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全年汇编142篇(第3/3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77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3分钟

最是书香能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家庭也要重视读书学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阅读引领,涵育爱阅读、爱知识的良好家风。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完善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中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农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当前,涉农高校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探索新实践,引导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思想纵横)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在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既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对我们党探索现代化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和质的要求,"新"可以理解为新的理论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探索。守正创新,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判断、进行新创造、推动新进步。守正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实践创造的重要经验。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民族复兴,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得通、走得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守正,就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好这些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活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好环境好生态,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思想纵横)

在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强调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包括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战略与策略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从方法论的角度具体落实并推动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站在时代前沿观察和思考,正确把握趋势性、前瞻性问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同时,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没有适宜有效的策略,再正确的战略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既要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又要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邓小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大事业,我们既要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历史长河中思考定位,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掌握战略主动权;又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积跬步以至千里。党的XX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涉及我国发展、安全的重大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工作,都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谋划,也都需要以正确的策略、举措加以落实。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在把握战略目标、战略要求的前提下,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施工图。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对形成的战略长期坚持、坚定执行。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坚持以灵活机动的策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全局和局部、当下和长远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拿出贯彻战略意图的工作方案,致广大而尽精微。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实事求是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敏锐把握条件和形势的新变化,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在这一过程中,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守正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守住本源、正道,创新才有根基和底气,才会收到好的成效。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来看,守正就要坚守真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创新就要勇于探索、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辟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纵观人类历史,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懈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唯有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谋发展,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才能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人类社会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破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加强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各方打造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试验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展会。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新实践,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必将推动全球迈向共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康庄大道。

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有的人可以在多个方面有所成就,也有人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能做到事事精通、面面俱到,但可以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古往今来,但凡事业有成者,都具备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就是专心致志、强学力行,对理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古语都是对这一精神的诠释。每一件事情、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只有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积点成线、织线成面,最终干出成效、做出成绩。

许多英雄模范身上都有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比如,"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村民开凿出一条绕三座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让村子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在焊工岗位上辛勤工作半个多世纪的艾爱国,不懈奋斗成为焊接领域"领军人",真正展现大国工匠风采。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这些楷模以实际行动昭示我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需要做到不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勇担使命、不畏艰险、不懈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朝着推动发展、造福人民的目标前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要力戒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追求短、平、快,而要永葆为民初心,不求虚名、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斗,把对党忠诚体现在实干中,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

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并不是不动脑筋地盲干蛮干,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劳动,而是要专心投入事业,潜心研究工作,不断学习本领、增长才干,在钻研中成为行家里手,在思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样才能干一行、专一行,既提升自己的能力,又推动事业不断发展。投身时代洪流,锚定奋斗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一定能把手里的工作做精做好,做到高出一筹,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文化主体性强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程度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入的融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结合"中,我们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