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份官媒重要评论-61篇(第22/41页)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嘹亮号角声中阔步前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也已拉开序幕,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怎么办?作为领导干部,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学习,更要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拿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来。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在拉家常、心碰心的交流中感知群众冷暖、倾听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带着问题在解剖麻雀式的调研中深查细究、推动落实,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多到基层、多接地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根基就会坚如磐石。
--青海省委书记陈刚不久前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时说
(本报记者何勇王梅整理)
《人民日报》(2023年03月15日10版)
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梦·不负嘱托更奋发(30))
2014年,"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同志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主要成果和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了信,鼓励我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从当义工算起,我已经做了26年志愿服务。2006年通过一次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我认识了郭明义。在他的动员下,一群有爱心、愿奉献的人走到了一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意的种子。榜样的示范、团队的带动,会促使善意从愿望转化为行动。鞍钢有着浓厚的学雷锋氛围。2011年,在郭明义的指导下,我所在的企业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鞍钢绿色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分队"和"孙宝江爱心工作室",以品牌化、项目化、常态化方式,开展捐书助学、扶贫帮困、敬老助残、交通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为更多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奉献爱心创造了便利条件。分队从企业走向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壮大至2万余人,累计捐款捐物400多万元。
2018年冬天,一名79岁的老人突然晕倒在鞍山市铁西区街头。众人不知所措时,我上前为老人按压心脏、嘴对嘴吸痰,为后续抢救赢得了时间。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有更多志愿者主动加入急救知识的学习队伍中。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以微小善行引导更多人积极向善,向上向善的力量就能充盈街头巷尾。
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其实,大多数志愿服务,做的都是简单、平凡的小事。坚持做、重复做,便能积小善为大善。我们的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10余年,由此衍生出火车站引导旅客、中高考秩序维护等多个公益项目。特别是针对校园附近早晚高峰期间交通拥堵的问题,我们联合鞍山市文明办、教育局、交管局和学校共同开展了"爱心护学"活动,很多学生和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目前鞍山市区内共有32所中小学校成立了护学队,学生们安全出行更有保障。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近年来,通过家校共建,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做公益,我们的爱心团队日益壮大,如今年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3000次。几代人共同学雷锋、树新风,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会努力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践行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理念,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发热发光。
(作者为鞍钢绿色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水渣作业区检车工,本报记者胡婧怡整理)
《人民日报》(2023年03月15日10版)
以科技创新提升健康福祉(新论)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去年11月,《"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创新描绘蓝图。
现代医疗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人类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所带来的科技变革,推动现代医疗不断发展。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到高端手术器械,医疗进步凝结着科技创新成果,人类医学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正是科技进步史的缩影。今天,科技创新与医疗卫生加快融合,以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快速增长,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模式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随着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心血管介入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领域,我国自主研发器械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依然由进口企业占主导地位,立足于临床需求的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依然较少,创新医疗产品的渗透进程依然缓慢。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人才、技术、生态等方面着手加强卫生和健康科技创新。
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培养医务人员成为医疗创新的生力军。医务人员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线,是临床问题的主要发现者,因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全流程参与。提高医务人员的科研素质,激活人才创新活力,才能真正打造满足临床需求、"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产品。
聚焦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数字经济时代,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以外科学发展为例,治疗的精准化和微创化已成为趋势,利用人工智能和医工企结合模式研发出的机器人辅助治疗系统,使疾病治疗水平大幅提高,一些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借助学科融合优势,打造医疗科创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构建战略布局,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提升全球诊疗标准、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的重要途径。
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助力创新产品落地,打通从"有"到"用"的"最后一公里"。医疗科技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基础创新能力,还需以应用来完善原始创新。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医疗新基建、"千县工程"等计划加快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及均衡配置。同时要看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医疗科技创新不可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创新孤岛,实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上下联动,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健康。
下一篇:2023年国家安全类文稿-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