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学习体会:社会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第2/2页)
三、社会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调适
(一)扩大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顶层设计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基石。扩大政策覆盖面的本质在于实现共享和发展双重目标,保障社会脆弱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完善应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齐头并进。首先,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能够有力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参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平等机会,采取津贴补助、税费减免等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其次,重视农村女性的特殊发展需求,建立普惠性生育津贴制度,通过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更好地保障农村女性的权益。为农村女性提供就业培训指导,针对贫困妇女开展就业救助,增加其生计策略选择。最后,农村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较多,其医疗护理费用支付能力较低,发展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等养老模式是普及长护险制度较好的过渡方式。
(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削弱乡村振兴阻力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是保证广大农村家庭在遭遇各种不利情况时不至于危及家庭内部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应然要求。具体而言,一是重视农村养老问题。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补助、就业支持等激励措施培育高层次养老护理人员,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需求。根据当地老龄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地方价值观等,发展特色社会化养老模式,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二是鼓励医保定点医院为农村居民提供远程诊疗服务。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减轻农村居民的支付压力。三是采取倾向性的财政补贴措施,财政支出向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倾斜。一方面,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养老金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抗逆力。同时,坚持低保的底线救助原则,通过福利松绑解决低保泛福利化困境,避免救助对象产生福利依赖。另一方面,加大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引导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四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确保受益对象的精确瞄准和政策实施的公平性。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工具做到信息动态更新,明确特惠性政策的过渡期限和退出机制,提高基层组织办事效率。
(三)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增添乡村振兴动力
社会保障政策不仅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还要关注人的发展问题。首先,强化主动预防理念,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一是将低保边缘群体纳入专项救助范围和监测体系,降低其滑入低保户行列的可能性。对于已认定低保人员,定期寻访核查关怀,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二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中高收入人群参与商业保险,以获得更加充分可靠的保障。三是将有劳动能力但无业的农民统一纳入培训制度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建设,为农民提供发展个体能力的资源。其次,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促进农村教育质量、公共卫生、医疗水平、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与城市衔接。最后,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保障政策建设及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助力实现社会保障精准发力和乡村治理有效的双重目标。此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政策宣传机制和需求反馈机制,突破信息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政策信息有效传达。
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绝对贫困的消除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已为我国积累了丰裕的物质财富,现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作为实现共同富裕重要制度安排的社会保障政策应坚持从生存型到发展型再到生活质量型保障的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影响着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乡村振兴既是"做大蛋糕"亦是"分好蛋糕"的过程,实现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通过社会保障振兴乡村、富裕农民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