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一季度文章-37篇(第13/18页)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在通勤路上,在茶余饭后,在睡前间隙,时长十几分钟的各类短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选择。短剧广受欢迎,发展迅速,也亟须规范引导。不久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发挥短剧和中长剧集等不同类型剧集优势特长,探索推进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创新,对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短剧单集时长一般在15-30分钟,有系列单元剧、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由于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情节紧凑等特点,近年来短剧创作传播日益活跃,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收视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短剧的兴起,并非偶然。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应用和视频拍摄制作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各类网络视听平台的快速发展,为短剧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年轻观众越来越喜欢短而精的视频内容,电视剧行业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对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的短剧愈加重视,为短剧的壮大提供了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短剧虽然压缩了时长,但依然要有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其实对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短剧发展的市场环境看,近年来,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不断细分,有发展较为成熟的中长剧集、短视频等,还有同样是后起之秀的微短剧。2022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网络剧片正式发放行政许可,推动网络影视创作加速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短剧只有顺应精品化的发展趋势,才能赢得更多观众青睐。《意见》提出,各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要积极采购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优秀短剧。这一要求正是为了鼓励创作者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精品短剧。
短剧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不少短剧创作者都是由中长剧集班底转变而来,对短剧创作规律不够熟悉。此外,短剧创作题材有限,已经出现套路趋同、同质化作品增多的问题,导致市场加速饱和、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坚持走精品化发展之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打开创作视野,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尤其是要加强现实题材短剧创作,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生活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短剧品牌。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短剧创意灵感,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提升短剧创新创造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艺作品只要质量过硬,无论篇幅长短,都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深入把握受众需求和观看习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不同类型的视听作品齐头并进、共同繁荣,定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夜经济提档升级(人民时评)
让夜经济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道经济课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天台上的夜市烟火升腾,汽车尾厢集市流光溢彩,灯光中的"老字号"热闹不减,霓虹闪烁的"湾区之光"吸引众多游客......暮色渐浓,一个充满潮流活力和时尚风情的"夜深圳"尤显迷人。越来越热闹的夜间消费场景,也成为全国各地经济稳步复苏的生动缩影。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堪称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发放电子消费券,推出景区门票、宾馆和购物打折等文旅消费优惠活动,营造灯火璀璨的夜经济场景......近期,多地陆续出台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激活夜经济活力,拉动消费回暖,让城市有了更多烟火气。
发展夜经济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等也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一项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大约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一些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全天比重超50%。夜经济发展需要诸多业态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就业服务需求,有利于为解决就业问题拓展途径。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指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要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在此背景下,推动夜经济加快复苏、实现更好发展,可谓正当其时。无论是功能齐全的商业综合体,还是灵活便利的流动摊车,夜经济的霓虹点亮、人气聚集,必将更好激发消费潜能、广泛惠及民生,从而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夜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变化。许多地方的夜经济正从传统的以餐饮、购物为主的夜市,向融合了文化、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种业态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转变。在江苏苏州观前街,戏院传出悠扬婉转的昆曲,苏绣旗袍、油纸伞等特色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夜晚的江南水乡同样诗情画意;在安徽黄山歙县的徽州古城非遗夜市,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非遗表演、工艺展示、产品展销,徽文化魅力尽显;在广东中山古镇镇海洲村,依托灯光秀初步形成"夜购、夜食、夜游、夜宿、夜赏"五大夜经济业态......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场景、新项目,展现了夜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的发展方向,折射着大众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新趋势。
让夜经济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道经济课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怎样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建设?怎样进一步完善交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治安管理、噪声控制、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打造繁荣、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如何加强对夜间经营场所的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环保水平,使居民安心消费?推进夜经济综合治理,实际上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资源保障效率的过程。如果夜经济搞得好,必将有益于城市面貌的更新、城市品质的提升。
培育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凝聚合力,从精细化管理层面下功夫,在对接消费需求上出实招,必能让夜经济不断绽放新光彩、释放更多红利,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人民时评)
去年夏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的乡村篮球赛事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网友把这场乡村篮球赛称为"村BA"。这个民间赛事直接进入国家政策视野。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探索推广'村BA'篮球赛等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