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办”文章、典型材料-147篇(第2/33页)
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乡村海门新篇章
海门区委书记、海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晓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将统筹推进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乡村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持续夯实乡村振兴强基础。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落实党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充分发挥区委"一线指挥部"和区镇党(工)委"前线作战部"作用,在村以下构建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宅上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公职人员)示范户"五位一体"组织架构。凝聚"左右联动"的强大合力。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制度,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落实党建带群建要求,鼓励动员"乡贤""五老"人员等各类群体积极投身基层治理。全面推行"党建网格""治理网格"并网融合,实行"网格+"警格、"网格+"综合执法队伍等模式。形成"到边到底"服务网络。按照"1+10"功能清单,规范提升村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培育365党建服务站、"邻+"党建、"党建小场心"等为民服务载体。创新实施畅通民情、代理民事、恳谈民议、帮扶民困"四民工作法",实行"共产党员户"挂牌亮户、结对群众。
深化四治融合,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自治激活"源动力"。完善党群议事"三会治事""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利用"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建强村支两委队伍、自治协会队伍、集体经济发展队伍"三支队伍"。法治筑牢"强基石"。持续加强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村居专业法律顾问作用,稳妥有序推进8个省级以上农村改革试点。用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完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风险处置不出区"治理格局。德治汇聚"正能量"。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推广道德银行、志愿服务超市做法,发挥村规民约规范引导作用。传承创新江海文化、张謇文化,深入挖掘余东古镇、青龙港、颐生文博园等物质文化遗产,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智治提升"加速度"。加快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增强区镇两级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战功能,织密农村安全稳定智慧网。
优化发展路径,持续放大乡村振兴强效能。集聚产业资源。推动"海门山羊""海门黄鸡""四特瓜果""四特蔬菜""四青作物"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速形成"一片一特色、一镇一主导、一村一品牌"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畅通富民路径。落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实施办法、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创新推进"强村十法",深化村企联建、产村融合,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共同体,一体推动个人富、集体富、共同富,在村营收入超百万元全覆盖基础上,力争三年实现村营收入超200万元全覆盖。提升人居品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突出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三棚"和破旧建筑整治等重点,推动村庄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加大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夯实"三农"压舱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南通市副市长---启东市委书记、启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玲
启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最美画卷。
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推动强村富民同频共振。抓牢产业兴旺这一关键基础,走好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富民强村发展之路。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业态新颖的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良田"。聚焦"四青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粮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建好用好原料基地、加工营销、仓储保鲜等设施,持续擦亮"江风海韵"农业品牌。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创建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区,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资源挖掘、加大资金投入、加速资产盘活,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股份合作型、物业带动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措并举拓展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确保全市村集体收入实现60万元全覆盖,持续稳定收入占比超50%。
厚植生态文明"靓底色",推动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将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同文明镇村、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创建工作相结合,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打造富有江海田园特色风貌的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干道沿线违章建筑、破落建筑和"三棚"整治专项行动,引导村民做好宅前屋后、庭院空地的整洁绿化,巩固提升改厕成效,推进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全方位优化农村面貌。深入落实河长制,加强"四废"和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全力推进200条生态河道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环境。完善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加快道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沙地文化、吕祖文化、垦牧文化等资源优势,做优果园生态经济发展区、张謇垦牧文化片区等乡村旅游示范点,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激活党建领航"驱动力",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江海党建"四大工程",以"红色引擎"激发乡村振兴澎湃动力。进一步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开展组织力"六大先锋"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畅通联系渠道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深化"头雁领航、赛马东疆"活动,发挥"五式考核"指挥棒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乡村振兴一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通州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建华
《论"三农"工作》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方向,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通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以城乡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州是南通城市副中心,也是涉农大区,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城乡融合,特色在城乡一体。要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和"十四五"规划,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统筹谋划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体系,加快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一批专项规划落地布局。二是强化试验示范。争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意见落地见效,优选一批基础好、实力强、有特色的镇街开展先行试点,逐步实现全区城乡融合发展"六个一体化"整体目标。三是强化项目带动。紧扣空间整合类、产业类、公共服务类等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提供全过程、保姆式用工、用地、用能、资金要素保障,促进项目高标准建设、快速度竣工。高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经营业态,不断丰富农业经济的功能价值。
坚持在全面振兴上精准施策,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要紧密结合"强富美高"新通州和"四大定位"建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造一批具有江海风韵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带、示范点。一是产业振兴。扛稳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稳产保供重任,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特色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突出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双主体"提升,全力落实五大支持政策和四大保障措施。围绕"六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一片一特色、一镇一主导、一村一品牌"发展格局。二是人才振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科技者、农业职业教育者、新乡贤"五支队伍"培育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机制。三是文化振兴。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和乡村道德讲堂等载体,大力弘扬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四是生态振兴。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体制机制。以打造"美丽江苏"通州样板为定位,加快美丽田园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步伐。五是组织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聚焦有队伍干事、有平台做事、有实力办事、有规章理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用深化改革为乡村赋能,切实激发"三农"工作新活力。要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一是着力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有效利用闲置存量建设用地吸引工商资本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二是着力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努力构建政府主动引导、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到"十四五"期末达到50%以上目标。采取争取上级乡村振兴基金投资、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措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上山下乡"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发展。三是着力提升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水平。围绕"人、地、钱"等要素供给,充分考虑不同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实际差异,完善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全方位、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镇、村考评激励,在用地指标、涉农资金补助、金融贷款、干部配备上予以正向激励,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新思想激发迈进农业强县新动能
