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银行行长讲话汇编-46篇(第11/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84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95分钟

(一)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科技治理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爬坡迈坎的关键。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个"牛鼻子",充分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一是完善现代化治理结构。加强治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企业级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第二发展曲线"的策略和路径,以过程管控为牵引形成覆盖设计决策、实施运行、考核评测和改进完善的科技治理闭环。二是全面塑造数字化能力。强化数字思维、培育数字文化,形成技术先进、研发敏捷、渠道融合、决策精准、运营高效的创新发展矩阵,实现全价值链、全要素优化配置,构建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伦理治理体系。金融机构要履行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伦理审查、信息披露等常态化工作机制;行业组织要研究制定自律公约和行动指南,前瞻研判伦理挑战,及时预警伦理风险、筑牢自律防线;从业人员要主动学习、提高认识,自觉践行科技伦理规范,坚决抵制不良行为。

(二)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金融机构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链条推动创新与变革。一是构建敏捷化创新体系。科学设置技业融合的岗位与部门,探索跨职能、跨部门、跨条线的任务型团队,打造数字化工厂、创新实验室等创新模式,建立健全企业级创新试错容错和风险补偿机制,加速形成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创新孵化与应用推广体系。二是夯实一体化运营中台。采用低耦合、高内聚架构搭建便捷易用的技术中台,提供可扩展、可配置的组件式技术支持;构建集成数据整合、提纯加工、建模分析等功能的综合型数据中台,推动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发展;建设模块化、可定制、高复用的业务中台,支撑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多变的业务创新需求。三是健全自动化风控机制。事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潜在风险点和传导路径,增强风险管理前瞻性和预见性;事中厘清关联关系、研判变化趋势,实现对高风险交易、异常可疑交易等的动态捕捉和智能预警;事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施自动化交易拦截、漏洞补救等应对措施,推动风险管理从"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四是提升数智化营销能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管理和价值创造理念,合理布局营销渠道,基于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探索资源协同、场景化的营销模式,打造服务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营销范式,推动营销服务从大众化向差异化、人性化转变,提升获客、活客、留客水平。

(三)加快金融服务智慧再造。在服务流程方面,借助业务开发运维一体化、最小化可行产品等方法搭建低成本试错、快速迭代的交付模式,运用智能技术开展端到端数字化流程重构,打造环节无缝衔接、信息实时交互、资源协同高效的业务闭环。在服务渠道方面,强化银行网点与周边社区生态交互,打造"多项服务只需跑一次"的社会性金融"触点";持续推进数字渠道向多媒体、轻量化和沉浸式迭代演进;利用移动物联网技术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智慧互联的服务渠道,打造"无边界"的全渠道金融服务能力。在服务场景方面,聚焦小微、乡村振兴、供应链等领域,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捕捉实体经济更深层次融资需求,建立基于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数据信用"的多方互信机制,有效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支持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监管科技多维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日益复杂多元、金融风险更为交叉隐蔽。用好监管科技是处理好安全与效率关系、稳妥发展金融科技的"破题之钥"。一是夯实监管科技应用基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对监管规则、合规要求进行结构化处理,搭建有效支持规则识读、执行、对接的监管科技平台,积极将数字合规工具嵌入交易行为监测、业务数据报送、风险事件报告等场景,提升监管效能、降低合规成本。二是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打造权威专业化风控基础设施,按照"共建、共享、共用"原则建立维护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健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为做好风险防控提供支撑。三是筑牢金融与科技风险防火墙。加快建立智能算法模型安全评估和合规审计体系,及时披露决策机理、运行逻辑和潜在风险,提升算法可解释性、透明性、公平性。强化云计算标准符合性与安全性管理,规范金融团体云应用,通过负面清单、尽职调查、风险补偿等措施加强第三方算力设施集中度风险管控,防范外部云服务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

(五)构建开放创新产业生态。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互惠共享、开放包容的环境,金融业要在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交流与合作。一是加强技术共研。强化金融机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型金融机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实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加大关键软硬件技术金融应用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攻关,推动金融科技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开放共享。二是促进产用对接。搭建专业化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组建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加大应用成果转化的资源配置,合理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创新保险等提升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精准对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三是深化国际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与协作,通过内引外扩、研发合作、技术并购、标准共建等方式加大创新力度,在国际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大胆尝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专利的全球布局,推动科技成果在国际上推广应用,促进提升金融科技整体发展水平。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要深刻把握战略转型的发展大势,锚定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力方向,走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数字化之路,助力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跨境理财通"试点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黄柳权副主任、马兴瑞省长,尊敬的林郑月娥行政长官、贺一诚行政长官,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为贯彻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6月,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联合发布公告,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经过内地和港澳三方共同努力,今天内地和港澳地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公布,标志着"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

在此,受易纲行长、郭树清书记的委托,我谨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向在试点筹备过程中付出不懈努力的香港金管局、香港证监会、澳门金管局的同事,以及国务院港澳办、银保监会、证监会特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州、深圳当地的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建设大湾区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国务院金融委的直接指挥下,大湾区基础设施联通和规则融通不断加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动,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银行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力度,联合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有序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理财通"就是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促进内地与港澳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央政府支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跨境理财通"试点为大湾区内地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开辟了新的通道,将进一步便利大湾区居民享受优质金融服务,推进粤港澳三地居民生活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水平;将进一步为港澳金融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在"跨境理财通"试点实施细则制定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投资者体验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试点启动后,内地金融管理部门将和港澳金融监管机构在信息共享、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密切协作,共同为试点的平稳运行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下一步,金融部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一如既往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横琴、前海等重点区域金融创新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水平;深化内地与港澳务实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地支持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

