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读曾国藩有感-15篇(第2/5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3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2分钟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细细品读的好书。

读曾国藩有感7

《曾国藩》一书主要写了曾国藩少年时代的劳累生活,中举到北平做京官,在太平天国崛起时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满清死里逃生。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写了曾国藩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晚年生活。比起曾国藩的成功,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伟大人格。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风雨无阻,终身不间断,这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年已衰老,位居总督,对于自己仍不可稍失检点。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谨的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不仅如此,他治家也是严格的,严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勤,二是俭。

话说回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如此要求自己?因为他心中有两个字:拙诚。大智若愚,便是拙。他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抄近路,不耍滑头。诚乃人之本,是对他人诚实,更是对自己诚实,所以他严以律己,不肯放一点松宽。在当时那个虚浮伪滑的世界里,能这样埋头苦干踏实的人不多见,做了高官却依然节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只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惟有至"诚"才能收获实效。我想起我以前练长笛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怕累不肯练长音,后来我发现吹曲子的时候,音是准的,但是曲调却总缺少了点悠扬地意境,经常气息不够用、不够稳,这不就是没打好基础的后果吗?我突然想到了曾国藩,我应该像他一样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行呀!后来,我补练了好久的长音,终于有了一点进步,吹起曲子就轻松了许多,听起来也舒服了许多。我想,我会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曾国藩的时代诚然是过去了,但他勤俭克己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应付事业的手段,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读曾国藩有感8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书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对于《曾国藩家书》有人在称谓及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等总结出一堆东西,其实当时的人写信大体上都是这样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反映曾国藩生活记录的书,是现代人可一窥这位清廷中兴名臣内心世界的书。

世人以为这些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子女最多,其实不是,这些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书信最多!曾国藩有几个弟弟,排行第四国潢、排行第六国华、排行第九国荃、最小的弟弟国葆,一般人认为,国潢懒散、国荃浮躁、国华受不得挫折、国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国藩是长兄,又是最早获得功名,情理上他都应作为弟弟的表率。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常写信给弟弟们,和他们说做人之道理。

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译文:做人只有增进道德、研修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来增进修养,就是指孝、悌、仁、义这些品德;研修学业,就是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这些道德及学问能以增进一尺,便是我自己进了一尺;这些道德及学问得以增进一寸,便是我自己进了一寸。

今天进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子;明天修一分学业,又算存了一文钱。道德和学业都增进了,那么家业便可一天天增多。至于功名富贵,那只能看天意来决定了,自己一点也做不了主......可见入学是否迟与早、入学时间都是前生注定的。读后感·考试的方面能否尽力而为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则听天由命,万万不能做不切实际的妄想。六弟(国华)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功名,不免愤世怨命。但现在正好可以对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卧薪尝胆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时气愤而废弃学习)"。

曾国藩这些文字写得特别得好,那怕现在来读,一样适合现代的人。现代人,功利心太强,做什么事都希望有结果,其实读书,真不是宋真宗赵恒所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做皇帝用来诓骗读书人来为他服务才这样说的。但无论如何,做人的确是需增进道德、研修学业两件事靠得住,也只有这两件做得好,这个人才能成器。曾国藩能守住读书人的底线,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为民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锤炼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政治品格,切实做到"内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都是过去或现代读书人应该学习的品格。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说:"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这个评价是合适的。

读曾国藩有感9

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汉人最高官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也正因此,才更接近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