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稿-33篇(第2/42页)
牵好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从承载运行机制看,网络意识形态说到底是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来运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在谁手里,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由谁来掌控。比较而言,在尖端技术储备、芯片制造工艺、操作系统研发等网络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方面,差距不容忽视。一句话,网络技术命脉不能掌握在他人手中,网络技术层面的竞争事实上是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获得平等对话权,有赖于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的突破,破除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构建技术领先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要推动形成技术创新的制度化,实现重大突破,补齐核心技术"短板"。事实已经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更不是用主权换来的。实践中,我们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推动产学研强强联合和协同作战,吹起冲锋号和集合号,破解"卡脖子""掐命脉"的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为网络强国战略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强技术保障。同时,还要避免坐井观天,要统筹和优化国际国内资源,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形成技术创新制度化的强大凝聚力。
恪守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条底线。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续,"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推进网络法治制度化,既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制度性基础,也是构成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先决性条件。脱离了法治有效管控的网络空间就会乱象丛生,从而导致去中心化、非理性化、极端个人化等现象日益触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要立足于网络空间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秉承创新的现代法治理念,建立健全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制机制功能与结构的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立""破"并举,先后颁布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网络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性文件,还出台了"微信十条""账号十条""APP新政""直播新规",确保网络实名制落到实处。这样一套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将保障我国的互联网未来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只有扎实推进网络法治制度化,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保障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清气正、健康发展,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能否耕好守好网络意识斗争这块田、能否顶住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这个主战场,直接关系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制度化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使网络意识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需要我们夯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制度化建设,捍卫党领导一切的这条红线,破解网络技术创新的资本操控,牵好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协调统筹国内国外有利因素,推动技术创新,坚持依法治网,提高大众网络法治思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网络文化,形成制度化管控常态机制,藉此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能力,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勇做示范引领排头兵
2022-11-28
从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打响开山炮,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内建立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产业园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园区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探索特色高效的发展模式,不仅逐步建立起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而且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持续推进了园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建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产业园区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加快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优良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并且,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指引下,园区日益重视把自身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把园区建设成人文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文化品位高雅的现代化创新社区。
一是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十年来,园区在明确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注重核心企业的引入与培育,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投资、创新、知识转移、品牌影响力促成了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激励主导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将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迁入园区。园区内的企业不仅形成了纵向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而且加强了咨询、金融、人才、管理等各种配套服务关系。进一步地,在产业补链强链稳链的过程中,以企业为纽带,形成了园区之间的互动合作局面,逐步完善了蜂巢式的网络发展形态,建立起园区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形成合理空间结构。从地理空间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开发的重点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倾斜,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园区获得了较快的增速,在总量上已经与东部地区平分秋色,形成了东中西部全面布局、均衡发展的局面。并且,在集约、高效等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加大了对各类开发区清理整改的力度,使得园区在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新增面积表现出递减趋势。同时,园区开始重视内部社会空间和治理体系的构建,逐渐从单一的经济空间向融合了社会空间的产业社区转型,开始大量配置为职工提供生活服务的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重视园区环境品质的提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制度动力。
上一篇:高质量网评文章-196篇
下一篇:红旗文稿-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