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耿彦波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二)(第59/6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23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8分钟

其三是做消费人生的人,还是做创造人生的人?消费人生就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枉来人世走一遭。人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是被人养,生下来都得让

父母养;第二个是养别人,就是建功立业,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第三个是被人养,靠子女照顾。就是这么"三段论",中间有这么一段,是有条件创造人生价值的。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个个体都是人类生物链中的一分子,谁也没有单独消费人生的权利。创造价值,泽被后代,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本质规定。

其四是做一个胸怀远大的人,还是做一个器小易盈的人?人的胸怀非常重要。有大胸怀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有大事业。器小易盈,想的就是鼻尖底下的那些事,成就不了大事业。"大丈夫干事靠的是胸襟"。"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人的胸襟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眼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有理想,又要脚踏实地。

四是干什么事。人生有大事、小事,有全局的事,有局部的事,各种事情很多。不管大事、小事,做事都要有个标准,创造一流,还是甘居下流。创造一流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怎么能创造一流?就是要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学先进就是找行业里最先进的,跟上人家学;傍大款就是找做得更好的人,跟人家去合作。这是个基本经验,通俗易懂,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怎么造就伟大,要跟伟大的人一起干事才能创造伟大。当年跟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打天下的人,与伟人一起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坚定志向。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时说,一个中等之才怎么能创造千古伟业呢?古今之完人,圣贤的高度,又建立这么大的事功。历史上圣贤和事功是分离的。圣贤之道,孔夫子立言、立德,传播思想、文化、道德文章。曾国藩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把事功和立德、立言结合起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做到。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有澄清天下之志。一介书生,抱负天下,改名曾涤生,要洗涤人生,重新开始。当时清朝是个什么社会呢?他给皇帝上奏表时讲,说官场有两个问题,京官退缩,一个琐屑;外官敷衍、颟顸,颟顸即糊涂,是那么一种官场风气。所以他立志自拔于流俗,一生就是要超凡脱俗,一生不爱钱,他真正做到这一条了。做了那么大的官,经手了那么多的钱,却不爱钱。人生立志做大事,做大官有大官的事,小官有小官的事。做官有限制,事业无止境。做官职数是有限制的,有大官、有小官,但做事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延伸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同样的岗位可以作出不同规模的事业。大事小事都要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完成。要立志做大事,不

要立志做大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安之于数",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修养品格。品格最可贵、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能力,能力是随时随地、大事小事责任意识的表现。责任心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深入灵魂里面的,是性格的组成部分。做一个负责的人,就是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耐冷就是受到冷落的时候能经得起,板凳要坐十年冷;耐苦就是吃苦,这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要素,也是一个人品德组成的重要部分;耐劳要吃苦在前,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做官之道是什么呢?"先之、劳之,无倦。"身先士卒,辛苦在前,没有倦怠;耐闲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提升能力。能力就是职业主义精神。职业主义的精髓是什么?职业主义就是专业主义,就是

干什么事都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干一行就要成为某一行的专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做一个有心之人。"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不间断一点一点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十天进步十点点,百天进步百点点,百点点、千点点就离成功不远点。""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成于毫末,"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把握机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生成功要有时有位,时就是时机,位就是地位。有时无位、无时有位都不行。历史上有个范蠡与文种的故事,当越王勾践想复国、打败吴王时,就是有时机,这时勾践需要人才。范蠡与文种是两个重要的谋士,范蠡随勾践出谋划策,文种主内治国,两人有时有位,都干得很好。当勾践打败吴王,这时范蠡看勾践这个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就赶紧辞职,与西施泛舟江湖做生意,后来做了陶朱公,就是我们现在拜的财神。这是个智者,非常了不起。走的时候跟文种说,咱们走吧,这里不宜久留。但文种还留恋职位,没有走。时间不长,文种感到不对劲,就赶紧辞职,但这时勾践的赐死书也到了,理由是"先生有七计对付吴王,用了三条计就打败了吴王,还剩下四条计,这四条计请你去地下为我的祖先服务去吧"。文种自刎而死,这就是一个悲剧。有时有位,就是人生的好机遇。现在是干事的时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是一个创造业绩、人才辈出的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的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续。人才兴国,人才当家,这是希望所在。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定要把握好机遇,不辜负时代的期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

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

(2013年)

城市是人类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更为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构成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构成鲜明的对比。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走向的探讨,有利于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在多元价值取向之下层层遮蔽的科学历史观,从过去获得对未来的启迪和教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乎文化认同心理的构建。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的背景下,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成为执政党必须应对的重大的问题。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充分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并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历史文化名城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因此,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在物化的层面立体地展示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增强构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修复民族集体记忆,强化文化共同体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的苏醒,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意义深远,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经有119座城市(截至2012年3月15日)获得此项认定,从数量上看是蔚为大观,但是经过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之后,能够实至名归仍旧保存丰富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不在多数,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已经荡然无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