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三季度文章汇编(第5/9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善于发现、培养、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这为鼓励和引导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一方面,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满怀激情地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干部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他们有机会、有舞台。把那些不推不动的"陀螺型干部"、得过且过的"撞钟型干部"、不敢碰硬的"老好人干部"暴露出来、淘汰出局。坚持奖勤罚懒、激浊扬清,切实解决好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还要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对于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如果不分情况、不分性质搞"一刀切",容易挫伤干部改革攻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好广大干部的干事热情。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该容的大胆容错,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营造敢想、敢干、敢担当的良好氛围,让担当者轻装上阵,不断创造新业绩。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思想纵横)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只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必然、文化底蕴与独特优势。从道路根基看,"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理论指引看,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从制度支撑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制度提供了深厚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汲取了底蕴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第二个结合"把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从文化视角观察和思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二个结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第二个结合",能让我们更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时代价值,着力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深厚的思想根基、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第二个结合"中持续提升。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我们党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明确概括并提炼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富有原创性、引领性的重要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也表明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升到新的高度。"第二个结合"极大增强了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开辟了文化创新的新境界。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思想纵横)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以学促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了干的方向。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将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成效、增进人民福祉新成效书写主题教育成绩单。
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提出并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践行造福人民政绩观的体现。要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紧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其根源,结合实际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不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路子,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扎扎实实推动发展。
为民造福的实事必须实实在在地干。《之江新语》一书中有一篇写于2007年的文章,题目是《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文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要坚持出实招求实效,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什么问题最突出,就竭尽全力去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是隐患,就积极主动去化解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成瓶颈,就全力以赴去突破什么问题。多做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经过艰辛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辉煌成就。奇迹的创造,靠的是一代代人锚定奋斗目标不放松,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接续奋斗;靠的是一代代人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懈奋斗。新征程上,无论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很多事业的推进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既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也需要干在当下、循序渐进。要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以人民利益为上,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为一时政绩而急功近利。以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发展过程中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既抓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更抓看不见、周期长的工作;既抓眼前急需、立竿见影的工作,更抓将来受益、方便后人的工作。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不管能不能在自己手中开花结果,都要主动地去做、义无反顾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创造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业绩。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思想纵横)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优良风俗发扬好,树立和培育新时代的家庭观,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更好发挥优良家教家风对于提升人们精神风貌、培育社会文明风气的重要作用。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家庭观体现在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等方面。树立起这样的家庭观,弘扬优良家风,才能让千千万万家庭更加温馨和睦,让家庭发挥提升人道德境界的功能,促进人与人关系和谐,支撑起良好社会风气,并且将优秀品德素养一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融入家庭生活,让家庭成员共同感知它、领悟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引导家庭成员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养老育幼等方面共担责任,在自立自强、岗位建功、筑梦圆梦等方面共同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能够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滋养。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大力倡导忠诚相爱、亲情陪伴、终身学习、绿色生态等现代家庭理念,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党员、干部要努力作表率,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力量,积极为群众送温暖。比如,开展留守儿童寒暑假关爱活动,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提供生活关爱、精神文化抚慰、防诈骗等服务。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和睦邻里、和美乡村建设,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思想纵横)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回顾人类社会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不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因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西方一些政客和学者宣扬现代化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但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一些国家简单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陷入动荡与停滞的困境,反而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权。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别国现代化模式获得成功。
每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其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不会完全相同。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秉承独立自主原则探索出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时代形象。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为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搞唯我独尊、不搞封闭排他、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而是倡导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