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校思政课建设交流材料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8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高校思政课建设交流材料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总体发展目标,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新基建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系统性数字化变革,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新挑战,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1."信息茧房"使高校教育环境更具复杂性。"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处于复杂境遇中,其要素、结构、过程等呈现出复杂多向性。"在教育新基建背景下,以算力、算法推荐、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信息传播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算力、算法推荐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抓取互联网用户行为日志数据,准确定位其个人喜好,并"投其所好"精准推送受众关注的信息,导致信息传播"过窄",构成了"信息茧房"。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来说,"信息茧房"固化了他们的思维,束缚了他们的视野与认知,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同时,一些不良信息更容易侵袭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青年学生正处于是非判断不明晰、立场不坚定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外界不良文化意识形态干扰。因此,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加剧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复杂化,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广度及精度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给高校思政课育人方式、育人过程及育人实效带来重大影响。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影响了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加剧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艰巨性。因此,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2."网络原住民"使高校教育对象更具特殊性。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其成长环境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密不可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都深受大数据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搜集、接受、传播信息的能力更强,所获信息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且其价值观易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较单一,表现为以教室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地,以教师灌输式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要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陈旧单一,难以满足新时代"网络居民"大学生的个性化、时代化、多元化学习需求及心理需求,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难以落地落实。因此,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诉求,难以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给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3."互联网+教育"使高校队伍建设更具艰巨性。互联网空间开放性、信息交互即时性、价值诉求多元性等特征相互交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学模式、综合素养等产生更大影响,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为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各种线上学习平台被广泛用于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过程中凸显了思政课教师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线上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操作及应用技术,尚未建成调动丰富社会资源的模式,社会实践的素材、案例应用进课堂的时效低,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感染力与吸引力不足。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点、痛点依靠传统方式方法难以破解,必须依托教育新基建的技术支撑,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二、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

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的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建设的嵌入融合,系统变革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生态,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的更新,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及思政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育环境新形态和多样态的新要求。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对教育环境的新形态和多样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在高校思政课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系统的技术革命,借用大数据分析、驱动,在大数据研究范式下支持精准决策、精准设计、精准实施,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保障,更多高校建设数字马院、智慧教室、虚拟教研室,采用沉浸式、多样态方式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和铸魂育人实效。各高校思政课数智化转型力度不断加大,坚持以育人需求为导向,建设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新形态和多样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思政课建设数智化转型,可以解决各高校之间思政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弊端,以推动教育公平,可以丰富思政课数字资源,弥合数字鸿沟,实现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现代化智慧教学环境,缩小高校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教育对象"网络原住民"的新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增强思政课实效性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00后",是"网络原住民",他们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有信息时代带给他们的烙印。了解他们的特殊性,提高思政课对"网络原住民"大学生的吸引力,彰显思政课的时代感与价值感,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所在。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上好思政课的标准与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讲好"道理",且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对新时代大学生"精准画像"掌握他们的特点与需求,遵循育人规律及学生学习规律,构建高校精准思政体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方面要有针对性,对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准供给;在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与时代同步,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准滴灌",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的精准度与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新要求。"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教育新基建背景下,不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其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新基建背景下,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者""教书匠"的教师角色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快捷、量大、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需要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积极探索创新多模态教学模式。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既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基础理论深耕细作,把道理讲深讲透,还需要其对基于教育新基建的现代信息技术活学活用,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应用素养,重塑教学新形态。

三、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举措

教育新基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要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数智化转型,破解转型过程中的瓶颈,构建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生态。

1.加快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新生态。网络信息环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塑造人的思维、价值观等有深刻影响。高校要优化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安全,为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健康、安全、可持续的教育环境新生态。其一,高校要创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政课教学内部环境。高校要把握变革机遇,跟上信息化步伐,加大新基建的建设力度,在统筹规划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校园一体化建设时,应充分重视思政课改革的需要,加快5G技术的融合和布局。高校要真正把5G技术应用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加快思政课改革步伐,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动5G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打造5G技术示范课程,将思政课改革置于5G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中,创设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新环境。其二,高校要正确看待教育外部环境的"信息茧房"现象。首先,要通过优化算法与平台,改进信息供给侧,消除"信息茧房"给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信息茧房"使新时代大学生思维、观念及价值观固化。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过滤机制,通过算法、平台等过滤机制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掉负面信息。要做好网络信息的监督、筛选与控制,抵制低俗、劣质信息的传送,为高校思政课建设营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环境,从网络源头上破茧提质,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茧房"对学生的思维、认知的束缚。再次,高校要利用多维数据体系,做好信息的关联、存储和数据画像,促进各高校、各学科师生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构建起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环境的新生态。

2.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振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学习积极性。依托教育新基建,全面、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及特点,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提振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一,AR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思政课教学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模式,构建思政课堂教学新生态,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AR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二,构建思政课教学新场域。依托教育新基建,融合信息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营造新型教育空间的场域,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满足师生教与学的具体需求。其三,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利用学生资源库和数据库,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日常行为的大数据,了解他们的成长特点,精准掌握其学习需求、学习规律及特点,把握其群体概貌和个体细节。坚持问题导向,转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单向度"电灌式"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思政微课等,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