如东县委书记、如东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慧宇
我们将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中持续激扬狼性精神、弘扬牛劲品格,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加速推动如东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聚焦"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全速促进农业转型。如东是农业大县,拥有耕地16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8万亩,全市规模最大。粮食总产量、蔬菜种植面积、生猪家禽存栏量、海淡水养殖面积,均居全市前列。我们将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步伐,着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安全海洋渔业,深度开发优质稻米、海淡水产、苏系肉鸡等特色资源,引进一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龙头企业,招引一批旗舰型、基地型农业重大项目,放大"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发挥平台载体辐射带动作用,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成高水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成高效集约、安全环保的现代农业新标杆,将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打造成全市最美海岸带、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聚焦"三美一高"总体目标,全面促进农村发展。将持续培育示范、先进典型,推动乡村全面、全域振兴。以沿海生态景观带为主线,加快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突出片区统筹、融合治理,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确保"十四五"期末,全面消除旱厕、全面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着力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切实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加快农田退水调蓄净化回用工程建设,扩大秸秆离田试点范围,坚决打赢"水质达标"攻坚战。规范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南黄海风情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知可感的现代化新农村。
聚焦"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如东坚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实农民"口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2021年全县平均村营收入99.7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2%,快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我们将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合作组织带头人等群体自主创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5家、各级示范家庭农场160家,为农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岗位。加快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盘活利用闲置资产。深化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巩固扩大强村加油站、村企联建等行动成果。注重发挥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县级机关部门挂钩帮扶等机制作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十四五"期末所有村村营收入达75万元。
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如皋样板"
如皋市委书记、如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益军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以强有力的举措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如皋样板"蓄积力量。
乘势而上擘画蓝图,持续增强振兴动能。始终坚持系统谋划、一体策划,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强"筑牢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坚实基础。坚持"一盘棋"规划布局。按照"特、品、片"规模类别,充分发挥现有花木盆景和"三黑三白"等产业优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优势,以省级农高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示范创建定标引航,加快形成"一镇一园一品"差异化发展格局。坚持"一揽子"政策保障。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细化落实举措,"一村一策"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细化"时间表"、排好"路线图",集中资金投向园区基础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领域。坚持"一条龙"服务推动。持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落实好现有农业产业链"链长制""三黑三白"产业培育三年行动等创新做法,全力破除涉农部门职能壁垒,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
因势利导提升质态,持续打造特色标识。推动在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形成特色产业,让"产业兴"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鲜明标识。注重向标准要效益。聚焦特色农产品,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规范育种标准、种养标准、品质标准,推动产品标准走向更高舞台、迈向更高水平。注重向品牌要价值。突出品牌兴农、质量兴农,以提升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为切入点,强化"两品一标"培育,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溯源体系,持续释放"苏皋长寿"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牌同创"取得实质性进展。注重向融合要活力。持续深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抢抓乡村产业蓬勃兴起的势头,推广平园池村、顾庄等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打开农业增值新空间。
顺势而为拓宽思路,持续放大富民效应。始终坚持把发展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用"农民富"提升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发展成色。"育强"经营主体。聚焦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以"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深化,加快催生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把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优"富民业态。紧跟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步伐,建好用好如皋盆景直播分享中心,加速集聚各大数据平台在"三农"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方面的流量红利,加快培育专业素质过硬、IP特色鲜明的直播大咖,为农业产业发展和百姓致富注入新动能。"盘活"增收方式。聚焦提升"造血"能力,用好本地闲置资产,加大土地流转、村集体规模经营力度,探索发展物业租赁、"飞地"经济等新模式,加快形成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
参军入伍绽青春---同心共筑强国梦
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涛
青年朋友们: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征兵命令,2022年下半年征兵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佛山市委、市政府,向驻佛山全体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红军老战士、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军属、退役军人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慰问!向踊跃报名应征的适龄青年和积极支持子女参军报国的各位家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强后盾,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更多高素质、高学历、有志向的优秀青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民军队中去,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有活力的新鲜血液,为铸牢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添砖加瓦"。
佛山历来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拥有6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连续9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每年都有大批优秀儿女矢志从军、接续奋斗。今年国家继续实行一年两次征兵,我市已高标准完成上半年征兵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下半年征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高标准落实入伍优待政策,用心用情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着力提升大学毕业生征集比例,贴心帮助解决应征青年后顾之忧,让广大青年朋友能放心应征、安心服役、建功军营!
