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年汇编170篇(第36/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09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70分钟

勤俭节约是个人品德作风的写照,也折射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追求。勤俭可以修身养德,节约能够兴业强国,不管经济如何繁荣、社会如何发达,必须时刻以艰苦奋斗、戒奢戒躁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俭开福源,奢起贫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决不能丢,任何时候都要以俭素为美,而不以奢靡为傲。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正是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福祉,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让14亿多人享有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生产消费的反复叠加,也不是经济总量的无限扩张,而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能助力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一种良好风尚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引领力,关键要看它能否得到有力落实。从中央八项规定扎紧"厉行勤俭节约"的制度篱笆,到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再到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治理铺张浪费,推动各层面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节约资源理念深入人心。奋进新征程,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同样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确保勤俭节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新风吹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先贤的治家格言,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粒米虽小,照见文明修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14亿多人共同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弃微末、日积月累,必能以高水平的社会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民论坛)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一个社会秉持怎样的成才观,对人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引广大青年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指出"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强调"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号召"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新时代人才成长指明了方向。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一个人要成长成才,不能只读"有字之书",还要多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经受历练,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还在"接地气""沾泥土"中不断提升自我、快速成长。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把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长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

人才成长没有捷径可走,要在迎难而上、接"烫手山芋"中砥砺心性、成长成熟。"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擎起航空报国的旗帜,在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勇挑大梁、攻坚克难,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中成长成才;疫情突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90后党员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抗疫一线淬炼成长,和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青年一起,用青春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实践证明,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广大青年要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多经历"风吹浪打",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磨出真功夫、练出"大心脏"。

人才成长不能囿于小我,要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建功立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80后青年魏巧和丈夫放弃北京安稳的生活、返乡务农,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有效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在斑斓田野上闯出新的天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书写大我人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需要青年一代坚定信念、真诚奉献、埋头苦干。今天,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加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更加光明。每个人都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民论坛)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规律。只有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才能引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针对教育培训乱象等问题,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围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理念上正本清源,引领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推动全社会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办教育,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树人",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再到"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些话虽侧重点不同,但都道出了同一个道理: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们的知识、才能、身体、精神、个性等都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就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到各级各类学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再到家庭发挥好第一课堂作用,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优秀品格、实践能力......全社会都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决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才能让孩子在家庭、校园、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今天,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更加重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以科学的理念为引导,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民论坛)

一个社会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影响着人才的成长,也事关国家的未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我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只有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才能让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放眼今日之中国,无论是突破"卡脖子"的科技难题,还是书写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无论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还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都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我们要打破社会上对一些职业、学历等的偏见,在全社会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普遍共识,让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强国之道,要在得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建党百年之际,在为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艾爱国颁授"七一勋章"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殷殷话语,彰显了爱才敬才的深厚情怀,充分体现了对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关切重视。今天的人才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针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重点抓好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同时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让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只有中专学历,但他几十年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大田、实验室、车间中搞创新,填补了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领域空白;文物修复工作寂寞、清贫,但故宫里兀兀穷年的文物修复师们,以精湛的技艺让一件件文物重焕生机,也因极致的匠心赢得全社会的赞誉......他们的故事生动证明: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人才根系才能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人人都努力找准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定位,不负韶华,砥砺奋进,定能在沃土中成长为栋梁之材。

从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年轻人,到在群山深处默默坚守的"探天者",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到古老长城的守护者......今天,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正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继续完善机制、补齐短板,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之基、汇聚磅礴力量。

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人民论坛)

"心相约,梦闪耀"。10月22日晚,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用"金桂花冠"向每一名运动员传递"逐梦折桂、舍我其谁"的美好寓意,以"金石篆刻"的艺术化表现诠释残疾运动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拼搏精神,运动员入场时不同季节、不同风格的西湖十景借助地屏和网幕惊艳亮相......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充满东方美学的艺术构思,传递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盛大气象。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内在要求。

历史长河,奔流浩荡;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文旅行业加速复苏,传统文化之风劲吹。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听评弹、看演出;在重庆,非遗民俗展精彩不断,万盛金桥吹打、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等表演让游客感叹不虚此行;在江西龙虎山景区,团扇、灯笼等现场手作和独竹水上漂等传统技艺惊艳亮相。人们在一个个文旅项目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脉绵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守正不是守旧,更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需要与创新相结合。事实上,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能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如何守正创新?关键就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到《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再到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广东潮州牌坊街等"老街巷"变为"新地标",一个个案例无不启示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比甲骨文更早的贾湖刻符龟甲,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辛弃疾、赵孟頫、祝允明真迹......中秋国庆假期,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每天吸引约1.7万人前来观展,80%以上为年轻观众。今天,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也对文化建设有了更多期待。"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