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党建理论-25篇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8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7分钟

目 录

1. 把握历史主动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2.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3.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4. 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5.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6.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7.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8. 坚守初心使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58

9. 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62

10.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70

11. 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 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13. 深刻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14.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15. 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16.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逻辑 

1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8.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19. 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一以贯之 

20.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21.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22.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磅礴伟力 

23. 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4. 展现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强大力量 

25.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把握历史主动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特质和优势所在,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攀登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高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坚定历史自信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内生动力,是对历史底蕴的当代延续和发展

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历史自信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认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动力源泉。

回望历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道路、历史经验、历史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满自豪感,坚决反对和抵御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展望未来,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事业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走在康庄大道,我们对赓续历史、把握当下、开辟未来充满坚定信心。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难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即使在前进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挑战,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增强历史自觉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担当精神,是面对历史任务的主体意识和主动作为

要深入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大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才能准确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判未来,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要充分发挥历史主体地位,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奋发向上,面对成就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面对困难要有敢于斗争的魄力和善于斗争的能力。坚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将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相统一,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势乘势而不困于势。

要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锻造,抵制任何腐朽堕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党把握历史、驾驭历史的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保持历史耐心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坚韧意志,是面对历史挑战时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的积累达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决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抱有揠苗助长、一蹴而就、一口吃成大胖子的思想,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制定符合当前历史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我们既要坚定取得更大历史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历史进程中可能面临的艰难困苦和风险挑战,要加强战略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等待和创造历史时机、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要坚定意志,锚定目标,戒骄戒躁,保持百折不挠、不畏失败、久久为功的精神,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不以一时得失论高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增强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政治定力、执政定力、决策定力、发展定力,以长远的历史眼光、从容的战略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任务。

凝聚历史合力是把握历史主动的主体力量,是取得历史胜利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党始终成为全体人民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初心使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体人民的主心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力、领导力、行动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

要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党就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将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聚集为社会的创造性力量、建设性力量。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总结人民经验,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坚持工作成效由人民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升党的工作方法与能力、增强历史主动。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政治认同关乎方向和道路,是全局性的最根本的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是近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上下求索、苦苦探寻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本质,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认同关乎正确认识的形成,是人们行动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学指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真正发源地"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筑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党的思想政治灵魂和人民信仰的基石。全面把握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把握这一创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理论认同关乎科学真理的把握,是成功实践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这一科学真理的实践创造力量,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原创思想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