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4/43页)
四是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数字经济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更是各国必争的高地。为此,各国均在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并不断加大力度,产业政策范围既包括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也包括支持产业数字化改造。我国从2015年以来实施了推动不同类型企业数字化改造的产业政策,目前需要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评估政策力度,并根据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政策的范围、内容和重点,更加注重采用适度而有效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的功能性和普惠性。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能力强、完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经济体系中,产业体系是基础和核心,着重发挥创造供给、满足需求的生产制造和促进流通的关键作用。产业体系作为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从结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集群,从要素角度则包括技术、资本、人力以及其他各种基础条件。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建立在现代技术、资本和人力等要素基础之上,由现代化产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成的经济体系。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具有核心和主体地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两方面突出特性:一是创新驱动发展特性,体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强、高技术要素和产业占比高、处于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等,这也是产业体系能否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协调发展特性,体现为产业之间和要素之间协调匹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握住创新引领、协调发展这两方面特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提升供给质量,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从经济循环角度看,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动力和基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民经济循环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都畅通无阻,需要各个产业有序链接、高效匹配,需要实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各个产业和要素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要求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制造业总量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大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体系还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质量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全球价值链仍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安全面临挑战等突出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促使全球产业链重构、战略性资源产品国际供给波动巨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贸易摩擦和壁垒增多、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产业体系发展更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针对突出问题,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循环畅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经济学和管理学通常采用价值链来描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环节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众多产品或服务都是基于全球分布的企业生产的,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产业链描述的则是与价值链对应的、按照价值链逻辑分布的各企业或实体之间的上、中、下游链条式关联关系和时空分布形态。当今的全球经济竞争已不仅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步入产业链竞争时代,构成一个国家产业安全威胁的主要是全球产业链的"断链"或者"卡链"风险。确保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产业链不被"卡链""断链",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抵御或者能够迅速恢复,这种能力就是产业链的韧性。要保证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链必须具有很强的韧性。
从价值链和产业链角度看,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整体附加值还较低,产业链总体上处于中低端地位,我国产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存在众多"核心能力短板"和"基础能力短板",存在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没有突破。从产业安全角度看,这些"能力短板"会转化为我国产业链上的"韧性短板"。弥补这些"韧性短板",提高我国产业链韧性,成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提高我国产业链韧性可以从要素、企业、产业和生态四个层面入手。
一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最重要的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需要围绕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现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的率先突破,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政策方面,一方面正确处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对颠覆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
二是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提高我国企业的全球产业链掌控能力。企业是产业链韧性的主体力量,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培育出一批能够主导产业链的世界一流企业,更需要培育大量能够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这要求我们积极推进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要基础工艺、共性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加快"补短板""锻长板"。
三是制定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链的强链补链稳链。支持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接关系和多元化合作网络,形成原料采购多元化、技术供给多元化、运输渠道多元化的产业链条,提高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的备份能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套能力,降低全链条的交易成本,强化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数字化技术链接水平;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一体部署,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四是持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形成提高产业链韧性的良好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科技成果顺畅转移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建立针对产业链的分析框架和常态化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及时准确分析产业链变化情况。
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产业融合化、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现代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产业组织形态变化的两方面突出特征和两类新模式。产业融合化发展是不同产业、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过程,技术变革尤其是数字技术发展是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产业融合过程会促进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从而提高产业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的能力,产生大量新产业功能、新产业形态、新产业组织方式以及新商业模式,极大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关联企业和机构的集聚协同发展,集群化发展具有要素集聚协同性强、知识传导外溢性强、创新能力强、主体互动便利等特性,有利于更好地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化发展等集聚效应。
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本身也可以关联叠加,形成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适应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大趋势,推动产业尤其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无论是从产业安全视角,还是从产业竞争力提升视角,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从产业融合化发展看,我国建设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着重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定要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从而实现制造业向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优化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可以激发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到2021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逐年提高,其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升,从2017年的15.7%提高到2021年的17.25%,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多是推进服务型制造或者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融合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