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年汇编170篇(第32/38页)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存放有一铲来自上甘岭阵地的土,其中土和弹片的比例几乎可以达到一比一,充分反映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艰难。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志愿军将士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敢打必胜的革命意志、不畏艰难的高昂士气,冲锋陷阵、顽强拼搏。他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踏冰履雪、浴血奋战;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他们搏击长空,以"空中拼刺刀"的勇气,创造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志愿军将士用意志的力量战胜了钢铁,以高昂士气战胜一切艰难困苦,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志愿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源自正义必胜的信念。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正因为是正义之战,志愿军将士才会有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气,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正如战士们在信中所写:"我们的心情永远都是愉快的,丝毫没有因被敌人封锁和闭塞坑道口而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知道任务的重大,明确战斗的意义,坚信我们一定胜利。"在战斗间隙讲故事、演小戏,互相激励斗志;给自己的防炮洞起名叫"立功洞""胜利洞";除夕夜敌机在空中投下一颗颗照明弹,他们笑言"敌人给我们送来了节日礼花"......这种"战苦军犹乐"的战斗豪情,让他们一次次在绝境中杀出希望之路、战出胜利之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的正义性,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这样的精神不仅激荡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更贯穿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之中。长征途中,当巍峨的雪山被踩在脚下时,有红军战士举起手中的木棍自豪地笑道:"雪山高,但没有我这根木棍高";面对重重困难,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一把镢头一把枪,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开山岛上环境恶劣,王继才夫妇却始终保持着坚守孤岛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在岛上开荒,在石头缝里种树种菜,让孤岛更有生机......挑战难不住,困难压不垮,这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也必将引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劈波斩浪、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今天,我们正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着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奋力前行。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要发扬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直面改革、建设中的发展难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险阻,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重温这段历史,再一次深刻感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礼赞英雄、勇担使命"......观看电影《长津湖》后,许多观众在社交平台上致敬"最可爱的人"。我们在礼赞英雄中感悟伟大精神的磅礴力量,也要在重温历史中激发乘势而上的奋斗豪情。新征程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我们的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人民论坛)
在浙江,天台县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乡村名校建设,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在北京,广渠门中学运用"智慧操场"为体育教学构建新场景,给每个学生开出针对性"运动处方";在天津,各区与高等院校联合打造"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满足群众就近学习需求......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各地以务实创新之举,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二十三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尤须保持清醒,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瞄准公平与质量,让14亿多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有利于优化教育生态,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对优质师资进行高效率调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更广泛覆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推进。着眼未来,还应补齐短板、提高质量,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应当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个性化、创造性学习的人才培养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要实现育人价值。就此而言,还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们成长为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新时代栋梁。在教育入口处做到"有教无类",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出口处做到"人尽其才",才能绘就人人出彩的教育图景。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顺应人民期待,铆足干劲,久久为功,不懈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亿万群众共享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必将早日变为现实。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人民论坛)
近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振奋人心。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员随身佩戴的辐射剂量仪,其核心元件采用了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探测器;在发射前,航天员顺利完成了由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负责的两项科学实验的在轨操作培训及考核......源自高校的智慧和力量,为科教兴国写下生动注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强调"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学前教育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到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从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显加快、高职院校三年扩招413.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二十三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目标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尤应胸怀"国之大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凝心聚力。
筑牢理念,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无不蕴藏着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逻辑。今天,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必须深刻认识到,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把教育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优先位置来谋划和推进。
实干奋斗,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如今,中小学已全部接入互联网、教学条件全面升级,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提高,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高校专业特色学院培养大量紧缺人才,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日新月异......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加快形成。锚定目标、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动能。
以良好开局激发信心力量(人民论坛)
春回大地,神州渐暖。在广东深圳稳就业促发展招聘会上,60多家企业带来2200个岗位,1-3月,深圳全市春季招聘活动将举办208场次,预计参与企业超过5000家。不止深圳,招聘平台大数据显示,春节后复工第二周,就业市场上招聘职位持续释放,环比第一周增长20.5%。就业,一头是百姓生计,一头是经济大局。就业市场回暖,企业和劳动者持续为中国经济添薪加力,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开局起好步,跑出加速度。不仅就业市场,癸卯新春,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新的气象。在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重大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现场,工人们施工正酣;在浙江、广东等地,外资企业持续增资扩产、拓展布局;居民消费信心加速恢复,截至2月8日,今年快递业务量已超100亿件,比2019年达到100亿件提前了40天。重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外商投资意愿持续高涨,消费市场活力复苏......早春时节,已是东方风来满眼春。今年开局迎来"开门红",经济发展态势好、企稳回升底气足、面向未来信心强。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回望过去三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形势,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经济总量先后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深层优势将进一步彰显。由开年看向全年,强劲的动力、旺盛的活力在持续迸发,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加坚定。
人勤春来早,希望从奋斗中生发。今年新春,各行各业展现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信心和干劲更加充足。抢订单、抓生产,铆足劲、开好局,从企业到个人,大家撸起袖子、开足马力,一同为发展蓄力。一名经营大排档的退伍老兵新招了30名员工,现在店里已经有70人,还计划继续壮大团队。他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从过年到现在,最好的时候我们一天卖了1万只生蚝。"一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劲头十足:"年前从亚洲纺织成衣展上签了一笔大单,最近一直在加班加点赶制。现在又忙着准备参展样品,越忙心里越有底!"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分秒必争,昂扬奋发,努力拼搏是奔向梦想的最美姿态,涌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开局,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经济运行提供坚实支撑。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明确"一号工程"、立下"军令状",力求在2023年的经济发展中勇夺先机;各部门优化服务、改进流程,通过技术赋能压减办事流程,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微观措施加快落地、精准有力,只要踔厉奋发、努力奋斗,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就能将开年良好发展态势延伸到全年。
春光不待人,奋斗正当时。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良好开局激发信心力量,把潜在机遇化为发展势能,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体育促包容,续写文明新辉煌(人民论坛)
杭州亚运会,既是体育大赛,也是文化盛会。具有中国特色的青瓷、折扇、杭绣,从亚洲各地征集来的儿童画,历届亚运会精彩图片......走进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一步一景、精彩纷呈,各类文化元素令人流连忘返。来自卡塔尔的记者阿·尤瑟夫赞叹:"这些特色文化展览很精彩,主办方很用心。"
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满活力,亚运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从创办伊始,亚运会就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体育与文化交融,梦想与激情交汇,迸发出别样精彩。如果说杭州亚运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那这印记不仅来自比赛,也源于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杭州亚运会的独特比赛项目,充分展现了亚洲体育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源自中亚地区的克柔术,始于3500年前中亚地区的传统式摔跤运动,充满力量与技巧。风靡南亚、西亚一带的卡巴迪,具有非常高的攻防转换节奏和极高强度的对抗,被称为"奔跑的格斗技",很有观赏性。围棋、象棋这些蕴含东方智慧、极具文化代表性的智力运动,也正在吸引更多关注。杭州亚运会以赛为媒,汇聚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文明交流、文化交融的非凡魅力。
开放包容、联合自强,是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繁荣和民族振兴的成功经验,也是今后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古老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见证了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亚洲各文明交往互鉴的历史。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面向未来,亚洲人民从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养分,凝聚对亚洲价值的集体认同,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就一定能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