入伍等于深造,参军意味成才。军营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大学校,是一座锻炼人才的大熔炉,也是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今年,从国家到地方继续把大学生作为征集工作的重点,为高学历青年入伍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高学历青年参军报国,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希望广大青年发扬光荣传统,勇担神圣职责,到火热军营中历练人生、施展才华,让青春在军营闪光!希望广大家长积极支持子女踊跃应征,鼓励他们到部队经受锤炼、茁壮成长,让军旅为人生添彩!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给入伍青年以精神的激励、给军人家庭以荣誉的关怀,争当新时代的拥军模范!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依法服兵役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衷心期盼更多佛山青年投身军营、矢志报国,以青春之我践行"强军有我",努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青春力量!
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品牌---走好新时代双拥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
太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承载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城市。革命年代,军是利剑民作盾,军队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军民如一人的团结力铸就了太原的解放和新生。如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530万太原人民和广大人民子弟兵勠力同心,团结奋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续写着一曲曲新时代的双拥赞歌。
近年来,太原党政军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和驻并部队强军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聚焦双拥使命,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太原市委、市政府和太原警备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指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中谋划部署双拥工作。充分发挥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坚决做到"三高、三亲自、三纳入",即:高起点布局、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主要领导亲自指导重大双拥工作开展、亲自参与军地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亲自参加重要双拥活动,将双拥工作纳入地方"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市、县(市、区)均成立由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带动全市666家双拥单位全部建立双拥工作机构,配强人员力量,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依托全市1875个各类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统筹开展退役军人工作和双拥工作,使服务中心(站)既成为服务退役军人的"温暖港湾",又成为基层双拥工作的"新引擎"。
二、聚焦强军目标,全面落实拥军政策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三用三带"服务理念,狠抓各项双拥政策落实,全力帮助部队解决改革急需、备战急用、官兵急盼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力度大。各级党委、政府不折不扣落实军供军粮保障政策和军用土地使用管理规定,投入6800余万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投入2200余万元走访慰问部队官兵,划拨、置换军事用地1100余亩,新建维修营区周边道路85公里,投资1.58亿元建设太原军供站新站,加快建设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
二是官兵"三后"问题解决好。用心解决官兵"后路"问题。坚持"三原则、四公开、三满意"安置理念,退役士兵事业单位安置计划比例从四年前的37.8%提升到目前的70.5%,实现历史性突破;军转干部100%安置公务员岗位;按照国家稳就业要求,积极搭建军创"大舞台",帮助2000多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用情解决官兵"后院"问题。实施随军家属就业创业工程,军属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开展看望慰问援鄂军人家庭"五个一"活动和"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帮助军人家庭解决70余个实际困难,全国双拥办和《中国双拥》专门进行报道。用力解决官兵"后代"问题。帮助469名军人子女进入理想学校,给予240名符合条件的军人子女中高考政策照顾,确保军人子女"应上尽上、应享尽享"。
三是军地"双清单"问题化解快。坚持把解决军地"双清单"问题作为创建双拥单位的必要条件,党委政府牵头推动,定期召开军地协调会、议军会,确保相关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融洽了军政军民关系。
四是军人依法优先政策落地实。创新实施"六进五入户"工作法,高效完成建档立卡工作任务,不断提高优待证发放效率,让生活在太原的每一位退役军人尽早享受优待。各窗口服务单位张贴悬挂军人依法优先标识5200多处,给予各类涉军企业税收优惠1080余万元,大力开展"送新兵""接老兵"活动,尊重尊崇军人成为社会风尚。
三、聚焦爱民助民,全面推进军民共建
驻并部队心系百姓冷暖,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子弟兵亲民爱民良好形象。
一是在支援地方重大建设中显身手。驻并营以上部队全部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贫困村脱贫。部队医院官兵主动请缨,圆满完成援鄂疫情防控任务。全力支持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山西综改示范区有关工作,保障重大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二是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显担当。驻并部队闻令而动,以最高的标准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任务。在洪灾抢险救援任务中,疏散群众1.4万余名,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太原警备区民兵远程灭火分队圆满完成四川凉山、五台山灭火任务,被评为"2020感动山西国防动员新闻人物"典型群体。
三是在爱民助民实践活动中显作为。新建国防教育阵地,促进全民国防意识提升。开展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军训等活动,惠及80余万名群众。部队官兵踊跃参加双拥创城和社会公益活动,助力民生改善,有力彰显了新时代鱼水深情。
四、聚焦氛围营造,全面创优双拥文化
我们充分结合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创新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新时代双拥文化内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氛围更加浓厚。
一是推动退役军人深度参与校园国防教育。创新实施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工程,让退役军人走进校园开展国防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时代内涵,厚植广大学生爱国情怀。
二是深化军地共建共育。调动部队官兵走进地方道德讲堂,军民共受教育,共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开创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新形式。
三是打造特色双拥主题宣传品牌。以打造双拥宣传街巷、公园和社区(村)为主要目的,创新"113"双拥主题宣传品牌,建成72处"113"双拥宣传阵地,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军民文化生活,有效提高了双拥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