤电提供系统灵活性,最终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清洁、高效、安全电力系统的构建。

煤电转型的例子说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系统重塑的过程,涉及技术,市场和政策等不同领域。由于治理对象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多个治理主体。其中既包括各地方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上级主管机构,也包括发电和电网企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而不同主体又往往追寻不同价值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发展、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这些价值目标之间相互未必协调,甚至可能会相互矛盾。一旦把握不好,不仅电力结构转型的脚步会放缓,甚至会威胁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

构建治理协调机制是促进电力结构转型的关键

推动电力结构从"以煤为主"向"清洁化、多元化"转型,是实现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跨越生产端到消费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涉及电力系统方方面面的过程。这不可能通过各省市,或各电力企业独立完成,必须依托产业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协同作战。而实现协同作战,需要的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指标牵引,更重要的是贯穿电力产业的协调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在电力转型过程中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战,相互掣肘。这一协调机制的建立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