最后,祝愿"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债券通"南向通"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邓中华副主任、林郑月娥行政长官、陈茂波司长、尹宗华副主任、余伟文总裁、陈四清董事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20XX年,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北向通"上线,四年多来平稳高效运行,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在两地扎实合作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决定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实施"南向通",便利内地机构"走出去",高效投资香港及全球债券市场。这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两地深化金融合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在此,受易纲行长、郭树清书记的委托,我谨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南向通"的开通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是实现金融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香港是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桥梁。过去几年,我们与香港金管局等有关方面一直紧密合作,持续优化"北向通",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制定了"南向通"有关方案。

今天,"南向通"正式开通,标志着"债券通"实现了双向通车,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连接两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渠道,"南向通"将进一步提升两地金融市场联通效率和一体化程度,在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及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将为香港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在此,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感谢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金管局、香港证监会、以及两地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你们为"债券通"的开通付出了多年努力和心血,也感谢今天出席仪式的各位嘉宾与媒体朋友们,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一如既往地深化与香港的务实合作,坚定地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祝愿"南向通"顺利开通运行!祝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就!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新年致辞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不知不觉,我们即将挥手告别充实、难忘的20XX年,迎来20XX年第一缕曙光。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向人民银行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每年最后一天是金融机构的年终决算日。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总行及各分支行的会计、国库、支付清算、科技系统、应急值班等业务条线的同事们还坚守岗位,保障金融机构年终决算的顺利进行,保障各项金融服务的畅通便利,大家辛苦了!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20XX年,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风雨兼程,党和国家的金融事业蒸蒸日上!

我们怀着喜悦自豪的心情共同欢庆祖国70周年华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7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激励着我们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前进。

我们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改善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发挥"几家抬"合力来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推动金融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在全力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部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我们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过去的一年里,部分重点领域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委直接领导下,认真履行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及时果断行动,切实稳住宏观杠杆率,平稳有序处置高风险机构,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风险,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对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迎接20XX年,我们满怀期待,砥砺前行,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共同书写中国金融业崭新的篇章!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需要大家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戮力同心。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细致地研究谋划明年金融工作,奋发有为地做好中央银行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祝福大家!祝福祖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XX金融街论坛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首先,祝贺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20XX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各国积极应对,及时推出了有力的宏观对冲措施。借此机会,我就中国货币政策谈两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货币政策响应及时有力,总量合理适度,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实现稳步复苏。在此过程中,在国务院金融委的悉心指导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20XX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20XX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5.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8.1万亿元。今年货币政策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有内在的逻辑。

疫情暴发初期,人民银行于1月31日设立了第一批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医疗和生活物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财政给予50%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很低。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使用实行名单制管理,已基本用完,定向支持了7600多家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有力支持了医疗和生活物资保供任务。

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控制、进入有序复工复产阶段,人民银行于2月26日增加第二批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当时为4.05%)+50个基点发放贷款,实际执行的平均利率约为4.4%。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基本用完,支持了近60万家企业复工复产。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阶段,人民银行于4月20日增加第三批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银行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平均融资成本控制在5.5%以内,预计支持超过200万家企业等市场主体。

货币政策实施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增强直达性、精准性。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人民银行于6月1日发布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适当提供央行资金支持,推动银行积极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截至8月末,银行已累计对157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8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3.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3月至8月,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超过3000万笔,共计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亿元。

同时,人民银行扎实做好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至6月末,全国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近7500亿元,惠及人数超过2000万。

总的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稳步恢复。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0.9%与13.5%,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6万亿元,都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普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等贷款利率均降至历史新低。信贷结构明显优化,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00多万户。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逐月复苏,9月CPI同比涨幅为1.7%。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实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收费等方式,推动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据估算,截至9月末,已实现让利超过1.1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从金融市场看,面对疫情冲击,中国金融体系保持了稳健运行。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小。前9个月债券发行42万亿元,同比增长25%。外汇市场运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升值。

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和完善应对疫情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结构性金融政策,助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0.7%,预计全年正增长。全球经济从最低点有所恢复,但疫情发展仍高度不确定,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时日。新冠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应对冲击,金融部门推出了一些特殊政策措施。随着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高峰过去,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有的政策已经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但支持小微民营企业、支持稳就业、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货币政策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货币政策应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金融机构长期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为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持续支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金融政策要围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完善政策框架,与财政、产业、就业、科技等政策密切配合,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和发展。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帮助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支持北京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在北京市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本外币账户一体化改革试点,有力助推了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今年,人民银行对北京四次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三次增加再贴现额度,全力保障首都防疫和经济恢复增长需要。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扎实落实好刘鹤副总理的讲话精神,继续支持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创建,全力优化北京冬奥会支付服务环境。刚才,蔡奇书记的讲话对北京市的金融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赞同,将全力支持。预祝本届金融街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很高兴来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首先我要感谢卢迈秘书长的邀请,感谢他在过去二十年来对发展高层论坛做出的贡献。今天我主要就中国货币政策和绿色金融和大家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

首先我来讲讲近年来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做法。第一,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XX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第二,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民银行实施了多项措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维护就业稳定。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第四,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总体看,当前,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绿色金融方面,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20XX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认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

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一方面,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这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上面临的新课题。

围绕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我想重点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人民银行在20XX年、20XX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同时,我们正在与欧方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在G20下也将讨论这一问题。

二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目前,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