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人民日报文稿-23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8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3分钟

目录

1.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

2. 春节消费展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评论员观察) 6

3. 奋斗创造奇迹(思想纵横) 9

4. 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语) 12

5. 凝聚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金台随笔) 15

6. 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在党领导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有的放矢) 18

7. 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22

8. 事虽难,做则必成(人民论坛) 25

9.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8

10. 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评论员观察) 33

11.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36

12. 以一流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治理者说) 40

13.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42

14. 智能制造,让传统产业焕新机(现场评论·开局之年共奋进②) 45

15. 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相处之道(钟声) 48

16.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新论) 51

17. 加快工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微观) 54

18. 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 57

19.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知新觉) 61

2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纵横) 63

21. 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民生观) 66

22. 营造良好金融消费环境(财经观) 68

23. 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谈) 70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潘玉腾

2023年02月0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格局。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系于教育。新时代十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旨,加强教育顶层设计,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筑牢各级各类教育基础,促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挥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用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动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抓紧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让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春节消费展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评论员观察)

2023年02月01日

年货大集热闹非凡,人们赶集市、办年货;美食街、民俗街游人如织,热腾腾的烟火气回来了;直播间里人气旺,各式各样的商品吸引消费者下单......春节假期,消费市场加速回暖,既营造出浓浓的年味,也激扬着澎湃的发展动能。

节日消费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一扇窗口。数据是消费市场的直观反映:2023年春节档国内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透过一个个数据,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春节消费的红火态势。从规模上看,线下与线上"比翼齐飞",实物与服务供销两旺;从结构上看,健康类、智能类产品热销,文旅消费渐旺。春节消费火热,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展现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

消费多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段时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冲击,消费市场明显承压,一些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但应该看到,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消费"压舱石"作用仍会显现。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接触式服务业相关消费场景不断开启,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积极因素增多。春节作为阖家欢聚的传统节日,也是各种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一个时间段。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加上春节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显著增长,带动节日经济不断升温。这也是消费保持恢复态势的有力印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