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19/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防汛救灾,落脚点始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比如,及时转移是保障人员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接到山洪预警、发现险情迹象,要立即转移受威胁区域人员。转移方案、食宿安排等应科学有效。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预案更精准,调度更精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防汛之责,不仅在汛期。功夫下在平时,关键时刻方能从容。今年汛前,细化完善重要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全面开展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调度实战演练,有效检验了方案、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有序推进,防洪工程体系不断优化,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这些举措为我们保障防洪安全增添了底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好应急处突和长远规划,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才能不断提升防洪安全保障水平。

防汛救灾无小事。把责任落实到环环相扣的防汛链条中,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我们一定能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确保江河安澜、群众安全。

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人民时评)

在总排口处添加药剂降低化学需氧量(COD)自动监测数值、人工"润色"难看的数据、改造管道"疏导"废气绕过监测设施......生态环境部前不久公布一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曝光了花样翻新的环境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相关涉事单位和个人被依法严处。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的基本依据,环境监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人为干扰监测或是修改监测数据,导致数据失真,会影响环境决策,影响污染治理工作的战略布局、资金调配等。污染防治必须动真格、硬碰硬,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不论任何因由都应"零容忍"。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环境监测是必要条件。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有助于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找到治理方向、治理重点,进而合理分配人力物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印发,提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治理区域确定的重要依据,就在于真实、准确、全面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持续组织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查处了多起涉嫌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和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案件。监测数据如果被"污染",造成的危害可能不亚于生态环境污染本身。可以说,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的真实性,就是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

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也是基于准确的监测数据来运行。比如,山东、河南携手保护黄河流域(豫鲁段)生态环境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据的是黄河干流由豫入鲁处的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安徽、浙江两省共护新安江水质,生态保护补偿也依据跨省界断面水质监测情况。正是靠着双方乃至多方都认可的监测数据,不同地区在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时明确了权责、促进了合作。从这个角度看,生态环境监测不仅有利于管住污染行为,也可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要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要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水平,让造假的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既要严查,也要严惩。不久前,《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对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行为适用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处理规则。依法严查、严惩环境领域数据造假行为,才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监测,不断构建完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既能为制定环境治理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今年以来,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批交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为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良好发展态势必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交通运输是稳投资、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年前5个月,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7.4%,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7.0%,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9%。现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京雄高速计划年内通车,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双主洞掘进过半......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压茬推进,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长远发展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回溯过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应对各种外部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稳增长、促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作为经济的脉络,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日益完善的"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更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国内循环动力更强劲、国际循环空间更广阔。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顺利合龙,常泰长江大桥将实现"人-车-路-环境-信息"智慧协同运营,钦州港二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未来可实现远程自动化装卸作业......越来越多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交通运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规模巨大的市场。交通运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坚实支撑、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由此来看,交通运输行业不仅是重要的增长点、投资点,而且还能通过畅通经济循环赋能千行百业,拉动其他行业发展、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筑路架桥,周行八方。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生活,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好出行说走就走,"沿着高速看中国""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地铁公交连线成网,快递小哥穿街走巷,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更让城市"血脉"畅通。"行在乡村、游在路上",通村畅乡的"四好农村路",串起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群众。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的暑期运输,预计发送旅客7.6亿人次,日均发送1200万人次以上,较2019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加快实现,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流动的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让北京中轴线焕发时代新韵(人民时评)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就能最大程度释放综合效益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这条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前不久,《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从编制《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到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再到《规划》公布实施,不断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正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具有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整体保护。以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为例,在修缮过程中,不仅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让钟鼓楼景观视廊得到极大提升,再现了钟鼓楼地区别具特色的老城风貌。实践证明,坚持整体保护,才能更好延续历史文脉。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施全要素保护和全过程保护,必将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北京中轴线,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从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到治理周边环境,再到改造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商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就能最大程度释放综合效益,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保护带来的好处,吸引更多人成为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参与者。

中轴线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合力。《规划》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同时还对产权主体、在地居民、外来游客、专家学者及社会大众分别制定鼓励与支持策略。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必能让中轴线更好融入城市更新。

如今,北京中轴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加彰显古都魅力。未来,随着申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北京中轴线必将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

让大学生村医扎根农村、茁壮成长(人民时评)

河南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村医专项计划,湖南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贵州拟招聘1009名应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近段时间,多地出台政策,引导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乡村医生,在拓宽就业空间的同时,也充实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乡村医生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健康守护人,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等5部门不久前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在部分省份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由各省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服务,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这将鼓励和吸引更多大学生乡村医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党的XX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把"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作为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从2020年起,国家卫健委在部分省份实施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已累计有4300名大学生乡村医生进入村卫生室服务。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充实并优化了乡村医生队伍,提升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目的在于向农村输送更多医疗卫生人才,补齐乡村医生队伍短板,进一步夯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实践来看,将医学专业毕业生吸引到农村是第一步,关键是让他们扎根农村、茁壮成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才能提高岗位吸引力。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生活条件不便、环境艰苦。同时,村医除了要承担诊疗工作,还要承担公共卫生、慢性病防控等工作,工作量较大。完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留住人。《通知》要求,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盘活用好存量编制;乡镇卫生院应当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乡村医生。各地可以按照学历、执业资格、职称、工作地点等因素,在单位内部分配中对大学生乡村医生予以倾斜。

做好培养培训,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医学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医生如果要更好地服务患者,就必须不断学习医学知识,提升医学技能。正因此,《通知》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卫生健康人才培养项目,支持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确保上岗后3年(含)内完成一轮培训。加大医学教育资源供给,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医学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既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也将拓宽大学生乡村医生职业发展空间。

还应加强管理,提升工作积极性。大学生乡村医生到岗后,必要的考核和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各地应将大学生乡村医生作为招聘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由乡镇卫生院与大学生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期限,按规定落实相应社会保障待遇。同时,乡镇卫生院应做好考核管理工作。

大学生乡村医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认真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加强管理,必能让大学生乡村医生留得住、干得好,让村民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

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人民时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辽宁开展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安徽发布"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非遗精品力作精彩亮相......近期,不少地方围绕非遗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促进非遗开发利用,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一个个案例,既彰显着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启示我们,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到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再到建设非遗特色景区,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合理利用,才能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当非遗工艺品借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当非遗美食制作技艺经由短视频成为年轻人的下厨参考,当非遗戏曲融合流行音乐获得听众青睐,厚重的文化资源将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